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四川省平昌县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欠缺的突出问题,坚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四个突出”战略,以农民新村建设为重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改善农村文化民生,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1.突出文化引領作用,文化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相融合
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平昌县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贫困山区县、百万人口大县,近几年,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特色与文化贯穿始终,注重科学规划设计,强化文化引领,扎实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在规划建设中,抓住农村风貌建设这个关键,充分挖掘平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红军、佛教、山水等文化元素,突出川东北民居特点、山水田园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质,注重从整体上对农民新村建设的形态、风格、式样进行严格把控,做到适合怎么建就怎么建,什么风格协调就建什么风格,以文化特色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吸收专家智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慎重选择设计单位,聘请真正精于新村规划的专业队伍开展设计,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档升级,有效地提升了农民新村建设的文化品味。四年来,平昌县在建设巴山新居工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环线,2012年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中,全县以打造“西南水乡?生态平昌”为目标,按照“一乡两园三线”(一乡:江口水乡;两园:佛头山和金宝文化产业园、驷马湿地公园;三线: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环线、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云台环线、西兴—皇家山—友谊水库环线)的旅游产业布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巴山新居建设,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着力打好“红色、绿色、特色”三张旅游特色品牌,突出打造特色和亮点。全县江口镇、元山镇、得胜镇、驷马镇、坦溪镇、灵山乡等6个乡镇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民意村、通木村、中岭村、马灵村、创举村、太平村等9个村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2.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文化建设与农民新村建设相融合
平昌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效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克服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和县委实施“新村聚居点”建设等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目标,采取对农民新村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风貌改造一批的方式,加快推进新村民居建设,充分展现了独具大竹特色的文化底蕴。比如,驷马镇结合自然山体、河流、湿地、居民点等自然风光,启动驷马水乡建设项目,除水文化以外,重点突出孝道文化,打造全国最大的孝道文化园,以孝女赵琼瑶四下河南为引子,把新老24孝通过牌坊的形式展示出来,打造巴山慈父广场、巴山孝道林、中华孝字园、巴山孝女湖、农家孝德山庄等景观,打造“川东北水乡第一镇”。五木镇以养身度假打造南天门景区,突出休闲建身、康体娱乐的森林疗养特色;灵山镇以巴人文化打造巴灵台景区,传承和弘扬以“行善”为上的佛教文化,以“道德”为核心的道教文化,以“仁爱”为重点的儒教文化;同州街道办事处以城市公园打造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突出爱国教育、净化心灵的红色休憩特色。江口镇在突出打造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时,通过沙石整治来净化河道,通过修建滨河路来提升品位,通过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来实现效益。
3.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文化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相融合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平台。小阵地可作大文章,小平台折射大世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启动文体艺术中心、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建设,增强了对农村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带动,兴建了一批道教、佛教、红军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广场,其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突出体现红色文化,打造全国最大的70000平方米红军石刻标语园,收录展示来自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2大苏区共1200余幅红军石刻标语,并免费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共享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
4.突出文化塑造功能,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需求相融合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民生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的品格、润泽人的心灵。发展农村文化,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平昌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振农民精气神。在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加大对大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培育打造“大竹精神”,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以丰富提升,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平昌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要求,大规模开展农民思想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政策、法制、道德水平。通过举办各种科技知识培训和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自娱自乐中明白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搞好净化乡风民风工作。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和妇女、青年之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美德进农家”等形式活动,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稳步发展。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全县每年深入农村演出100场以上,开展各类社会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乡乡有阵地,全县无盲点”,真正乐民、育民、惠民,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成果,促进了农村文化民生的发展。 [科]
1.突出文化引領作用,文化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相融合
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平昌县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级贫困山区县、百万人口大县,近几年,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特色与文化贯穿始终,注重科学规划设计,强化文化引领,扎实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在规划建设中,抓住农村风貌建设这个关键,充分挖掘平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红军、佛教、山水等文化元素,突出川东北民居特点、山水田园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质,注重从整体上对农民新村建设的形态、风格、式样进行严格把控,做到适合怎么建就怎么建,什么风格协调就建什么风格,以文化特色不断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吸收专家智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慎重选择设计单位,聘请真正精于新村规划的专业队伍开展设计,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档升级,有效地提升了农民新村建设的文化品味。四年来,平昌县在建设巴山新居工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环线,2012年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中,全县以打造“西南水乡?生态平昌”为目标,按照“一乡两园三线”(一乡:江口水乡;两园:佛头山和金宝文化产业园、驷马湿地公园;三线: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环线、双滩库区—喜神—牛角坑—云台环线、西兴—皇家山—友谊水库环线)的旅游产业布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结合巴山新居建设,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着力打好“红色、绿色、特色”三张旅游特色品牌,突出打造特色和亮点。全县江口镇、元山镇、得胜镇、驷马镇、坦溪镇、灵山乡等6个乡镇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民意村、通木村、中岭村、马灵村、创举村、太平村等9个村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2.突出文化特色品位,文化建设与农民新村建设相融合
平昌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资金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效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克服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和县委实施“新村聚居点”建设等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目标,采取对农民新村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风貌改造一批的方式,加快推进新村民居建设,充分展现了独具大竹特色的文化底蕴。比如,驷马镇结合自然山体、河流、湿地、居民点等自然风光,启动驷马水乡建设项目,除水文化以外,重点突出孝道文化,打造全国最大的孝道文化园,以孝女赵琼瑶四下河南为引子,把新老24孝通过牌坊的形式展示出来,打造巴山慈父广场、巴山孝道林、中华孝字园、巴山孝女湖、农家孝德山庄等景观,打造“川东北水乡第一镇”。五木镇以养身度假打造南天门景区,突出休闲建身、康体娱乐的森林疗养特色;灵山镇以巴人文化打造巴灵台景区,传承和弘扬以“行善”为上的佛教文化,以“道德”为核心的道教文化,以“仁爱”为重点的儒教文化;同州街道办事处以城市公园打造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突出爱国教育、净化心灵的红色休憩特色。江口镇在突出打造江口水乡国家水利风景区时,通过沙石整治来净化河道,通过修建滨河路来提升品位,通过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来实现效益。
3.突出文化成果共享,文化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相融合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平台。小阵地可作大文章,小平台折射大世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启动文体艺术中心、体育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建设,增强了对农村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带动,兴建了一批道教、佛教、红军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广场,其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突出体现红色文化,打造全国最大的70000平方米红军石刻标语园,收录展示来自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2大苏区共1200余幅红军石刻标语,并免费开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共享文化生活的公共场所。
4.突出文化塑造功能,文化建设与农民精神需求相融合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民生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的品格、润泽人的心灵。发展农村文化,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平昌县委、县政府着眼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振农民精气神。在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加大对大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培育打造“大竹精神”,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以丰富提升,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平昌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要求,大规模开展农民思想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群众政策、法制、道德水平。通过举办各种科技知识培训和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自娱自乐中明白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搞好净化乡风民风工作。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和妇女、青年之家的作用,积极开展“十星文明户”、“美德进农家”等形式活动,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稳步发展。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全县每年深入农村演出100场以上,开展各类社会文化活动400余场,实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乡乡有阵地,全县无盲点”,真正乐民、育民、惠民,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成果,促进了农村文化民生的发展。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