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动是“教”和“学”过程中双方的交流、发展和思维的碰撞。文章从情境导入促成互动、以问题促进师生的互动、以讨论探究活动促进生生的互动等几个方面,简单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的几个可行途径,以期共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互动模式;情境;问题;活动
  互动课堂的创建成为目前的课改探讨的主题。互动教学法由Seewo首先提出。新课改倡导多元互动,倡导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交流、相互促进。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互动课堂的创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提高“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导入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之效。而教师们恰恰缺乏导入的研究,常常以“今天我们学习第××课,题目是×××”这样的导课方式,显然是信手拈来的“老生常谈”,对兴趣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毫无作用。教师应巧妙设计“导语”,做到语言生动、方式独特、形式新颖,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兴趣。
  如教学《背影》时,笔者没有按教材的方式教学,导入也不是以朱自清爸爸的“背影”等进行情境创设,而是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在考上大学后,爸爸送自己到车站,当时车站人特别多、天特别热,爸爸让“我”在原地等候,然后消失在人群里,不知过了多久,爸爸汗流浃背地捧着一个西瓜给“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然后千叮咛万嘱咐,目送“我”上了火车,才含泪惜别……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有点“忘情”,学生们十分用心地听着,深受感动。事情虽然不大,但是深沉的父爱,深深感染着学生。笔者再让学生讲一讲发生在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这样,听故事、讲故事,师生被纯真的母子(母女)情、深厚的父子(父女)情所感染、熏陶着,是对学生的一次良好的德育教育,也为学生深入阅读《背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打下基础,为阅读教学起事半功倍之效。
  而如果老师以“请大家把书翻到××页,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首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方式导入,显然枯燥和乏味,学生也没有兴趣,教师也少了激情。《背影》的阅读,不再是欣赏,而是局限于读懂、读通的层面,充满爱的优美散文,也会失去光泽。
  二、 以提问促进师生的互动
  互动课堂,既要教师动起来,也要学生动起来,而架起师生枢纽的是“问题”,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释疑等,都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因此,构建互动课堂,教师应善于设计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谈话法导入: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语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与人们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不是一样呢?竺可桢写了一篇说明文,题目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你认为竺可桢会从哪些方面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文章为什么会用《大自然的语言》作文题呢?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初步感知文章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引起学生阅读的欲望,想知道到底文章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问题,为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再如对于《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二段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这一段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然后归纳和交流:这一段写了三个例子,分别是杏花、桃花和布谷鸟等,是想说明草长莺飞、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问题”是学生边读边思的基础,是读中思的载体,是促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且读且思、且思且读的有效方法。
  问题教学,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增加师生互动之外,学生质疑更不可忽视。“回答100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因此,鼓励、启发学生善问,更能加强师生互动。
  三、 以讨论促进生生的互动
  讨论是提升效率、提高课堂质量的锐器。而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抑制学生的兴趣、剥夺发言的主动权。讨论性的问题,或者辩论性的活动,增强生生互动。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写作方法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一个“合作探究”的活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者借助于网络而查询关于“大自然语言”的古今农谚,如“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晴”“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等,學生们各自搜集的农谚,在课堂再交流,也同样可以起到互动的效果。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对作者的生平的了解、作品的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的把握等,课前的自主的探索,为课堂交流埋下伏笔。
  再如阅读《芦花荡》时,教师可以设计谈论性、合作探究性的问题,如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全文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再组织谈感想: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文章中的老头子是个特定的人物形象还是一个群体形象的代表,这样的一个形象有什么意义?阅读了《芦花荡》让学生相互讲一讲自己熟悉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杨靖宇,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活动的开展,毋庸置疑,激活了氛围,促成了互动,课堂充满生机。
  四、 巧妙点拨,激活思维
  不论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还是学生质疑,相互探讨,难免学生不面露难色。此时,教师走进教室,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善引妙导,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并且注重指导的力度,不能“越俎代疱”,只需要轻轻点拨,引导学生沿正确的思考方向思维就可以了,教师不是“保姆”,而是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指路人,学生学习、体验的合作者。
  如以最基础的字词的理解为例,学生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新字词,对于新字词,教师不要“即问即答”,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的意思而进行推断,如果直接告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多元互动优化了语文课堂结构。教师应以情境、问题教学、讨论探究等多措并举,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使语文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尚梅.对初中语文互动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4,12.
  [2]刘春华.对互动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4,11.
  [3]刘芸.初中语文互动课堂教学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6.
其他文献
2月10日下午,江苏省首届“戈公振新闻奖”颁奖大会在南京举行。省负责人顾浩、金忠青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赵少麟、王湛、刘向东等同志向获奖者颁奖。 “戈公振新闻奖”为全省优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挖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各种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现状;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诚然,小学语文作为
摘 要:语文是中学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而閱读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由于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更多启发,从而形成更好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策略  前言:  随着人们对人才的重视,教育
研究了某红柱石矿石中铁的赋存形式及分布规律,并进行了铁的分选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的铁主要赋存于绿泥石、褐铁矿中,但呈硅酸铁形式存在的分布量较大;采用强磁工艺可有
红柱石型耐火可塑料属新型不定形高级耐火材料,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广为应用,研制开发水平变较领先。中国虽属红柱石资源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研制开发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高性
黄绿苗浙12-12N突变体与其它芽黄突变体的基因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浙黄绿苗基因与已鉴定的v1、v2、v3、v4、v5v6、v8、v9、v10、v11、v12、v14、v15、v16v17、v18、v19、v20等芽黄基因属非等位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黄绿苗突变体浙12-12N的
摘 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巧设疑、多激趣,语文课堂添魅力,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课文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这无疑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巧妙设疑;认知矛盾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更高的教学成效来完成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任务。那么阅读教学作为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分析好教学环境,更加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好阅读教学活动。并且阅读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技能,在帮助初中生培养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技能方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运用有效策略提高初中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