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课程性质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 内容编排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学习内容,设计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完善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
我认为,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大多数“学习主题”的基本内涵是非常准确的,并且遵循着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这些“学习主题”多指向某一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社会特征,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这种设计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学习主题存在问题,容易导致历史时序的错位,削弱历史内容的系统性。
虽然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取消“学习主题”的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要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与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历史内容设计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兼容并包。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主题”的教学意识一定要突出,这样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才更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才更清晰。
■ 评价建议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的阐释非常详尽和周全,具体包括“评价目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体现。这里,希望老师们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基于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简言之,我们要清楚,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要将教学评价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教学评价看作是教学过程结束后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换句话说,要将教学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进步,并做出即时评价。
第三,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评价方法。在确定评价方法时,不妨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并给予指导。
第四,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公开性及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历史教师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对学生学业做出公开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成为被评价学生及其他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业质量的手段,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讨论和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有必要研制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历史教师要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 实施建议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就如何开展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我特别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基于专业判断,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课程标准。所谓“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指的是敢于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适度变通处理,使之更加符合历史学科及历史教学的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隋唐时期)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属于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例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属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合并”起来论述,实属不妥。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施“拆解”策略,分别展开教学。同时,在讲解唐代民族关系和睦时,还可以例举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中央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等史实。
(隋唐时期)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乱局,已经不属于隋唐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五代十国乱局,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分裂时期。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近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张謇兴办实业被设置在康梁维新变法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實际上,张謇兴办实业始于19世纪末,终于民国初年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如果能在张謇兴办实业的基础上,介绍刘鸿生1914年—1948年间兴办实业的艰难与坎坷,更能有助于学生认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现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严格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研制者杜撰出来的政治术语。作为严肃的指导教学的政府文件,必须使用完整的政治术语,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留意的。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一表述极易对历史教学产生误导和偏差。因为将“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的史实纳入教学,绝对不是让学生了解作为科学尖端技术的这两项重大研究成果,这不是历史课堂的主要任务。我个人的理解是,前者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的精神,即中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后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袁隆平50多年来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的世界成就,认识到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学习袁隆平“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而不应该是“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希望老师们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体现研究角色,保持主体意识,做到“用课标教”,而不是“教课标”。毕竟,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指导性文件,而非指令性文件。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 内容编排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
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学习内容,设计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完善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
我认为,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大多数“学习主题”的基本内涵是非常准确的,并且遵循着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这些“学习主题”多指向某一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社会特征,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这种设计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学习主题存在问题,容易导致历史时序的错位,削弱历史内容的系统性。
虽然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取消“学习主题”的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要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与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历史内容设计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兼容并包。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主题”的教学意识一定要突出,这样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才更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才更清晰。
■ 评价建议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的阐释非常详尽和周全,具体包括“评价目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体现。这里,希望老师们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基于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简言之,我们要清楚,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要将教学评价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教学评价看作是教学过程结束后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换句话说,要将教学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进步,并做出即时评价。
第三,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评价方法。在确定评价方法时,不妨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并给予指导。
第四,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公开性及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历史教师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对学生学业做出公开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成为被评价学生及其他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业质量的手段,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讨论和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有必要研制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历史教师要征求学生们的意见。
■ 实施建议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就如何开展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我特别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基于专业判断,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课程标准。所谓“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指的是敢于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适度变通处理,使之更加符合历史学科及历史教学的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隋唐时期)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属于唐代民族关系和睦的例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属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合并”起来论述,实属不妥。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施“拆解”策略,分别展开教学。同时,在讲解唐代民族关系和睦时,还可以例举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中央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等史实。
(隋唐时期)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乱局,已经不属于隋唐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五代十国乱局,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分裂时期。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近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张謇兴办实业被设置在康梁维新变法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實际上,张謇兴办实业始于19世纪末,终于民国初年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如果能在张謇兴办实业的基础上,介绍刘鸿生1914年—1948年间兴办实业的艰难与坎坷,更能有助于学生认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现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严格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研制者杜撰出来的政治术语。作为严肃的指导教学的政府文件,必须使用完整的政治术语,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留意的。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一表述极易对历史教学产生误导和偏差。因为将“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的史实纳入教学,绝对不是让学生了解作为科学尖端技术的这两项重大研究成果,这不是历史课堂的主要任务。我个人的理解是,前者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的精神,即中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的精神。后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袁隆平50多年来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的世界成就,认识到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学习袁隆平“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而不应该是“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希望老师们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体现研究角色,保持主体意识,做到“用课标教”,而不是“教课标”。毕竟,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指导性文件,而非指令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