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以学定教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早在2010年,我校就率先在“9+3”藏区学生的学科教育教学中对“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随着实际教学效果的日益凸显,我校逐步在全校各专业全面推进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进行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的各学科的知识学习时,绝大部分职校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就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在于:
一、家长(家庭)因素
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有的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只解决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对学习不闻不问;有的是特殊(残缺)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长期作用的影响等。
二、现行教育状态因素
(一)教材。
现行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是按照全国普遍教育教学水平编写,不一定适合我省、我市、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在编排上极易导致学生不能接受、难于消化。
(二)教师。
备课,不仅是备课本,更应是备学生。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所谓的“老”教师,更易走入“死胡同”——长期一层不变:去年这么教,今年这么教,明年还是这么教;面对学生,完全“一视同仁”,统一教法、统一学法。如此这般,忽视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差异,也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教”。
(三)学生考核制度。
单一的“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态的唯一标准。期末考试卷面六十分以上,及格、过关;六十分以下,一切重来。这就完全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过度强调书本知识的刻板掌握。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因素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活动的两大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整合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职高学生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法、要求上,协同少、脱节严重,甚至有各行其是的状况,这样就会使两方的教育作用彼此牵制,甚至相互抵消。最终,不仅使学生无所适从,还有可能损害其行为的统一性和人格的完整性。
四、自身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认为老师、家长逼迫自己学习是一种脱离自己实际能力、过分的行为,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毫无计划可言,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有的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习时间虽长,但效率低下……
(三)缺乏必要的学习信念。
职高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学习焦虑过高,自我效能感低。绝大部分职高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甚至有的在小学学习阶段就多次经历学习失败体验。在知识学习上,他们强烈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学习潜力,而是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在知识学习方面过早、过重地背上了包袱,承受了心理压力,也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放弃了学习。
由于这些固有因素,造成了职高生学习困境重重。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校才在“9+3”教学改革试点后,及时择机在全校推进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根据“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实际要求,对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尝试。
1.了解学情(学生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
1.1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上,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方式:
1.1.1 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借鉴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初步拟定授课内容。
1.1.2 在全校三个专业部每一个专业的各年级中分别随即抽取10-15名学生(总计367人),针对初步拟定的授课内容进行简单问卷调查,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些内容他们是否感兴趣、想知道,有无必要花时间进行针对性了解。
1.1.3 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研组再次讨论,并请教相关教育教学行家,最终确定校本教材授课内容。
1.2 具体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自身认识、人际关系处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与社会接轨(求职与工作适应)等方面。
1.3 全新教材结构,知情意与行有机整合。
由我校李代慧校长主笔,对教材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整合。没有沿用传统的学科章节体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将之模块化:用模块和学习活动重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求“知”(知识)、悟“情”(情感)、炼“意”(意志)和践“行”(行为)有机结合,从而使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了现实可能性。
2.改变呆板授课模式,玩中学、聊中学
授课,不再是讲授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如:在和学生聊他(她)们较为敏感又迫切想知道的话题《学会与异性相处》时,完全避免了说教:采用了5个案例(小丽的烦恼、忍不住的回头、冲动的代价、我是女生、情难断),其中2个案例(小丽的烦恼和忍不住的回头)由学生事前自己组织排练成情景剧。这在实际授课前就已调足了全体学生的“胃口”——表演的学生,想更好的展现剧情、展现自己;观看的学生想尽快地了解剧情,期待同学的展示。在大家都期盼的氛围下,通过“心灵聚焦”、“心灵导航”、“心灵训练”、“心灵拓展”、“心灵感悟”等环节将活动步步深入,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节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真正的融合;教室里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高谈论阔,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不断的欢笑声。
3.主动争取家长配合,家校教育一致
为了扭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状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以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发动全校班主任,相互配合,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尤其是特殊家庭结构(单亲、留守)的家长。我们不仅经常和他们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引导他们逐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不仅是简单地反映情况,而是巧妙地利用直接通话、短信(如节假日放假通知)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简单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是“隔空”交流,也有目的性地将家长请到学校里来座谈、通过实时摄像同步观看学生们上心理健康课等,以此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纠正他们错误、简单的教育方式,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做到家校一致,避免学生的不适感、无措感。
4.抛弃考核制度,不要生硬的结论
过去,无论哪门学科,期末都要进行书面的考核。现在,我校的心理健康课一学期、一学年结束后,都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考核。那究竟我们的“以学定教”成效如何?是否脱离考核后,我们就无从所知了呢?结果恰恰相反!面对“考考考,分分分”数年的学生,尤其是像职高生这样考、分一直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脱离考核,实际上是为他(她)们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让他(她)们轻装上阵,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如:我校心理健康课改革近两年来,学校校园文化转变更为明显:校园内师生关系和谐——随处可以听到师生相互问好;寝室文化建设突出——“净、静、竞”特点明显,同学关系和谐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行为、学习都普遍存在问题的职高中,其更是毋庸置疑的。为顺应时代变革,在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尝试“以学定教”的崭新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强化了精细化教育的针对性,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全新演绎。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虽然现在我们还谈不上硕果累累,但是已经初尝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们笑容更多了,朋友更多了,求知欲更强了……当然,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思考更多、付出更多,我们还将继续前行,力求和学生们一起体验更多的精彩,收获更多的喜悦。
早在2010年,我校就率先在“9+3”藏区学生的学科教育教学中对“以学定教”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随着实际教学效果的日益凸显,我校逐步在全校各专业全面推进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进行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的各学科的知识学习时,绝大部分职校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就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在于:
一、家长(家庭)因素
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有的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只解决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对学习不闻不问;有的是特殊(残缺)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长期作用的影响等。
二、现行教育状态因素
(一)教材。
现行出版发行的教材都是按照全国普遍教育教学水平编写,不一定适合我省、我市、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在编排上极易导致学生不能接受、难于消化。
(二)教师。
备课,不仅是备课本,更应是备学生。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所谓的“老”教师,更易走入“死胡同”——长期一层不变:去年这么教,今年这么教,明年还是这么教;面对学生,完全“一视同仁”,统一教法、统一学法。如此这般,忽视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差异,也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教”。
(三)学生考核制度。
单一的“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态的唯一标准。期末考试卷面六十分以上,及格、过关;六十分以下,一切重来。这就完全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过度强调书本知识的刻板掌握。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因素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活动的两大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整合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职高学生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方法、要求上,协同少、脱节严重,甚至有各行其是的状况,这样就会使两方的教育作用彼此牵制,甚至相互抵消。最终,不仅使学生无所适从,还有可能损害其行为的统一性和人格的完整性。
四、自身因素
(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认为老师、家长逼迫自己学习是一种脱离自己实际能力、过分的行为,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毫无计划可言,想到哪儿,做到哪儿;有的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习习惯差,导致学习时间虽长,但效率低下……
(三)缺乏必要的学习信念。
职高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自信,学习焦虑过高,自我效能感低。绝大部分职高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甚至有的在小学学习阶段就多次经历学习失败体验。在知识学习上,他们强烈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学习潜力,而是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在知识学习方面过早、过重地背上了包袱,承受了心理压力,也就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放弃了学习。
由于这些固有因素,造成了职高生学习困境重重。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校才在“9+3”教学改革试点后,及时择机在全校推进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根据“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实际要求,对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尝试。
1.了解学情(学生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
1.1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上,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方式:
1.1.1 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借鉴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初步拟定授课内容。
1.1.2 在全校三个专业部每一个专业的各年级中分别随即抽取10-15名学生(总计367人),针对初步拟定的授课内容进行简单问卷调查,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些内容他们是否感兴趣、想知道,有无必要花时间进行针对性了解。
1.1.3 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研组再次讨论,并请教相关教育教学行家,最终确定校本教材授课内容。
1.2 具体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自身认识、人际关系处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与社会接轨(求职与工作适应)等方面。
1.3 全新教材结构,知情意与行有机整合。
由我校李代慧校长主笔,对教材结构进行了全新的整合。没有沿用传统的学科章节体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将之模块化:用模块和学习活动重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求“知”(知识)、悟“情”(情感)、炼“意”(意志)和践“行”(行为)有机结合,从而使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了现实可能性。
2.改变呆板授课模式,玩中学、聊中学
授课,不再是讲授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课。如:在和学生聊他(她)们较为敏感又迫切想知道的话题《学会与异性相处》时,完全避免了说教:采用了5个案例(小丽的烦恼、忍不住的回头、冲动的代价、我是女生、情难断),其中2个案例(小丽的烦恼和忍不住的回头)由学生事前自己组织排练成情景剧。这在实际授课前就已调足了全体学生的“胃口”——表演的学生,想更好的展现剧情、展现自己;观看的学生想尽快地了解剧情,期待同学的展示。在大家都期盼的氛围下,通过“心灵聚焦”、“心灵导航”、“心灵训练”、“心灵拓展”、“心灵感悟”等环节将活动步步深入,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节课,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真正的融合;教室里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高谈论阔,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不断的欢笑声。
3.主动争取家长配合,家校教育一致
为了扭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状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以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发动全校班主任,相互配合,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尤其是特殊家庭结构(单亲、留守)的家长。我们不仅经常和他们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引导他们逐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状态;不仅是简单地反映情况,而是巧妙地利用直接通话、短信(如节假日放假通知)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简单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是“隔空”交流,也有目的性地将家长请到学校里来座谈、通过实时摄像同步观看学生们上心理健康课等,以此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纠正他们错误、简单的教育方式,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做到家校一致,避免学生的不适感、无措感。
4.抛弃考核制度,不要生硬的结论
过去,无论哪门学科,期末都要进行书面的考核。现在,我校的心理健康课一学期、一学年结束后,都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考核。那究竟我们的“以学定教”成效如何?是否脱离考核后,我们就无从所知了呢?结果恰恰相反!面对“考考考,分分分”数年的学生,尤其是像职高生这样考、分一直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脱离考核,实际上是为他(她)们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让他(她)们轻装上阵,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如:我校心理健康课改革近两年来,学校校园文化转变更为明显:校园内师生关系和谐——随处可以听到师生相互问好;寝室文化建设突出——“净、静、竞”特点明显,同学关系和谐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行为、学习都普遍存在问题的职高中,其更是毋庸置疑的。为顺应时代变革,在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尝试“以学定教”的崭新教学模式,实质就是强化了精细化教育的针对性,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全新演绎。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虽然现在我们还谈不上硕果累累,但是已经初尝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们笑容更多了,朋友更多了,求知欲更强了……当然,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思考更多、付出更多,我们还将继续前行,力求和学生们一起体验更多的精彩,收获更多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