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骈文的“诗乐舞” 特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骈文自先秦发端,兴盛于魏晋六朝,到唐代时已经有成熟的体式。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其骈文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先秦时期,“诗乐舞”之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特征之一,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诗乐舞”理论的范围有所扩大和延伸。纵观李白骈文,无论何种文体,都普遍呈现出了“诗乐舞”特征,本文以骈文的标准将李白之文进行分类整理,从“诗”“乐”“舞”三方面来讨论李白骈文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李白;骈文;诗乐舞;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42-02
  “诗乐舞”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先秦时期“诗乐舞”之说就有所提及。《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诗、乐、舞是古典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三者之间有重合之处,可以互为补充。骈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除了具备骈文的对偶、音韵、藻饰、用典等独特的形态特征外,诗化特征也非常明显,莫道才认为“以诗为文”正是骈文文体的本质特征之所在。②由此可见,引入“诗乐舞”概念來讨论骈文的特征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故本文以骈文的标准将李白之文进行分类整理,从“诗”“乐”“舞”三方面来讨论李白骈文的风格特征。
  一、李白骈文的“诗”性
  萧绎曾在《金楼子·立言》中对“文”的特征进行阐释,“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③萧绎指出“文”有兴发感人的抒情性,而古代一以贯之的诗歌主流观念就是“诗言志”的抒情传统,从这一角度来观照李白骈文中的“诗”性特征,能更好地把握其文章风格。李白骈文中的抒情性在于摒弃了六朝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的特点,回归“诗言志”的传统,借助骈文来表达个人的理想与情志。
  李白写诗作文“缥缈悠扬,迥出风尘之外,不作人间之语” ④,故号为“谪仙人”。“迩世说李白清才逸气,但谪仙人耳,此岂必然耶?观其诗,体势才思如山耸海振,巍巍浩浩,不可穷极。” ⑤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运用对仗工整的骈句,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与气义。” ⑥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对表达李白的豪迈和自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他以高昂的情绪、强烈的自信向韩荆州叙说了自己的才识广博和技艺超群,渴望“一识韩荆州”。《文心雕龙·书记》有云:“评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泽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⑦可见李白借书体来“尽言”,事实上就是他表达自我、抒发真情实感的最好体现。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引用他人之言自荐,“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 ⑧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高度自信之言,这也是他的自传体悟。
  二、李白骈文的“乐”性
  《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⑨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注重音乐的文章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别样的美感,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其独特的魅力。骈文本身就是一种美文,讲究对仗,注重声律。通过声调和音韵的和谐来加强音乐性,是骈文的一大特征。骈文主要以四言及六言组成句子,四言音节紧密但不急促,六言音节较长但不迂缓,因此节奏音韵更为强烈。骈文讲究句调音节之美,充分发挥了汉语的文化特质。
  李白在行文语言用词上注意避免单调呆板的弊病,常在齐整的骈句中夹以散句,行文自由贯通,不受拘束,骈中有散,比整齐划一的骈句更具节奏韵律变化的音乐之美。如《大鹏赋》中几乎全篇都是骈句,其中夹杂“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 ⑩等散句,显得灵动活泼,结尾也以散句收束全文,“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骈散相掺,文章更显生气,表现了李白自然洒脱的性格和灵动飘逸的行文特征。
  骈文的节奏变化与平仄的协调是相辅相成的,李白将平仄的和谐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文章有了音乐般婉转流利、抑扬顿挫的情韵,凸显了文章起伏流畅的听觉美感。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的平仄对应工整,如中间几联平仄相对,出句“景”为仄声字,对句“章”为平声字,下一联出句“园”为平声字,对句“事”为仄声字,依次类推,平仄相对应,有非常和谐的音乐之美。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呈现出灵动的飘逸之感。
  三、李白骈文的“舞”性
  李白骈文的“舞”性体现在其“清逸”之气,王运熙先生认为“唐代骈文,除少数作家(如初唐四杰、李商隐)的较多篇章深奥外,大多数作品是平易的,有的还相当通俗。” ?而“大诗人李白,所作骈文亦清朗明逸。”“由于不重辞藻的堆砌,因此,行文就比较自由畅通,贯穿着流动感。在这方面李白堪称代表。李白的骈文极富情思,气韵生动。不论是鸿篇还是短制,都是佳构。” ?清逸之气最突出表现在大赋中。李白的大赋气势雄浑,俊迈飘逸,极富盛唐气象。聂石樵曾在《唐代文学史》中评价李白的赋“既有沿袭汉代文赋之轨迹,又有骚赋、骈赋之韵调和散文之畅达。体式多样,不拘一格。文笔纵逸,气势豪迈。” ?如《大猎赋》“斩飞鹏于日域,摧大凤于天墟。龙伯钓其灵鼇,任公获其巨鱼。穷造化之谲诡,何神怪之有馀。” ?李白用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发挥纵横飘逸的想象,营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祝尧在《古赋辨体》中评价《明堂赋》“盖汉赋体未甚俳,而此篇与后篇《大猎》等赋则悦于时而俳甚矣。晦翁云:‘白有逸才,尤长于诗,而其赋乃不及魏晋。’斯言信矣。” ?可见李白在大赋中运用骈句铺陈描绘空间场面,如雄鹰俯瞰,包罗万象。这使得李白大赋的风格除了有雄奇的气象外,还增添了飘逸洒脱之风,气韵更为生动。   于景祥在《唐宋骈文史》中肯定了李白的骈文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其骈文不仅对盛唐骈文有直接影响,对后世骈文的发展也有突出贡献。“李白的骈文在盛唐文坛上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其流美自然、清新爽利之风格,飘逸豪迈、雄伟壮丽的格调和气势在当时和以后是难以企及的,他不但把骈散融为一体,寓单于复,奇偶互用,把‘燕许’骈散结合的创作方法发扬光大,更以其高昂激越的格调,奏响了盛唐骈文的最强音,成为骈文领域里盛唐气象的最杰出的代表。” ?
  由此可见,李白骈文应受到更多关注,将其骈文置于骈文演进的历史进程来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侧重从“诗性”“乐性”和“舞性”三方面讨论李白的风格特征,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探析了李白骈文所表现出的盛唐气象风貌。
  注釋:
  ①郑玄、孔颖达:《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②莫道才:《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74-79页。
  ③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页。
  ④⑤裴斐、刘善良:《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0页,第115页。
  ⑥⑩???(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40页,第9页,第10页,第1291页,第75页。
  ⑦(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⑧(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47页。
  ⑨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0页。
  ?王运熙:《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6-70页。
  ?莫道才:《骈文学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4页。
  ?聂石樵:《唐代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页。
  ?詹瑛:《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3页。
  ?于景祥:《唐宋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莫道才.骈文学探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莫山洪.试论骈文的审美基础[J].柳州师专学报,1996,(02):16-19.
  [4]莫道才.以诗为文:骈文文体诗化特征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74-79.
  [5]冷成金.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1):3-5.
  [6]潘慧琼.黄河波浪青天涌,清水芙蓉玉壶天——论李白文的风格特色[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34-37+40.
  [7]熊礼汇.试论李白骈文的美感特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05):58-67.
  作者简介:
  林虹伶,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文艺来自人们心中被压制的愿望,是发泄愤懑和不满的途径,生活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内心缺失的人才能在幻想的文字里找到现世的避难所。对于史铁生而言,不幸的命运使他一次又一次逃跑似的奔向地坛。在地坛里,他书写着一生的不甘,也用笔下的抗争宣示着自己对于生活最后的倔强。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视角进一步理解史铁生的作品,解读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存之义的别样体悟。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故事新编》历经13年的创作历程,既包含着鲁迅独特的哲学意识与社会理想,同时也对鲁迅的心灵轨迹与生命体验有着较为完整的记录。《奔月》中作者融合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故事,以后羿与嫦娥婚后困窘生活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了后羿与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后羿生活困窘背后的沉于物欲与嫦娥奔月所表现出的女性命运道路新选择。  【关键词】 《奔月》;后羿;嫦娥;故事新编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作家肖洛霍夫以其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与传达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世界。其作品《一个人的命运》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代表,其中语言手段与语层结构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语言手段;语层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6-02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
期刊
【摘要】 七宗罪指的是罪恶的来源有七种,分别是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和傲慢。但丁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他的《炼狱篇》通过对比分析“涤罪之人”和他们“所涤之罪”,搭建了具象化的七宗罪与炼狱框架。通过文本细读,剖析《神曲》的七宗罪。  【关键词】 《神曲》;基督教;七宗罪  【中图分类号】I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18-0
期刊
【摘要】 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泰山府君作为统御冥府的代表形象,映射出当时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泰山治鬼”传说的发展以及自然神向人神的转化使泰山府君形象发生了嬗变。泰山府君形象的产生和变异一方面受到民间鬼神观念、汉代谶纬之学和历代因袭的史传文学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魏晋时期道教玄风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  【关键词】 魏晋;志怪;泰山府君;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意志是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不能遏止的向上的冲动。意志就是欲求,欲求是意志的表现,是意志自我实现的动力。欲求就是不满和缺乏,在追求和实现满足的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痛苦。而一旦欲求得到满足,无聊则随之而来。主人公马丁·伊登有三种欲求:对爱情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功名的追求。这三种欲求使他在痛苦与无聊中挣扎,迫使他通过自杀寻求解脱。本文运用叔本华意志哲学分析马丁·伊登被这三
期刊
【摘要】 《叔于田》及《大叔于田》两诗收录于《诗经·郑风》,其内容的关联性与诗旨的多重解读可能使其获得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重义轻文,以及诗旨杂糅难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读,目前以认为“叔”即郑庄公之弟共叔段为前提的“刺庄公说”影响最大。而回归诗作本身,结合《郑风》的艺术特点,赏析评价两首诗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的异同,并结合对阐释有效性的探讨,从文本出发进行诗旨重估,能发现作为爱情诗的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角度出发,从象征、戏仿、伏笔三方面对《玫瑰的名字》一书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书中关于“藏书馆”“七声号角”“人物话语”的伏笔,深入分析小说的逻辑结构和情节建构;第二部分,首先具体分析了图书馆杀人案对于《启示录》的戏仿,并讨论其中的创新之处,其次从人物设置、情节、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该书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联系;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修道院藏书馆的造型、位置和最终命
期刊
【摘要】 “罗浮梦”是源于《龙城录》一书中的典故。《龙城录》的作者及创作时间历来广受争议,由于历代的讨论,以及苏轼对此典故的化用,加上罗浮山本身自带的神幻色彩,使得这一典故愈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寓意更丰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经典剧作《牡丹亭》,而《牡丹亭》对这个典故则有所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罗浮梦;流传;苏轼;牡丹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