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与宿命漫游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鲜血梅花》与《过客》主题的一个共通性在于:荒诞。走向坟的荒野过客和看似复仇成功的阮海阔。一个是积极的反抗者,一个是消极的待命者。荒诞结局的背后,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向生而死”。本文通过人与路、人与绝望、人与结局三个角度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道路;行走;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过客》与《鲜血梅花》,前者是杂文,后者属小说。过客虽有人的模样,却不知自己的姓名、来处;虽知前面是坟,却不惮前行。阮海阔没有手刃杀父仇人但仇人已死,看似漫无目的却在暗中接近;同样有荒诞的主题表达,过客是无可为而为之的清醒反抗者,阮海阔却是无能为力的命运屈从者。
  一、人与路
  “过客”常被定位为悲剧性的存在,他从还能记得的时候就在走,不记得自己本来叫什么,也不知道要走向哪里。“走”,已经成了他的生命状态,成了比休息还要适意的事情。然而,这一切在老翁道出前方竟是坟时,仿佛会瞬间崩塌。原以为他会听从老翁的劝告,折回去或停下不走,但他没有。他拒绝回转,回到那个“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1]的令他憎恶的地方。“走”与“死”构成了荒诞的、好似无法扭转的结局。
  海德格尔有言:“生命无非是趋向死亡的存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这种走向坟的必死性,恰恰构成了过客生存状态的根本性因素[2]。“只有不断被行走的路才是活生生的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的”[3],“在路上”才是过客生命存在的唯一方式。较之老翁的不再走和女孩的尚未走,过客的“走”恰是有意义的。过客于路是主动的,是开创者,是拓荒人。正如“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4]所言,并不是脚下已经有路才去走,而是走出了一条不曾有人走的路。
  相比之下,阮海阔的“走”相对于路是被动的,存在的唯一意义便是复仇。一般来说复仇者有明确的路径和计划,而他的复仇却成了“随意的漫游”。他所见到的重复的河流、村庄和十字路口,都给他的走增添了不确定的因素。“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往前行走”[5],阮海阔的走是由脚下的路指引的,他走不出一条开创的路。更荒唐的是,他连六七年行走的唯一意义都被剥夺:最终在得知杀父仇人是刘天和李东之时,却发现他们已经被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杀死了。
  二、人与绝望
  过客不停行走是为了反抗绝望,相较于身后令他绝望的名目、地主、驱逐和牢笼,即使在知道前方是坟之后,他也不愿停下。他的生命轨迹像是一条直线,带着一份绝不回头的坚定。鲁迅先生曾对《过客》的主旨作概括:“《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因着有希望而去战斗,这是很多人能做到的;而对着绝望而去反抗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过客”这一形象也常被解读为鲁迅先生个人的生命写照或者说是信念、理想寄托。许广平曾在信中,谈到她对鲁迅人生态度的理解:“虽则先生自己所感觉的是黑暗居多,而对于青年,却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自己也仍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为可为,向前走去。”尽管《过客》传达出一种“向坟的必死性”,但是荒诞的背后却有深层的意蕴:人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力量承担起存在的责任,强调孤独个体的“绝望的抗战”。这便是鲁迅先生想以自身的孤独的反抗,给后面的青年“过客”加以示范作用,使他们在黑暗与虚无中不惮于前行。
  阮海阔的生命轨迹更像是一个圆,他绕了六七年的路最后好似又回到了原点。命运在不经意的背离之后归向最后的终点,一切看似没有关系的人物却成了指向终点的因和果。这个终点不妨理解为出发的原点,尽管有着很长的路程,却没有实质性的前进。他开始于漫无目的,一切行走虽在表面上看来是随意的,但却有种冥冥之中的不由自主,好像所有的路径都是设定好的。他的行走,并不是对绝望的反抗,而像是一枚棋盘上的棋子,被命运的手指推来推去,慢慢走向绝望。
  三、人与结局
  过客之于道路,之于绝望,始终是主动的姿态,阮海阔则恰恰相反。从结局来看,过客的前方是坟,死路一条;阮海阔的杀父仇人被杀,倒像很圆满。但细想来,“死”无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而在走向死的过程中,你所代表的个体意义才是更加值得衡量的。过客的不停行走正是个体意义的存在方式,而阮海阔的行走在结局指向命运的终点时却显得毫无价值。“人命在天”与“事在人为”这一对“人命”关系,不妨可以用来指代两位主人公。显然,阮海阔是“人命在天”最终“向生而死”的消极待命者,过客则是相信“事在人为”从而“向死而生”的积极反抗者。从这个层面上看来,表面的事实结局并不能代替个体生命意义的表达。
  行者虽终于坟,却有无疆的视野;漫游虽结于愿,却逃不过宿命的掌控。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张闳.黑暗中的声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余华.鲜血梅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斯派克·琼斯是位少产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以超现实题材为主,《Her》同样给我们很多未来的感觉和体验,斯派克也是《Her》的编剧,回想起斯派克的婚姻生活,1999年与索菲亚·科波拉结婚,但那段婚姻只维持了4年,可能正是这段不完美的婚姻经历,让导演开始以电影的形式完成一次爱情命题的追问。  关键词:爱情;孤独;小清新  作者简介:李婉萍(1991.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图书馆自学中心产生的背景,结合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自学中心的建设实践,对自学中心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自学中心;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的大学生已经不愿意来到图书馆阅读、不愿意借阅图书资料。大学生
摘 要: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来探讨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艾德娜这一形象,通过比较作品中两位女性因其对“他者”地位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命运表明在男权规训下女人是作为“绝对他者”的存在。  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觉醒》;“绝对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他者”是与
项目课题:本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校级科研课题《比较文学视角下的末摘花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科研成果,项目编号:16-002B。  摘 要:在中,作者描写了末摘花异样的外貌,特别是像普贤菩萨骑的白象的鼻子,上身偏长的身型,宽得可怕的额骨,过时的穿着,以及不明世故的性格。但与此同时,作者又着重强调了末摘花既长且美丽的头发。头发的描写在后面的继续展开,那么,末摘花的头发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摘 要:《白狗秋千架》与《雪国》分别是中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与川端康成的小说。虽然两位作家生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但对比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发现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以《白狗秋千架》与《雪国》中的暖和驹子为例来分析其相似性,以便更深刻理解小说内容。  关键词:莫言;《白狗秋千架》;川端康成;《雪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20.科伦寨  曲一凡伤愈后,拒绝了天山农牧师的一再挽留。他以要学习农艺为由,坚决要求离开天山农牧师,并且带走了萧媛媛。  曲一凡和萧媛媛走了,张中宇真的有些怅然若失。他站在那台美国推土机前,默默不语。  这时两名战士走了来,他们就是当时黄正清派给曲一凡的助手。两个人努力学习技术,已经能够熟练地开动推土机了。这让张中宇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对身边的乔永江说:培养天山农牧师自己的技术人才,必须拿到最重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科尔曼的悲剧一生的描绘,分析了导致他极力想逃离自我身份的社会根源。并从种族歧视、公众的无端“审判精神”、社会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科尔曼从辉煌人生走向悲剧人生的重要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身份逃离;种族歧视;审判精神;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  一、菲利普罗斯简介  菲利普·罗斯是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4  严歌苓不仅是国内的知名作家,也是活跃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华语作家。《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搬上银幕,使她在国内的名气进一步飙升。  严歌苓的创作风格鲜明,既体现出女性作家既有的细腻、柔和,又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往往触及读者灵魂最为柔软的地方。她更大的优势在于,小说“语言里有一
摘 要:《伤逝》是从男性的角度,以涓生的手记形式来写五四时期一段辛酸的爱情故事,写出涓生的回忆与悔恨。本文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子君手记的形式写出子君内心的孤独与疑问,质疑旧社会下的个性解放,质疑五四时期有着进步意识的但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的一类女性的前途与命运。  关键词:子君;涓生;个性解放;经济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小说以细致心理细节描写见长。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其人格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同时也透过人物的言行进一步研究作者本人的同性爱倾向,从而更深入的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  关键词: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学生  作者简介:黄莹(1993-),女,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胡戈,女,汉族,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