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羌族神话作为羌族重要的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对羌族女神“萨朗姐”的人物形象的剖析,从羌族多神信仰的角度去挖掘羌族社会中羌族女性主义影响及变迁,并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羌族女神的神话传说进行解读,从音乐文本的角度深入挖掘萨朗姐在羌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羌族神话;女神形象;音乐文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5-0038-0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SHYB08)。
羌族历来是多神信仰的民族,他们有本民族所信仰“白石神、女神、天神、洪水神、创世神、大地神”等,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有创世神话中的《山沟平坝的形成》《木姐天女的儿女》《索依迪朗夫妇造人》;洪水神话中的《黄水滔天的故事》《太阳和月亮》《山上是咋个来的》《五谷粮食的来历》;大地神话中的《白云石神》《白石神的传说》;英雄的传说《斗安珠与木姐珠》 《羌戈大战》《取宝剑》《人神和“犊疫”王》古老的羌族总是在文化上显露出其魅力与神秘,羌族人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字、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族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完整且独特的一套,本文要阐释的是在羌族的女神节“瓦尔俄足节”中所演唱曲目的音乐文本分析。
一、追溯羌族的女神节——瓦尔俄足节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该民族文化在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中具有独有的艺术研究价值。千百年来,羌族女性在羌族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在许多神话传说和风俗节日中都可以印证,羌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举办由女性主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族“瓦尔俄足节”,该节日在汉语里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羌族妇女为祭祀天上伟大的歌舞女神萨朗姐而举行的传统习俗活动,由于该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操办,故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羌族的女神时代在羌族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木姐天女的儿女》《羊角花的来历》《木姐珠和斗安珠》神话传说中都得以体现,本文要涉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也是这众多女神中的一位——歌舞女神,关于萨朗姐在茂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艳丽的时候,有一天,在茂县有一位男子进山打猎,远远地听见谷西湖寨的一个湖边传来动听的歌声,男子对这动听的声音充满着好奇,跟随着声音的方向,一路找寻而去,在一片羊角花丛生的湖边响起一阵银铃般清脆的歌声。男子闻声而去,正当靠近之时,只见一美丽女子慌乱离去,在清幽幽的湖边只剩下一双美丽的鞋子,这双鞋就是羌族女子喜爱的“云云鞋”,男子回去后对湖边女子充满着好奇,多次在湖边等待着位美丽姑娘,直到有一天一位身着白色麻布衣裳、头顶绣花头帕、腰上系着桃花围裙的羌族女子再次出现。她相貌秀美、身材苗条,边唱歌边跳舞,充满着女性的魅力,一来二去两人暗生情愫,随后才得知该羌族女子是天神的女儿名叫“萨朗”,“萨朗姐”落入凡间后他看到他的子孙生活窘迫,为缓解其生活之苦,并在劳动之余教授羌族子民唱歌、跳舞,羌族人民对其充满着无限爱戴,崇拜之至。后来,当地土司知道这位能歌善舞的羌族女神后,一心想占为己有,萨朗在与土司搏斗之间被其所害,羌族人民为纪念这位善良、美丽、能歌善舞的女神,便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面的山上,将她的坟墓修筑成了一座石塔。故每年牛角花开的时候,妇女们就会到石塔旁边载歌载舞,以寄托对萨朗女神的怀恋之情,而渐渐地这也成为羌族妇女们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如今的“瓦尔俄足节”。而萨朗歌舞也成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
二、羌族“瓦尔俄足节”演唱歌曲
羌族萨朗姐,是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羌族美丽女神的化身,羌族人民在“瓦尔俄足节”演唱曲目,多为纪念羌族歌舞女神萨朗姐而演唱歌曲,在歌曲歌词中反复出现“羊角花、咂酒、羌族围腰、云云鞋、头上帕花、彩霞、喜鹊”等象征羌族吉祥如意的事物,代表了萨朗姐在羌族人民心中的美好地位。歌曲内容蕴意丰富,多以歌唱幸福美满生活、祈求风调雨顺、歌唱美丽家园等为内容。羌族瓦尔俄足音乐文本从旋律、歌词、调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羌族民歌的特色,以下从音乐文本的角度开展分析,深挖民族音乐的沃土,发展本土音乐文化:
(一)旋律特征
瓦尔俄足的民歌曲调朗朗上口、旋律悠长,泛用自由延长的长音与拖腔。带有装饰变化的上、下滑音,使得旋律曲调具有腔调语音化,更贴近羌族人民歌唱的语音、语调习惯。在歌词与音之间的结合上,常以一字一音的形式呈现,也常出现一音多字的情况,将民歌中不易拖腔的歌词进行换字处理。这样带有即兴、变化处理的旋律特征,使得音乐在旋律上便于演唱及传唱。从中部的旋律音程走向上看,并未出现以六度、七度、八度等起伏大跳的音程进行,多为五声调式的级进音为主,以平稳的旋律走向表达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与平安幸福的追求。
(二)特定场合的同曲异唱
对瓦尔俄足音乐文本搜集、整理中发现,在大多数的民歌开篇部分都出现了相同的旋律曲调(即:561332)。相同的旋律元素重复变化使用,在节奏节拍的变化中,根据歌词的变化而形成不一样的曲调变化。旋律素材的拼贴变化使用成分居多,这一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传唱者口中,由于节奏与歌词的变化,使得相同的曲调变得不相同,出现细微的变化与差别。相同的是,在这些相同的曲调,在如盛大的瓦尔俄足节日场面演唱,均与歌颂美好生活、赞扬女神及表达祈求愿望的歌词搭配,传递出吉祥如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寓意。
(三)即兴自由的节奏表达
在对瓦尔俄足音乐文本的分析中发现,演唱者与传唱者在相同的曲调间存在节奏节拍即兴自由化的处理特点。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歌词中,演唱者会根据个人特色加入即兴创作成分,使得同曲异唱,相同的曲调与即兴自由的节奏中,将歌曲传唱流传。 从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上看,出现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情况,这样的节奏丰富了音乐的旋律时值。在不同的演唱中,不同的演唱者根据气息、所处的空间位置距离来变化音乐的节奏。这种带有原生性的音乐特点使得羌族音乐给人舒适感。
(四)特定的终止进行
在对音乐文本整理中观察到,瓦尔俄足音乐文本在徵调式中,结束尾音部分都以大二度的音程关系结束。这种以大二度的终止进行中,存在“上行大二度”与“下行大二度”两种终止。当结束歌词中以“外、桑、热等”唱词结束时,常以“下行大二度”的终止进行,除此之外,少部分以“上行大二度”的终止结束。当然,在部分音乐文本中还存在鲜有的“非大二度进行”的终止式,这样的音乐根据音乐的非徵调式特征有明确的关联。
三、调式特征
关于瓦尔俄足的音乐文本中,多以民族五声音列为主,在调式的观察中,音乐文本大多数以徵调式居多,且在调式中多以商音作为拖腔长音以及分句音。从调式的角度上看,在徵调式中形成主—属的音级结构,巩固音乐调式调性。此外,带有大调色彩的徵调式给演唱者在演唱时提供了反复的条件,使得音乐循环与连接时毫无违和感。当然,在瓦尔俄足音乐中除了徵调式,还存在其他调式,如:宫调式、角调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徵调式的较多使用,将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观察出,羌族人民对徵调式的偏爱。
四、曲式结构特征
从曲式结构上观察,羌族瓦尔俄足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带有反复的段落特点,句式结构上相对比较自由,乐句间的长度常因演唱者的气息与所处环境距离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多端,这样的音乐曲式结构表现出自由与即兴。从乐句结构上看,该音乐文本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性,多以非对称的两乐句、三乐句及带有起承转合的四乐句。这样的结构特征,应和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曲体结构上的精髓,不仅利于传唱者传承与记忆,同时使得音乐具有同内换形的特征。
羌族“瓦尔俄足节”所演唱的曲目风格与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特征和民族信仰有着一定联系,羌族的多神信仰与女性崇拜的历史,形成当地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特征,通过对相关音乐文本的分析研究,可知瓦尔俄足节演唱的歌颂女神萨朗姐的曲目旋律婉转动听、曲调悠长、速度舒缓、节拍、节奏变化且自由重即兴性、歌曲旋律开始段落处多用561332变化演唱,歌曲中多荡气回肠的长音,用以表现曲调的优美流畅同时用这样的演唱方式表达对羌族女神的怀念与感恩之情,歌曲演唱内容多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感激、崇拜之情、祈求五谷丰登、向往和谐安康的生活而唱,所以综上羌族萨朗姐在羌族心中是美麗的化身,是她让羌族人民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给他们带来欢乐,故萨朗女神受到羌族人民由衷地热爱和崇敬。
参考文献:
[1]姚宝瑄.中国各民族神话 羌族彝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14.
[2]陈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骥才.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神话传说篇[M].北京:中国文艺家协会,2009.
【关键词】 羌族神话;女神形象;音乐文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5-0038-0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SHYB08)。
羌族历来是多神信仰的民族,他们有本民族所信仰“白石神、女神、天神、洪水神、创世神、大地神”等,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有创世神话中的《山沟平坝的形成》《木姐天女的儿女》《索依迪朗夫妇造人》;洪水神话中的《黄水滔天的故事》《太阳和月亮》《山上是咋个来的》《五谷粮食的来历》;大地神话中的《白云石神》《白石神的传说》;英雄的传说《斗安珠与木姐珠》 《羌戈大战》《取宝剑》《人神和“犊疫”王》古老的羌族总是在文化上显露出其魅力与神秘,羌族人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字、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族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完整且独特的一套,本文要阐释的是在羌族的女神节“瓦尔俄足节”中所演唱曲目的音乐文本分析。
一、追溯羌族的女神节——瓦尔俄足节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该民族文化在中国多民族历史文化中具有独有的艺术研究价值。千百年来,羌族女性在羌族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在许多神话传说和风俗节日中都可以印证,羌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举办由女性主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羌族“瓦尔俄足节”,该节日在汉语里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羌族妇女为祭祀天上伟大的歌舞女神萨朗姐而举行的传统习俗活动,由于该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操办,故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羌族的女神时代在羌族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木姐天女的儿女》《羊角花的来历》《木姐珠和斗安珠》神话传说中都得以体现,本文要涉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也是这众多女神中的一位——歌舞女神,关于萨朗姐在茂县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正当羊角花开得最为艳丽的时候,有一天,在茂县有一位男子进山打猎,远远地听见谷西湖寨的一个湖边传来动听的歌声,男子对这动听的声音充满着好奇,跟随着声音的方向,一路找寻而去,在一片羊角花丛生的湖边响起一阵银铃般清脆的歌声。男子闻声而去,正当靠近之时,只见一美丽女子慌乱离去,在清幽幽的湖边只剩下一双美丽的鞋子,这双鞋就是羌族女子喜爱的“云云鞋”,男子回去后对湖边女子充满着好奇,多次在湖边等待着位美丽姑娘,直到有一天一位身着白色麻布衣裳、头顶绣花头帕、腰上系着桃花围裙的羌族女子再次出现。她相貌秀美、身材苗条,边唱歌边跳舞,充满着女性的魅力,一来二去两人暗生情愫,随后才得知该羌族女子是天神的女儿名叫“萨朗”,“萨朗姐”落入凡间后他看到他的子孙生活窘迫,为缓解其生活之苦,并在劳动之余教授羌族子民唱歌、跳舞,羌族人民对其充满着无限爱戴,崇拜之至。后来,当地土司知道这位能歌善舞的羌族女神后,一心想占为己有,萨朗在与土司搏斗之间被其所害,羌族人民为纪念这位善良、美丽、能歌善舞的女神,便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后面的山上,将她的坟墓修筑成了一座石塔。故每年牛角花开的时候,妇女们就会到石塔旁边载歌载舞,以寄托对萨朗女神的怀恋之情,而渐渐地这也成为羌族妇女们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如今的“瓦尔俄足节”。而萨朗歌舞也成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
二、羌族“瓦尔俄足节”演唱歌曲
羌族萨朗姐,是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羌族美丽女神的化身,羌族人民在“瓦尔俄足节”演唱曲目,多为纪念羌族歌舞女神萨朗姐而演唱歌曲,在歌曲歌词中反复出现“羊角花、咂酒、羌族围腰、云云鞋、头上帕花、彩霞、喜鹊”等象征羌族吉祥如意的事物,代表了萨朗姐在羌族人民心中的美好地位。歌曲内容蕴意丰富,多以歌唱幸福美满生活、祈求风调雨顺、歌唱美丽家园等为内容。羌族瓦尔俄足音乐文本从旋律、歌词、调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羌族民歌的特色,以下从音乐文本的角度开展分析,深挖民族音乐的沃土,发展本土音乐文化:
(一)旋律特征
瓦尔俄足的民歌曲调朗朗上口、旋律悠长,泛用自由延长的长音与拖腔。带有装饰变化的上、下滑音,使得旋律曲调具有腔调语音化,更贴近羌族人民歌唱的语音、语调习惯。在歌词与音之间的结合上,常以一字一音的形式呈现,也常出现一音多字的情况,将民歌中不易拖腔的歌词进行换字处理。这样带有即兴、变化处理的旋律特征,使得音乐在旋律上便于演唱及传唱。从中部的旋律音程走向上看,并未出现以六度、七度、八度等起伏大跳的音程进行,多为五声调式的级进音为主,以平稳的旋律走向表达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与平安幸福的追求。
(二)特定场合的同曲异唱
对瓦尔俄足音乐文本搜集、整理中发现,在大多数的民歌开篇部分都出现了相同的旋律曲调(即:561332)。相同的旋律元素重复变化使用,在节奏节拍的变化中,根据歌词的变化而形成不一样的曲调变化。旋律素材的拼贴变化使用成分居多,这一相同的曲调在不同的传唱者口中,由于节奏与歌词的变化,使得相同的曲调变得不相同,出现细微的变化与差别。相同的是,在这些相同的曲调,在如盛大的瓦尔俄足节日场面演唱,均与歌颂美好生活、赞扬女神及表达祈求愿望的歌词搭配,传递出吉祥如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寓意。
(三)即兴自由的节奏表达
在对瓦尔俄足音乐文本的分析中发现,演唱者与传唱者在相同的曲调间存在节奏节拍即兴自由化的处理特点。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歌词中,演唱者会根据个人特色加入即兴创作成分,使得同曲异唱,相同的曲调与即兴自由的节奏中,将歌曲传唱流传。 从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上看,出现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情况,这样的节奏丰富了音乐的旋律时值。在不同的演唱中,不同的演唱者根据气息、所处的空间位置距离来变化音乐的节奏。这种带有原生性的音乐特点使得羌族音乐给人舒适感。
(四)特定的终止进行
在对音乐文本整理中观察到,瓦尔俄足音乐文本在徵调式中,结束尾音部分都以大二度的音程关系结束。这种以大二度的终止进行中,存在“上行大二度”与“下行大二度”两种终止。当结束歌词中以“外、桑、热等”唱词结束时,常以“下行大二度”的终止进行,除此之外,少部分以“上行大二度”的终止结束。当然,在部分音乐文本中还存在鲜有的“非大二度进行”的终止式,这样的音乐根据音乐的非徵调式特征有明确的关联。
三、调式特征
关于瓦尔俄足的音乐文本中,多以民族五声音列为主,在调式的观察中,音乐文本大多数以徵调式居多,且在调式中多以商音作为拖腔长音以及分句音。从调式的角度上看,在徵调式中形成主—属的音级结构,巩固音乐调式调性。此外,带有大调色彩的徵调式给演唱者在演唱时提供了反复的条件,使得音乐循环与连接时毫无违和感。当然,在瓦尔俄足音乐中除了徵调式,还存在其他调式,如:宫调式、角调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徵调式的较多使用,将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观察出,羌族人民对徵调式的偏爱。
四、曲式结构特征
从曲式结构上观察,羌族瓦尔俄足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带有反复的段落特点,句式结构上相对比较自由,乐句间的长度常因演唱者的气息与所处环境距离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多端,这样的音乐曲式结构表现出自由与即兴。从乐句结构上看,该音乐文本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性,多以非对称的两乐句、三乐句及带有起承转合的四乐句。这样的结构特征,应和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曲体结构上的精髓,不仅利于传唱者传承与记忆,同时使得音乐具有同内换形的特征。
羌族“瓦尔俄足节”所演唱的曲目风格与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特征和民族信仰有着一定联系,羌族的多神信仰与女性崇拜的历史,形成当地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特征,通过对相关音乐文本的分析研究,可知瓦尔俄足节演唱的歌颂女神萨朗姐的曲目旋律婉转动听、曲调悠长、速度舒缓、节拍、节奏变化且自由重即兴性、歌曲旋律开始段落处多用561332变化演唱,歌曲中多荡气回肠的长音,用以表现曲调的优美流畅同时用这样的演唱方式表达对羌族女神的怀念与感恩之情,歌曲演唱内容多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感激、崇拜之情、祈求五谷丰登、向往和谐安康的生活而唱,所以综上羌族萨朗姐在羌族心中是美麗的化身,是她让羌族人民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给他们带来欢乐,故萨朗女神受到羌族人民由衷地热爱和崇敬。
参考文献:
[1]姚宝瑄.中国各民族神话 羌族彝族[M].太原:书海出版社,2014.
[2]陈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冯骥才.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神话传说篇[M].北京:中国文艺家协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