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款枪械,以国命名。
“盒子炮”、“花机关”、“歪把子”、“捷克式”,中国人是很喜歡给枪械起绰号的。在这一堆绰号中,“捷克式”算得上是最正经、最雅致的之一。毕竟,捷克本就是国名,国名就不会太难听。用国名命名枪械,怎么听起来都有一种甩不掉的正经感。
对于一款枪械而言,被以国名命名,是一种极大的荣誉。来自于中国用户的肯定,已经超越了枪械,渐渐上升到了国家层次,变成了对捷克整个国家的肯定。除了捷克式之外,我们从没有听过“德国式”、“美国式”之类的称呼,尽管这些国家的枪械也设计优良。
捷克式的本名叫做ZB26或者VZ26。它是一个大家族,包括三个常见版本。第一个是正宗捷克式,是真正的ZB26,之后还有改良的ZB30等版本。第二个是英国采购的改良捷克式,发射英国特色.303英寸枪弹,名字叫作布伦。第三个就是布伦的中国版本——换用了7.92×57毫米枪弹的勃然轻机枪(勃然只是布伦/Bren的另一种翻译罢了)。
在本质上来说,这三支枪算得上是亲兄弟,不仅外表长得像,内部结构也几乎一模一样。在整个二战中,这些捷克兄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捷克人打仗不太行,但造枪很行,它们对得起畅销世界的捷克招牌,也对得起“以国命名”的热烈期待。
捷克式的活塞
对于捷克式,我印象是很深刻的。它的导气孔位于枪管前部,接近枪口的位置,这导致捷克式的活塞杆变得非常长。第一次拆捷克式时,我把自动机从枪内抽出,我抽啊抽,抽了很长一段距离,还没抽完,感觉仿佛是在抽卷纸。等到整个自动机抽出来,我握着长长的活塞杆,感觉这玩意完全能当个拐杖,必要时可以打人,或者当个教鞭,效果应该很不错。
等到研发布伦轻机枪,英国人终于认识到,这么长的活塞就是一个大坑啊!他们选择后移导气孔,把导气孔挪到了枪管中前部,减小了活塞的长度。但即使如此,布伦的活塞也是挺长的。不过话说回来,在早期的导气式枪械中,导气孔往往都是非常靠前的。比如刘易斯机枪、M1伽兰德步枪,导气孔就在枪口。
除此活塞太长的槽点之外,捷克式算得上一支优秀的轻机枪了,在没有什么明显短板的同时,它拆解容易、维护简单,制造还十分精良。个别理念很先进,比如手枪形握把这种二战后才流行的设计,ZB26也用上了,可谓大大的超前。作为神来之笔,捷克式的换枪管机构设计优秀,设计师还在枪管上设计了提把,作为更换热枪管时的握点,避免找不到石棉手套时,射手手指被枪管烫成脆皮肠的烦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ZB26的两脚架十分优秀,它支撑稳定,开合容易,比同时代DP机枪的“一推倒”脚架好太多。
上置弹匣与手轮
从外形上看,捷克式整枪外形简洁、线条秀美。在轻机枪普遍长得异想天开的那个年代,捷克式算得上是轻机枪中的颜值担当。唯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捷克式采用了上置弹匣,宽宽的弹匣矗立在枪身正中,感觉像是平原上立了一个墓碑,非常辣眼睛。很多文章说,当年的弹簧质量不太行,为了保证供弹可靠,捷克式采用上置弹匣,可以用重力辅助供弹。
这种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没有根据。自动武器的射速是很快的。枪械内部的零部件“跑”得飞快,速度和加速度都很大,受力也很猛烈。在这种情况下,重力能提供的辅助实在很有限。更何况,捷克生产过一款名为ZH29的半自动步枪。这款步枪使用5发弹匣,也可以使用捷克式的20发弹匣,使用20发弹匣时,弹匣就是下置的,完全否定了“重力辅助供弹”的说法。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上置弹匣和“重力供弹”实际上是毫无关系的。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机枪的使用方式。和步枪手不同,机枪手往往都是“伏地魔”,需要趴在地上射击。此时枪身离地面的高度很有限。捷克式的20发弹匣体积较大,如果采用下置,装弹时就会很不方便。
对于步枪而言,射手趴在地上时,只需要把枪身侧歪一下,就可以从侧面装弹。但机枪是有两脚架的,侧歪枪身非常麻烦。因此,对于当时的轻机枪而言,无论是刘易斯、麦德森、DP还是捷克式,都采用了上置弹匣,这样操作才方便,像M1918、绍沙这样的下置弹匣才是非主流。
由于采用了影响视野的上置弹匣,捷克式只好把瞄准具歪在一边。很多人注意到,捷克式的左侧有一个轮子,这个轮子实际上是一个调整照门高度的手轮。转动手轮,照门就可以拾起或者下降。笔者第一次接触捷克式时,觉得手轮非常有趣,转来转去手感非常好,比常见平推游标式照门(比如AK)和立框式照门(比如“米尼米”机枪)舒服太多了,真的是“别无分店”的特殊设计了。
当然,尽管手感很好,但手轮比较笨重,成本也日本的九六式轻机枪。这款枪械采用了横闩闭锁,闭锁机构类似于火炮,因此外形虽高度相似,内部设计却根本不同会更高。英国在改进布伦轻机枪时,就果断放弃了这种设计,改用了常见的立框式照门。
战场上的捷克式
作为一款优秀的武器,捷克兄弟们的“身影”遍布各个战场。英国人把布伦装备到班一级,还把布伦机枪安装到小型通用装甲车(类似于吉普)上,以至于装甲车得到了“布伦机枪运输车”的诨名。中国人也很喜欢“捷克式”,这款枪至今还活跃在中国的影视剧上,偶尔还会“穿越”到它尚未诞生的年代,比如清朝。
一款枪械最好的肯定,往往是来自敌人。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都装备过捷克式。毕竟,捷克式使用的7.92×57毫米枪弹本就是德国枪弹,德国人用起来毫无压力。日本也装备过夺得的捷克式。但日本并不生产捷克式所用的枪弹,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战场收集。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本就不统一,枪械五花八门,枪弹各种都有。即使是同一种枪弹,来源也往往不同,质量也参差不齐。栓动步枪不挑食,但机枪作为自动武器,是比较“挑口粮”的。因此,想用搜集的中国枪弹“饲养”捷克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就在这么个条件下,日本人还真把捷克式给用上了,可见捷克式确实魅力非凡。
后来日本推出的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外形和布局与捷克式十分相似。有很多人怀疑,日本山寨了捷克式。这两款枪确实抄袭了捷克式的布局,外观很像,但是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据说,日本的九七式坦克机枪倒是抄袭了捷克式的内部原理,但是外观又不太像。此外,在当时以及后来,都有很多盗版捷克式布局的枪械。
时代变了
二战是捷克兄弟们的黄金岁月。捷克式和布伦轻机枪一道,经受了战场的考验,迎来了胜利的荣冠。可谓是既漂亮正义,又好用帅气。然而,时代变了。二战中,以MG34为代表的通用机枪已经出现了。相比于专用的轻、重机枪,通用机枪能够一枪两用,使用、装备的成本都更低。同时MG34的重量也很轻,只是略微比ZB26“大了一号”,火力持续性却要好得多。
行业外的竞争压力山大,行业内的轻机枪还互相斗法。1944年,RPD轻机枪(56班)诞生了,这款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弹链机枪更轻更小更方便,除了不能换枪管,以及威力略差一半外,几乎在各方面都优于捷克式。更何况,步枪延伸出来的轻机枪(比如L2A1/C2)也已出现,枪族化设计所带来的综合收益,更是捷克兄弟无法比拟的。
最让捷克式折戟沉沙莫过于1962年的中印战争了。在这场战争中,我国的三个56式(56半、56冲、56班)表现优异,远远好过印度李·恩菲尔德步枪 司登冲锋枪 布伦轻机枪的组合。军迷圈中常说,卖给土耳其人之前,德国的“豹”2坦克一直是个神话,卖给土耳其人之后,大家发现世界一流坦克也会被游击队吊打。
如果说土耳其人打碎了“豹”2坦克的神话,那印度人就火葬了捷克兄弟们的荣光。有时候仔细想一想,枪械和战败的关系真不大,但背锅玩梗的时候却少不了它。比如法国的MAS36步枪,大家一提到它,从来不会仔细思考它的设计,而是津津乐道二战法国的快速投降。
最爱捷克式的国家
这个世界上最爱捷克式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亲手带出来的印度人。二战中,布伦轻机枪立下了汗马功劳,英国人也很喜欢这支枪。二战后,英国人并没有淘汰布伦,而是在1958年,推出了使用7.62×51毫米NATO的最新改版——L4轻机枪,并把容弹量增加到了30发。然而,英国人用L4,多多少少有点废物利用的感觉,毕竟英国国内的布伦太多了,改装还是划算的。
但是,印度的L4就不一样了,它们并不是改装的,很可能是新生产的。作为前英国殖民地,印度军队的装备、武器都受到了英国的极大影响。英国人对布伦的喜欢,也被印度人忠实地继承了。印度的L4轻机枪一直在印度军队中服役到了2012年。在军队之外的地方,比如说印度警察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款机枪在服役。这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顽固“感情”还真是让人感叹啊。
下一讲中,我们将讲述一款由步枪“半路出家”的机枪——M1918 BAR。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