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难点。而目前,存在学生对应用题模块的内容掌握得不够熟练、透彻的问题。首先,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者,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必须在教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快速提升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都关系到整个应用题教学的成果,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加强数学在生活的渗透,从而改变目前教学上的问题,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笔者对应用题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难以克服的,教师要改进以往应用题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弄清楚“病因”,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下面笔者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对数学存在片面的认识
在很多学生的认知里,数学就是加减乘除和定义公式,就是一堆数字。特别是遇到解决问题类数学题,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头疼,脑海里呈现的不是一个数学情境,而是一个个独立的数字,更别提对数学感兴趣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参与;二是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过于强调数学计算,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加深对数学的片面认识;而应用题具有挑战性,学生内心比较抵触。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自古以来,中医诊病重在“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因、研判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而在解决应用题也要找到病因。“望”是解决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常常会因为审题不够细致,题意理解不清而造成错误。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该有的数学思想。
(三)在教学中忽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不可以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更不能把数学束之高阁。况且,数学也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如果在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所讲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和照本宣科,单一化教学形式、沉闷的课堂氛围,只会让学生感到越来越无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善于发现并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知识是从生活出发,从已知出发,并将数学课堂生活化。
另外,在教授应用题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将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通常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然后来学习这一类的知识,再进行下一类型题目的学习,在学习每种类型的过程中,模块化过于明显、过于机械。这就造成一个不好的现象:学生遇到问题不是去分析问题,而是套“模板”。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乘法的运用》的时候,学生练习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两人赛跑,甲已经跑了6/7米,乙跑的距离是甲的1/3,求乙跑了多远?这种类型的题做多了,学生记住的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是记住了用乘法。然而在學习《分数的除法的运用》的时候,也是同一个类型题:超市运来木头和钢筋两种材料,其中木头重120千克,正好是钢筋的5/6,运来钢筋多少千克?在这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的是除法。”同样两个类型的题目,一会除法,一会乘法,不理解题目的学生会迷失。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个结果: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能解答,可是单元测验或者综合作业却完成得不好。
二、小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下面笔者提出适当的改善措施。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决应用题跟治病类似,首先要找到病因。“望”是解决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明晰题目的情境、数量关系,从而梳理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隐含的问题。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迅速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加深对题目情境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在头脑里建立起“条件——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如:“一个树桩的横截面周长是43.96分米,它的横截面半径是多少?”通过审题,学生要能迅速理解“树桩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并能知道43.96分米代表的含义是一个圆的周长。
(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解决应用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分析与思路重建、组合的过程。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应该用心观察生活,以生活中的问题素材为切入点,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通过温度计来引入负数,虽然说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可是对于生活在广东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为了打破这一“尴尬”,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例子:电梯上的-1层,家庭的收支记录。
(三)注重解题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解题示范时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原有思维过程,也不要总是呈现同一类型的题目,应该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启发时再进行提点。解决应用题不要只关注“有没有找到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参与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与想法。
(四)注重数学解题的反思
俗话说:“学习之道在于悟。”反思是学习应用题最重要的环节,只要学生在解题之后对解题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究,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否则,解决应用题的水平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三、总结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都关系到整个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能力很关键。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每一位教师都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红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涂荣豹,王光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难以克服的,教师要改进以往应用题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弄清楚“病因”,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下面笔者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对数学存在片面的认识
在很多学生的认知里,数学就是加减乘除和定义公式,就是一堆数字。特别是遇到解决问题类数学题,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头疼,脑海里呈现的不是一个数学情境,而是一个个独立的数字,更别提对数学感兴趣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参与;二是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过于强调数学计算,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加深对数学的片面认识;而应用题具有挑战性,学生内心比较抵触。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自古以来,中医诊病重在“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因、研判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治病救人。而在解决应用题也要找到病因。“望”是解决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常常会因为审题不够细致,题意理解不清而造成错误。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该有的数学思想。
(三)在教学中忽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应用题的教学不可以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更不能把数学束之高阁。况且,数学也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如果在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所讲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和照本宣科,单一化教学形式、沉闷的课堂氛围,只会让学生感到越来越无趣。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善于发现并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知识是从生活出发,从已知出发,并将数学课堂生活化。
另外,在教授应用题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将应用题分为几大类,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通常是通过一道典型的例题,然后来学习这一类的知识,再进行下一类型题目的学习,在学习每种类型的过程中,模块化过于明显、过于机械。这就造成一个不好的现象:学生遇到问题不是去分析问题,而是套“模板”。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乘法的运用》的时候,学生练习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两人赛跑,甲已经跑了6/7米,乙跑的距离是甲的1/3,求乙跑了多远?这种类型的题做多了,学生记住的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是记住了用乘法。然而在學习《分数的除法的运用》的时候,也是同一个类型题:超市运来木头和钢筋两种材料,其中木头重120千克,正好是钢筋的5/6,运来钢筋多少千克?在这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的是除法。”同样两个类型的题目,一会除法,一会乘法,不理解题目的学生会迷失。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个结果: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能解答,可是单元测验或者综合作业却完成得不好。
二、小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下面笔者提出适当的改善措施。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决应用题跟治病类似,首先要找到病因。“望”是解决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明晰题目的情境、数量关系,从而梳理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隐含的问题。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迅速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加深对题目情境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在头脑里建立起“条件——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如:“一个树桩的横截面周长是43.96分米,它的横截面半径是多少?”通过审题,学生要能迅速理解“树桩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并能知道43.96分米代表的含义是一个圆的周长。
(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解决应用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分析与思路重建、组合的过程。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应该用心观察生活,以生活中的问题素材为切入点,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通过温度计来引入负数,虽然说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可是对于生活在广东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为了打破这一“尴尬”,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例子:电梯上的-1层,家庭的收支记录。
(三)注重解题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解题示范时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原有思维过程,也不要总是呈现同一类型的题目,应该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启发时再进行提点。解决应用题不要只关注“有没有找到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参与的过程,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与想法。
(四)注重数学解题的反思
俗话说:“学习之道在于悟。”反思是学习应用题最重要的环节,只要学生在解题之后对解题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究,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思维。否则,解决应用题的水平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
三、总结
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学生的个人学习习惯都关系到整个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思维能力很关键。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每一位教师都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红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涂荣豹,王光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