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关系是高校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保障,还是建设关爱型校园、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坚实基础。只有充分地认识到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应采用“关爱方式”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提出有效的构建高校关爱型师生关系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关爱型师生;师生关系建构;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3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24-02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还关系到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建构关爱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必要性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起关爱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高效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既是关爱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渠道,又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个体和整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个性的学生,是很难造就成才的。”“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所以,教育者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价值选择,把学生的个性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现丰富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1]。
其次,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趋于人性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等教育人性化走势日益凸显,“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正体现了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倡导“关爱型”的师生关系,让教育者运用关爱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心,对学生整个人格发展的关照,让受教育者在充满关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养情操,使受教育者既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又具备了关爱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胡锦涛同志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用关爱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通过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在关心的氛围中形成关爱的品质,并把这种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以关爱取向建立的“关爱型”师生关系,营造了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环境,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呼唤。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间关爱意识仍需加强
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特别是享有权力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与关爱”。当前,我国的某些学校还存在着很多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现象,致使近年来校园里出现许多学生伤害教师的恶性事件,这些事件有力地说明了师生间的关爱意识仍需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更应讲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于思想偏激的学生注意引导,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关爱式教育[2]。
2.缺少沟通,师生间关系淡漠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个性的全面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互动,因此,师生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致使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兴趣被网络分流,因此,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都不够,师生间都得不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抚慰,这样的关系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为健康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原本纯洁、简单的师生关系变得势利和复杂。在学校里,教师掌握了过多的资源和权力,如:学生的评定、论文评定、学位授予等诸多方面,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跟老师搞好关系就有发展,所以把社会上一些经济交往的不良习气应用到师生之间,如请客、送礼,从而使本来高尚纯洁的师生關系遭受到严重污染,这种状况不利于关爱型师生关系的构建[3]。
4.师生互信程度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师生彼此了解不深,师生关系又趋于功利化,再加上学生对教师及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学生的实际状况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无疑给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合作带来了困难。师生间难以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从而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中,并且互信度随恶性的境况越来越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三、高校关爱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现实途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情感和感受,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和赞赏,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让它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欣赏学生,因为欣赏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在赞赏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教师的关爱,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批评,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有利于形成关爱型的师生关系。 2.了解学生,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开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表现并非难事,但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非每个教师都那么了解。要想关爱学生必需从了解学生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所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爱学生。
成功的教育者应善于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与学生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多亲近、注意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育者还应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者只有依靠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付诸于行动,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教育者用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行动主动示范关爱,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同时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关爱并唤起自己对教师的爱,使师生间关系融洽,才有利于形成关爱型的师生关系。
3.信任学生,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高深莫测,但孩子总喜欢向理解和信任他的人敞开心扉。”但是,目前大多教师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在学生之上,总爱板着一副严格的面孔管理学生,对于学生的缺点,常常是当面严厉批评,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加剧了师生间的对抗情绪,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无益于学生健康地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优秀的潜能,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他们的优点,还要宽容他们的缺点,以一种信任感去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尊重、欣赏和接纳时,他们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全心全意的配合老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的钥匙,是师生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它能消除师生心中的隔阂,缩短彼此的距离。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相待,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4.平等对话,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对话教育要求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平等,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是在充满关爱地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要求师生关系更关键的一方——“教师”,应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放下“教师”的架子,不是一味的灌输和压制,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建构“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做学生的好伙伴,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教育,以换位思维的方式考虑学生的感受,增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自然亲和,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也才能更易于接受、认知教师的关爱,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此时,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才算建立。
5.提升教师关爱的能力,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作为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更关键的一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任务能否顺利、有效的完成,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教师素质的综合反映。
首先,提升教师关爱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的观念。当前,高校中一些教师仍秉持着“传递式的教育观”,即:“教”与“学”的知识传递活动,这种不够科学的教育观念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坚持学生本位的师生合作教育观,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真诚对话,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示范关爱,学生感受并回应教师的关爱,更在友好的氛围中提升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4]。
其次,关爱型的教育要求教育者有着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才能激發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才更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广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关爱型的教育者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应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全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亲密互动、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使学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从而影响学生的品德、人格的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204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18-24
[2]纪文婷.高校关爱型校园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35
[3]高银枝.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现代商贸工业,2008(2):266-267
[4]杨淑萍.论关心视阈下师生关系的重建[J].教育科学,2009(3):55-56
关键词:关爱型师生;师生关系建构;现实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3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24-02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还关系到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建构关爱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必要性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起关爱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高效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既是关爱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渠道,又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个体和整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个性的学生,是很难造就成才的。”“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所以,教育者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价值选择,把学生的个性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现丰富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1]。
其次,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趋于人性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等教育人性化走势日益凸显,“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正体现了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倡导“关爱型”的师生关系,让教育者运用关爱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心,对学生整个人格发展的关照,让受教育者在充满关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发展智力、完善人格、培养情操,使受教育者既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又具备了关爱的能力。
最后,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胡锦涛同志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用关爱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通过建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在关心的氛围中形成关爱的品质,并把这种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以关爱取向建立的“关爱型”师生关系,营造了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环境,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呼唤。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间关爱意识仍需加强
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特别是享有权力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与关爱”。当前,我国的某些学校还存在着很多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现象,致使近年来校园里出现许多学生伤害教师的恶性事件,这些事件有力地说明了师生间的关爱意识仍需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更应讲究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于思想偏激的学生注意引导,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关爱式教育[2]。
2.缺少沟通,师生间关系淡漠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个性的全面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互动,因此,师生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致使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兴趣被网络分流,因此,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都不够,师生间都得不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抚慰,这样的关系严重地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为健康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原本纯洁、简单的师生关系变得势利和复杂。在学校里,教师掌握了过多的资源和权力,如:学生的评定、论文评定、学位授予等诸多方面,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跟老师搞好关系就有发展,所以把社会上一些经济交往的不良习气应用到师生之间,如请客、送礼,从而使本来高尚纯洁的师生關系遭受到严重污染,这种状况不利于关爱型师生关系的构建[3]。
4.师生互信程度低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师生彼此了解不深,师生关系又趋于功利化,再加上学生对教师及教师对学生的理想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学生的实际状况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无疑给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合作带来了困难。师生间难以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从而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中,并且互信度随恶性的境况越来越低,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三、高校关爱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现实途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情感和感受,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和赞赏,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让它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要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要善于欣赏学生,因为欣赏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在赞赏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教师的关爱,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批评,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有利于形成关爱型的师生关系。 2.了解学生,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开始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表现并非难事,但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非每个教师都那么了解。要想关爱学生必需从了解学生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所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爱学生。
成功的教育者应善于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与学生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多亲近、注意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育者还应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者只有依靠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养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付诸于行动,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教育者用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行动主动示范关爱,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同时学生也乐于接受教师的关爱并唤起自己对教师的爱,使师生间关系融洽,才有利于形成关爱型的师生关系。
3.信任学生,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高深莫测,但孩子总喜欢向理解和信任他的人敞开心扉。”但是,目前大多教师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在学生之上,总爱板着一副严格的面孔管理学生,对于学生的缺点,常常是当面严厉批评,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加剧了师生间的对抗情绪,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无益于学生健康地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优秀的潜能,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他们的优点,还要宽容他们的缺点,以一种信任感去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尊重、欣赏和接纳时,他们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全心全意的配合老师。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学生向老师敞开心扉的钥匙,是师生间沟通心灵的桥梁,它能消除师生心中的隔阂,缩短彼此的距离。师生之间这种真诚相待,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4.平等对话,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对话教育要求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平等,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是在充满关爱地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要求师生关系更关键的一方——“教师”,应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放下“教师”的架子,不是一味的灌输和压制,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建构“学生本位”教育模式。做学生的好伙伴,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教育,以换位思维的方式考虑学生的感受,增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自然亲和,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也才能更易于接受、认知教师的关爱,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此时,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才算建立。
5.提升教师关爱的能力,是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作为构建“关爱型”师生关系更关键的一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任务能否顺利、有效的完成,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教师素质的综合反映。
首先,提升教师关爱能力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的观念。当前,高校中一些教师仍秉持着“传递式的教育观”,即:“教”与“学”的知识传递活动,这种不够科学的教育观念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坚持学生本位的师生合作教育观,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构建关爱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真诚对话,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示范关爱,学生感受并回应教师的关爱,更在友好的氛围中提升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4]。
其次,关爱型的教育要求教育者有着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才能激發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才更容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广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取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关爱型的教育者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应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全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亲密互动、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同,使学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从而影响学生的品德、人格的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204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18-24
[2]纪文婷.高校关爱型校园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35
[3]高银枝.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现代商贸工业,2008(2):266-267
[4]杨淑萍.论关心视阈下师生关系的重建[J].教育科学,2009(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