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习得性无助”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常有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我没有希望了”“听天由命吧”“干脆破罐子破摔”……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它是指由于连续失败、挫折的体验而导致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曾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狗分为两组,先把其中一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实验发现,这些狗最初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笼子,但发现再三努力后仍无法逃脱,它们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实验结果是: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承受痛苦。面对非常容易就能够跳过去的隔板,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相反,把另一组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它们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没有电击的一边。
  狗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時,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以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把这一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后来,塞利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这让我们反省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学生,因成绩不理想屡屡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不喜欢听讲,上课走神,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老师对他们的描述是:“懒散、怠慢,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很快放弃努力,只愿意完成丝毫不动脑筋和不费力气的任务。”
  可以说,有了“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一定是校园里的“失败者”。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而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成就动机低,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漫不经心。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因而根本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日渐疏远。
  3.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态度,因而倾向于制订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没有信心,不加努力就轻易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焦虑感,身心健康也会因此受到损害。
  4.消极定势: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学生,失败的人生经验居多,如果再受到老师、家长的消极评价,他们会逐渐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认定自己永远是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改变不了这一点。他们还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消极地对待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导致学生具有“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原因: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弱化。比如,刚上初中时,一部分学生下决心要努力学习,改变现状,也曾洒下辛勤的汗水,但是努力的效果不明显,考试成绩还是落在后面。面对一次次打击,他们再也不想“挣扎”了,干脆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料,举起白旗,放弃努力。
  也有部分学生努力后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很少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表扬,长期被忽视,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干脆破罐子破摔,也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心理。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多数孩子入学时都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对一切学习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学生在未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不断受到嘲笑和打击,因而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此时旁边再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他,他便会更加焦虑不安,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他开始认命,认为自身能力不足,不愿意再为完成任务而付出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所谓的“自尊”和“身份”上。而往往此时,老师和家长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又强化了他“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趋势。
  3.不正确的归因。“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学业不顺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自己都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再努力,得过且过。
  校园中,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习得性无助”心理,尤其在一些职业学校尤甚。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害。因此,要想让孩子远离自卑、树立自信,家长就应该让他们远离“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帮助孩子走出泥潭
  多多很自卑,总认为自己笨,别的同学一节课就能背下一篇课文,他却背不下来,而且无论他怎么努力,每次考试成绩总在70分上下徘徊。
  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多多妈就和多多的班主任取得了联系。她向老师介绍了多多的基本情况,并恳请老师平时对多多多表扬、多鼓励,关注他的闪光点。
  老师很配合。课堂上,各科老师都尽量给多多表现的机会,多多每回答一个提问,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多多的学习成绩慢慢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许多。学校组织作文比赛,老师发现别的同学都报名了,多多却没报名,于是她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多多妈。   多多回家后,妈妈把多多喊到身边说:“儿子,我今天遇到你的同学,听他说你们学校要举行作文比赛。”多多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这么好的机会,你是不是也要争取一下呀?”多多低着头说:“我的作文写得不好,报名也不会得奖的。”妈妈看多多很消极,便摸着孩子的头说:“多多,妈妈希望你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不是让你拿奖,是希望你能够在活动中有所成长,因为每参与一次,就会积累一些经验。”多多听了妈妈的话,说:“那我明天也去报名试试吧。”
  多多妈第二天给老师打了电话,告诉老师多多已经同意报名参加比赛了。
  一周后,作文比赛结果出来,多多的作文虽然没有入围前三名,但是被评上了“优秀奖”。多多的作文题目是——妈妈也是我的好老师。老师在班上朗读了多多的作文,并告诉同学们要学习多多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多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羞涩地笑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多多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这个案例中的多多妈在发现孩子有“习得性无助”心理后,先用平和的态度、温馨的话语抚慰孩子,然后帮孩子分析原因,重整旗鼓,再积极配合老师,在“树立自信”方面对孩子进行帮助和培养,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家长想要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潭,需要注意几点:
  1.营造宽松的环境。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注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让他自由发展,不给过多压力。有的父母给孩子布置了许多课外任务,如弹琴、学画、练习书法等,还时常把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比较,说一些类似“你看人家弹琴就比你好”的话。本来,孩子已经减少了玩耍时间,你还拿他和别人比较,这势必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心理壓力,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比别人差、比别人笨,干脆放弃努力,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家长最需要做的,是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以放松的心态,自然地进入求知状态。
  2.严格不等于批评。有的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他们认为“多批评、少表扬”是严格教育的表现,能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殊不知,较少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哪怕对力所能及的事都会产生退缩心理,从而慢慢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态度。
  3.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孩子生活经验不足,遇到新鲜、陌生事物时,往往不能从容面对,这时家长的帮助至关重要。但现实情况却不乐观,当孩子说“我不懂,我不会”时,有的家长开口便责备:“别人都会,怎么就你不会?真没出息!”其实,如果这时父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对已经陷入“习得性无助”泥潭的孩子来说,耳边听到的多是“过”,“你这不行,那不对”,批评、讥讽成了家常便饭。做家长的,此时就不要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了。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孩子已经因为过多的责备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我们就不要再去责备和批评孩子了,而应该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重拾自信。
  (本文作者系郑州大学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上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已连续失眠两个月,而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父母不免担心,赶忙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说悦悦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问题,建议她接受心理治疗。  悦悦是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乖巧听话。她爸爸妈妈都是军人出身,复员后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一直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据她妈妈讲,从胎教开始,他们就为悦悦的智力发展作了很好的规划。悦悦出生后,参加了各种早教,3岁开始上各种兴趣班。他们不惜
日前,2014“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在北京启动。据悉,该工程有望让全国1.2亿名小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是2013年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360公司承办的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  【编辑:陈彤】
我是一名记者,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干我们这行的对外介绍自己都说:“我就是一码字儿的。”码字儿的活,听起来似乎了不起,其实也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种——它所需要的文字基本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都是通过练习可以掌握的。  也许是由于职业关系,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比较看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为我认为,在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当中,这种能力对人生的影响最大。如果女儿学习并掌握了它,那她观察世界的角度、传递情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里做客,发现很多日本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学习的书房,孩子平时学习都在客厅等公共空间里进行。即便家里有书房,也是给大人们专用的。刚开始,我不理解日本家庭这种“不以孩子为先”的做法,没有书房,孩子学习多不方便呀。直到后来,我听了导师安藤先生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并且非常赞同。  安藤老师说,家里不给孩子专门的书房,恰恰是为了孩子好。  首先,一家一般只有一个书房,给孩子用
奶奶就那样死了  小旺今年12岁,是上海市长宁区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六年级男生,因精神抑郁、学习成绩下降,在妈妈覃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覃女士告诉我,小旺是两个月前来上海就读的,此前一直在老家安徽农村,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三个月前的一个深夜,家里摸进来两个贼。小旺的奶奶惊醒,大声斥责。贼怕败露,残忍地杀害了老人,然后仓皇逃离。整个过程,小旺亲眼目睹。“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和丈夫连夜赶回家
美 国哈佛大学家庭研究计划团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幼儿在幼教机构的学习成果很可能在进入小学后逐渐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次数骤减、教室环境的差异太大、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差距太大。所谓“幼小衔接期”,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前后学习阶段应有的准备,对幼儿来说,最难适应的是突然有许多新规定和较少弹性的常规得遵守。  美国
本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对家庭生活中的仪式普遍忽视,对学校的某些仪式,比如开学典礼、教师节、成人礼也颇有微词,认为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并由此引发了程度不同的亲子冲突。生活中的仪式真的可有可无吗?仪式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哪些作用?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蔡祖胤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有些形式要追求  彭西州(12岁女孩的爸爸):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矫情,每年教
不以哥哥喜,  不以妹妹悲  “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总是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给你听。不知道现在的这个宝宝是喜欢你来唱,还是爸爸来唱?”女儿出生前,李一慢为了使儿子不感到“外来入侵”受到伤害,就这样做儿子的思想工作。儿子一听,来了劲头:“爸爸,你教我吧,我来唱给妹妹听。”于是,父子俩拥抱着,随着节拍对着妈妈的肚子唱起歌来。  出乎儿子预料的是,刚出生的妹妹还“托”妈妈送给哥哥一套TOMY高架火
家长如何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就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多半没出息;家长以爱为名苛求孩子上进,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果您感觉无所适从,那就让我们看看原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是如何爱孩子的吧。  刘国梁有一对双胞胎女儿,赢赢和一一,今年7岁。作为国乒总教练,刘国梁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女儿,但两个女儿从未感觉父爱缺失,因为只要
问:今年初,我给10岁的儿子小庆报了一个私人开办的英语培训班。培训班并没有专门供孩子活动的场所,老师经常在课间带孩子们在居民楼间的健身区玩耍。一个月前,培训班的老师又带领孩子在健身区玩耍,小庆被另外一个11岁的孩子明明从吊环上推了下来,造成小腿骨折,花去了一万多元的医药费。请问,未成年人在培训机构发生意外,应该由谁承担责任?  李芳圆(黑龙江七台河)  律师意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