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来探讨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艾德娜这一形象,通过比较作品中两位女性因其对“他者”地位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命运表明在男权规训下女人是作为“绝对他者”的存在。
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觉醒》;“绝对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他者”是与 “此者”相对而言的,表征着一种与“此者”相区别的“异质性”或“相异性”。 “他者”与“此者”既可以表达人与物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表述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这对二元性范畴,可以表述为“自我(主体)与“他者(人)”[1] 112。自我包含主体性即自由的超越性,他者蕴含他者性即内在性、对象性、客体性。波伏娃认为人们会把自己树为主要者,把他人看成是与之对立的他者、次要者、客体。在波伏娃看来,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是“绝对他者”,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没有与男人互为主客体的“相互性”。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没有对男性主权提出异议,成为纯粹的客体和次要者,及“绝对他者”。女人要么是被强加于“绝对他者”的地位,或者女人自己成为男人的同谋,甘愿作为“绝对他者”存在。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所以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存在,作为“绝对他者”存在[1] 118。在《觉醒》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深深地感触到女性作为“绝对他者”的生活境遇,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
一、作为 “绝对他者”存在的阿黛儿
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不能为自己的生存作出辩护,不能通过自己的自由创造活动来证成自身,她需要给男人做妻子与家庭主妇,为孩子做母亲,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得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证明。“这个夏天格蓝岛上到处都是妈妈型的女人。他们很容易辨认,四处鼓动着翅膀,张开保护的羽翼,唯恐心肝宝贝遭到任何或真或想象出来的伤害。这些女人视儿女为偶像,崇拜自己的先生,并且认为抹煞自我、像守护天使般长出一对翅膀是最神圣的天职”[2] 9。阿黛尔·拉提诺魅力超凡,穿针引线时也令人赏心悦目。她结婚七年,几乎每隔两年便生一个小孩,目前已经有三个小孩,又开始想第四个了。当庞太太艾德娜说服拉提诺夫人暂且将小孩抛开一旁去海边偷闲时,阿黛尔求着要将一小团线塞进口袋,为她的孩子们穿针引线。她为了孩子们持续不断练琴,她说因为她和拉先生都认为音乐最能让家庭温馨、甜蜜”[2]29。用餐时,阿黛尔对丈夫说的每件事每一句话都真心感兴趣,有时还会放下叉子好听清楚些,有时也会插嘴附和,接下他嘴里正想说的话。在阿黛尔得知艾德娜在自己丈夫不在身边期间和厄络宾过于亲密时劝说艾德娜:“有人在说闲话,说厄络宾来找你……我先生还对我说,单单想到他可能有什么意图,就足以毁了一个女人的名誉”[2]122。阿黛尔是“家中的天使”,做事说话都离不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孩子做出牺牲,以丈夫的意见为意见,她乐意接受作为“他者”的存在。
二、拒绝做“他者”的艾德娜
男权社会把女人限制在婚姻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男人独占各种社会财富与资源。在这种社会制度安排下,不仅仅种种社会财富与资源都属于男人所有,连同女人本身也作为财产为他们所占有。庞特里耶先生看着在大热天游泳的妻子艾德娜“好像心疼一件遭到损坏的财产。”几句闲聊之后庞特里耶先生(以下称为庞先生)去克联饭店打弹子去了,从饭店回来时已晚上十一点了,艾德娜和孩子都已熟睡。庞先生回来后“心情非常好,兴致高昂,话很多,一进门就把早在睡觉的太太吵醒了”[2]6。做妻子的艾德娜很累,半睡半醒的应着。他觉得她太不够意思,就跑到隔壁小孩睡觉房间看过之后骗妻子说孩子发烧了,并责怪妻子不够细心,对孩子常常都那么疏忽。庞太太跳下床,走到隔壁房间,看过之后回到先生身边时心情十分郁闷,看着呼呼大睡的丈夫,自己已毫无睡意。她“开始哭起来,不停地用睡袍的袖子擦眼泪。庞太太的眼泪来得太凶,睡袍的袖子已经湿透,无法再擦拭更多的泪水。为什们会哭成这样她也说不上来,刚才那种情况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也不是不寻常……”[2]7。庞德里耶先生“非常珍视自己的财产,主要因为它们是他的”[2]62。因为丈夫的慷慨,艾德娜曾倍觉满足、幸福:“庞德里耶太太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她没有遇见过比他更好的丈夫[2]8。但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艾德娜终于认识到丈夫对她在经济上的“绑架”,并力图挣脱:她决定搬出和丈夫共有的家,用绘画、赌马所得,购置自己的房产。她曾对阿黛儿·拉提诺说“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可以为孩子放弃金钱,放弃生命,但是不可以放弃自我”[2]59。艾德娜在寻找自我,她开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跟着感觉走,不再徒劳想当个完美的女主人,只是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率性而为。当太太不再顺从他,不顾身为妻子的责任时,庞先生先是震惊,继而恼怒。庞先生觉得自己妻子的心理有点“不平衡”,不太正常,不像她自己 [2]72。庞先生觉得艾德娜生病了,但是在孟德莱医生眼里艾德娜“不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无精打采的女人,眼前的她正悸动着生命的活力,讲起话来又热切又有精神,举手投足之间,完全没有压抑之气,她让他联想到在太阳下苏醒过来的一只美丽而光滑的动物”[2]87。艾德娜尝试着不再经济上依赖丈夫,她开始画画、卖画谋生,她已经下定决心“除了自己之外永远不再属于其他任何人”[2]99。庞先生一听说太太要搬离原来的家庞家公馆,住到别处去,马上写了一封谴责的信,言辞反对。但此刻的艾德娜在为自己摆脱人情义务时所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增强她身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力量,更扩展了自我,她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别人的意见为意见”了。
三、不同的结局
艾德娜终于等回来了自己的爱人劳伯特,他们互相表白爱意。劳伯特自从意识到爱上艾德娜这个有夫之妇后选择逃离去墨西哥,现在因为记得“曾经听说过有些男人释放他们妻子自由”[2]137抱着幻想回来找艾德娜;艾德娜回应“你真的是个非常、非常傻的男孩,浪费时间在想些不可能的事,什么庞特里耶先生释放我自由?!我已经不再是庞先生可以任意或留着或丢弃的财产。我自己会选择我想要的”[2]138。这些话使劳伯特脸色略微转白,反问“这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拉提诺夫人阿黛尔叫仆人来敲门。艾德娜在离开之前告诉劳伯特“我爱你,只爱你一人。是你去年夏天把我从漫长的噩梦中唤醒,呵!你的冷漠曾经多么伤透了我的心,前阵子我多痛苦,多么不快乐啊!现在你就在这里,我们要好好相爱,我的劳伯特,我们应该是彼此的一切,世界上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我的去看我的朋友了,你会等我吧?”[2]138艾德娜带着对劳伯特的不舍去看望自己的朋友阿黛尔。阿戴尔在经历分娩的阵痛,她痛苦虚弱,她让艾德娜想起自己的孩子,并叮嘱艾德娜“为孩子想想,一定要记得他们![2]140”阿黛尔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下忠实地履行自己做母亲,做妻子的职责,完全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她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艾德娜没有挽留住劳伯特,不能放下自己对孩子的责任,但是又不愿“屈为自己灵魂的奴隶”,她知道有个可以逃避他们的办法,她走向海边,走进大海深处,让自己的灵魂“遨游于孤独的深渊之中”[2]146。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唯有作为“绝对他者”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旦“觉醒”如艾德娜,要求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实现“自我”的超越性和自由性,就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唯有逃离。艾德娜用自己的生命寻找女性的自我主体性,她的挣扎和结局给现代女性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屈明珍著《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凯特·肖邦(Chopin, K.) 著《觉醒》,杨瑛美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
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觉醒》;“绝对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他者”是与 “此者”相对而言的,表征着一种与“此者”相区别的“异质性”或“相异性”。 “他者”与“此者”既可以表达人与物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表述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这对二元性范畴,可以表述为“自我(主体)与“他者(人)”[1] 112。自我包含主体性即自由的超越性,他者蕴含他者性即内在性、对象性、客体性。波伏娃认为人们会把自己树为主要者,把他人看成是与之对立的他者、次要者、客体。在波伏娃看来,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是“绝对他者”,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没有与男人互为主客体的“相互性”。在两性关系中,女人没有对男性主权提出异议,成为纯粹的客体和次要者,及“绝对他者”。女人要么是被强加于“绝对他者”的地位,或者女人自己成为男人的同谋,甘愿作为“绝对他者”存在。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所以女人只能作为男人的存在,作为“绝对他者”存在[1] 118。在《觉醒》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深深地感触到女性作为“绝对他者”的生活境遇,只有纯粹的“他者性”,而没有自身的“主体性”。
一、作为 “绝对他者”存在的阿黛儿
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不能为自己的生存作出辩护,不能通过自己的自由创造活动来证成自身,她需要给男人做妻子与家庭主妇,为孩子做母亲,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得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证明。“这个夏天格蓝岛上到处都是妈妈型的女人。他们很容易辨认,四处鼓动着翅膀,张开保护的羽翼,唯恐心肝宝贝遭到任何或真或想象出来的伤害。这些女人视儿女为偶像,崇拜自己的先生,并且认为抹煞自我、像守护天使般长出一对翅膀是最神圣的天职”[2] 9。阿黛尔·拉提诺魅力超凡,穿针引线时也令人赏心悦目。她结婚七年,几乎每隔两年便生一个小孩,目前已经有三个小孩,又开始想第四个了。当庞太太艾德娜说服拉提诺夫人暂且将小孩抛开一旁去海边偷闲时,阿黛尔求着要将一小团线塞进口袋,为她的孩子们穿针引线。她为了孩子们持续不断练琴,她说因为她和拉先生都认为音乐最能让家庭温馨、甜蜜”[2]29。用餐时,阿黛尔对丈夫说的每件事每一句话都真心感兴趣,有时还会放下叉子好听清楚些,有时也会插嘴附和,接下他嘴里正想说的话。在阿黛尔得知艾德娜在自己丈夫不在身边期间和厄络宾过于亲密时劝说艾德娜:“有人在说闲话,说厄络宾来找你……我先生还对我说,单单想到他可能有什么意图,就足以毁了一个女人的名誉”[2]122。阿黛尔是“家中的天使”,做事说话都离不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孩子做出牺牲,以丈夫的意见为意见,她乐意接受作为“他者”的存在。
二、拒绝做“他者”的艾德娜
男权社会把女人限制在婚姻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男人独占各种社会财富与资源。在这种社会制度安排下,不仅仅种种社会财富与资源都属于男人所有,连同女人本身也作为财产为他们所占有。庞特里耶先生看着在大热天游泳的妻子艾德娜“好像心疼一件遭到损坏的财产。”几句闲聊之后庞特里耶先生(以下称为庞先生)去克联饭店打弹子去了,从饭店回来时已晚上十一点了,艾德娜和孩子都已熟睡。庞先生回来后“心情非常好,兴致高昂,话很多,一进门就把早在睡觉的太太吵醒了”[2]6。做妻子的艾德娜很累,半睡半醒的应着。他觉得她太不够意思,就跑到隔壁小孩睡觉房间看过之后骗妻子说孩子发烧了,并责怪妻子不够细心,对孩子常常都那么疏忽。庞太太跳下床,走到隔壁房间,看过之后回到先生身边时心情十分郁闷,看着呼呼大睡的丈夫,自己已毫无睡意。她“开始哭起来,不停地用睡袍的袖子擦眼泪。庞太太的眼泪来得太凶,睡袍的袖子已经湿透,无法再擦拭更多的泪水。为什们会哭成这样她也说不上来,刚才那种情况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也不是不寻常……”[2]7。庞德里耶先生“非常珍视自己的财产,主要因为它们是他的”[2]62。因为丈夫的慷慨,艾德娜曾倍觉满足、幸福:“庞德里耶太太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她没有遇见过比他更好的丈夫[2]8。但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艾德娜终于认识到丈夫对她在经济上的“绑架”,并力图挣脱:她决定搬出和丈夫共有的家,用绘画、赌马所得,购置自己的房产。她曾对阿黛儿·拉提诺说“我可以放弃不一定必要的事物,可以为孩子放弃金钱,放弃生命,但是不可以放弃自我”[2]59。艾德娜在寻找自我,她开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跟着感觉走,不再徒劳想当个完美的女主人,只是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在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率性而为。当太太不再顺从他,不顾身为妻子的责任时,庞先生先是震惊,继而恼怒。庞先生觉得自己妻子的心理有点“不平衡”,不太正常,不像她自己 [2]72。庞先生觉得艾德娜生病了,但是在孟德莱医生眼里艾德娜“不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无精打采的女人,眼前的她正悸动着生命的活力,讲起话来又热切又有精神,举手投足之间,完全没有压抑之气,她让他联想到在太阳下苏醒过来的一只美丽而光滑的动物”[2]87。艾德娜尝试着不再经济上依赖丈夫,她开始画画、卖画谋生,她已经下定决心“除了自己之外永远不再属于其他任何人”[2]99。庞先生一听说太太要搬离原来的家庞家公馆,住到别处去,马上写了一封谴责的信,言辞反对。但此刻的艾德娜在为自己摆脱人情义务时所跨出的每一步,都更增强她身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力量,更扩展了自我,她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别人的意见为意见”了。
三、不同的结局
艾德娜终于等回来了自己的爱人劳伯特,他们互相表白爱意。劳伯特自从意识到爱上艾德娜这个有夫之妇后选择逃离去墨西哥,现在因为记得“曾经听说过有些男人释放他们妻子自由”[2]137抱着幻想回来找艾德娜;艾德娜回应“你真的是个非常、非常傻的男孩,浪费时间在想些不可能的事,什么庞特里耶先生释放我自由?!我已经不再是庞先生可以任意或留着或丢弃的财产。我自己会选择我想要的”[2]138。这些话使劳伯特脸色略微转白,反问“这是什么意思?”。就在这时拉提诺夫人阿黛尔叫仆人来敲门。艾德娜在离开之前告诉劳伯特“我爱你,只爱你一人。是你去年夏天把我从漫长的噩梦中唤醒,呵!你的冷漠曾经多么伤透了我的心,前阵子我多痛苦,多么不快乐啊!现在你就在这里,我们要好好相爱,我的劳伯特,我们应该是彼此的一切,世界上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我的去看我的朋友了,你会等我吧?”[2]138艾德娜带着对劳伯特的不舍去看望自己的朋友阿黛尔。阿戴尔在经历分娩的阵痛,她痛苦虚弱,她让艾德娜想起自己的孩子,并叮嘱艾德娜“为孩子想想,一定要记得他们![2]140”阿黛尔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下忠实地履行自己做母亲,做妻子的职责,完全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她受到当时人们的认可。艾德娜没有挽留住劳伯特,不能放下自己对孩子的责任,但是又不愿“屈为自己灵魂的奴隶”,她知道有个可以逃避他们的办法,她走向海边,走进大海深处,让自己的灵魂“遨游于孤独的深渊之中”[2]146。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唯有作为“绝对他者”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旦“觉醒”如艾德娜,要求女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实现“自我”的超越性和自由性,就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唯有逃离。艾德娜用自己的生命寻找女性的自我主体性,她的挣扎和结局给现代女性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屈明珍著《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凯特·肖邦(Chopin, K.) 著《觉醒》,杨瑛美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