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期间,一系列老方子在民间流传。就连当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公布了一帖抗SARS中药方。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博士在广东省中医院一附院考察时,对中医治疗非典给予了高度评价:“平均退烧时间缩短至7天、住院时间为18天左右……跟其他医院相比,这一经验值得研究与学习。”
钟南山的“老方子”故事
2010年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时谈对中医看法:“中医讲各个脏器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强调应将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这是我看重的一个理念。”
2003年的非典期间,钟南山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就将女儿托给著名老中医邓铁涛用中医进行治疗。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
当时,邓铁涛率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另一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
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作为中医专家曾参与治疗“非典”,提及这段经历指出:“股骨头坏死主要是因为缺钙,为什么缺钙?使用了大量激素!用来控制急性症状每天也不过40~60克,‘非典’的时候一次都用到了120克!”
“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钟南山列举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理念解释说,以前西医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他称,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李时珍早就提过,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钟南山认为,中药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但到底有多大用途,必须迈过循证医学这道“门槛”。“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非典期间,一系列老方子在民间流传。就连当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公布了一帖抗SARS中药方。
中医视角中的传染病
用西医来解释SARS比较单纯,“非典型性肺炎”,源于冠状病毒感染。但中医名家关庆维说,用中医的视角看,SARS在广州表证是“风瘟夹湿”,到了北京,是“风瘟夹寒”,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和地域有关。“中医讲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所以,中医药介入‘非典’后,治愈率很高,并发症也少了,愈后非常好。”
“‘非典’的时候,最开始都是西医治疗,后来吴仪专门召集老中医开会研究中医如何参与治疗,中医才能进入医院。中医上手后,高热的患者3天退烧,发展成急症的没了。而经过西医治疗的很多患者虽然活了下来,但基本上都留有后遗症由于激素大量使用导致的股骨头坏死。”
“张仲景时代,以非发疹性传染病为主,特别是流感为多。所以他用温法治伤寒。到了唐宋时期,发疹性传染病为多,一开始就高热,再用温药不合适,开始用凉药。”之所以有这种变化,《中国疫病史鉴》主编梁峻指出,综观整个古代疫病流行资料,疫病高峰期第一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战乱时期,政治及战争因素对疫病流行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南宋、元及明代前期,这一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第三个高峰期便是公元16世纪以后,相当于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内外交通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鼎盛期,因而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作用也都达到了高峰。
而张仲景、刘完素,包括吴又可、吴鞠通等医史留名的中医就分别出现在这些年代,他们都属于根据个人所在行医地区环境,自出机杼、灵活变通的名医。
对于甲型H1N1流感,无论是关庆维还是孟庆云都觉得并不可怕。“按照中医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外感性传染病,一种自限性疾病。这种病与气候有关,就像SARS,最后的消亡是因为季节,天气热了。”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中医专家都持有这一观点。
即使是中医,同样认为防治传染病,最科学有效的办法是切断传染源。“鼠疫的时候,意大利人发明了隔离;霍乱的时候,大家讲求切断水源。对于甲型流感这种输入型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切断传染源。所以,像国家目前加强对交通关口的检疫,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都是古已有之的科学办法。”
钟南山的“老方子”故事
2010年钟南山出席广医荔湾医院新病区揭牌时谈对中医看法:“中医讲各个脏器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并强调应将人当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这是我看重的一个理念。”
2003年的非典期间,钟南山的女儿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就将女儿托给著名老中医邓铁涛用中医进行治疗。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
当时,邓铁涛率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另一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
京城“儿科王”刘弼臣作为中医专家曾参与治疗“非典”,提及这段经历指出:“股骨头坏死主要是因为缺钙,为什么缺钙?使用了大量激素!用来控制急性症状每天也不过40~60克,‘非典’的时候一次都用到了120克!”
“治急性病、重病是西医的特长,比如细菌感染发热,用西药退热快。但热退了之后,用中医药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起到好作用,一些慢性病的防治也是如此。”
钟南山列举中西医对肿瘤的治疗理念解释说,以前西医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以正攻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他称,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跟中医是有关的。
“李时珍早就提过,发疟疾寒热时‘用青蒿一把,加水二升,捣汁服’。青蒿素现在已走向世界,其功效也已被反复证明。”
钟南山认为,中药两千多年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好东西,但到底有多大用途,必须迈过循证医学这道“门槛”。“方舟子说中医不科学,只有中药还可验证,他可能讲得太绝对了。我认为中医整体治疗和‘治未病’的理念是科学的。”
非典期间,一系列老方子在民间流传。就连当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公布了一帖抗SARS中药方。
中医视角中的传染病
用西医来解释SARS比较单纯,“非典型性肺炎”,源于冠状病毒感染。但中医名家关庆维说,用中医的视角看,SARS在广州表证是“风瘟夹湿”,到了北京,是“风瘟夹寒”,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和地域有关。“中医讲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所以,中医药介入‘非典’后,治愈率很高,并发症也少了,愈后非常好。”
“‘非典’的时候,最开始都是西医治疗,后来吴仪专门召集老中医开会研究中医如何参与治疗,中医才能进入医院。中医上手后,高热的患者3天退烧,发展成急症的没了。而经过西医治疗的很多患者虽然活了下来,但基本上都留有后遗症由于激素大量使用导致的股骨头坏死。”
“张仲景时代,以非发疹性传染病为主,特别是流感为多。所以他用温法治伤寒。到了唐宋时期,发疹性传染病为多,一开始就高热,再用温药不合适,开始用凉药。”之所以有这种变化,《中国疫病史鉴》主编梁峻指出,综观整个古代疫病流行资料,疫病高峰期第一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战乱时期,政治及战争因素对疫病流行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南宋、元及明代前期,这一时期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第三个高峰期便是公元16世纪以后,相当于明代后期至清代,海内外交通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鼎盛期,因而对疫病流行的影响作用也都达到了高峰。
而张仲景、刘完素,包括吴又可、吴鞠通等医史留名的中医就分别出现在这些年代,他们都属于根据个人所在行医地区环境,自出机杼、灵活变通的名医。
对于甲型H1N1流感,无论是关庆维还是孟庆云都觉得并不可怕。“按照中医的观点,这就是一种外感性传染病,一种自限性疾病。这种病与气候有关,就像SARS,最后的消亡是因为季节,天气热了。”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中医专家都持有这一观点。
即使是中医,同样认为防治传染病,最科学有效的办法是切断传染源。“鼠疫的时候,意大利人发明了隔离;霍乱的时候,大家讲求切断水源。对于甲型流感这种输入型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切断传染源。所以,像国家目前加强对交通关口的检疫,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都是古已有之的科学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