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应有怎样的“两会态度”
每年两会,也是媒体的一场“新闻大战”。媒体如何能够以更成熟、更积极的姿态应对两会这场大考,在参与上有更多进步,这是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两会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记者带着赶庙会、看热闹,甚至是追明星的心态来采访,即使写出报道,也是表面的、肤浅的。报道两会,应该全面、客观、准确、负责、理性,而不应该像探照灯一样照到哪里算哪里,更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而只将镜头对准个别话题和明星人物。
两会的新闻矿藏,大多不是露天矿。很多新闻报道,需要俯下身、沉下心去更好挖掘。记者应当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充分倾听他们的呼声,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两会报道中,选好采访对象、取好采访角度,挖掘不同的声音、独特的观点,这是对记者的一次考验。只有冷静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各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
两会报道还有一个如何创新的课题。如何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提高两会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如何创新两会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形成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态势?只有更加讲究报道视角、报道手法的变化,更加追求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传播两会,完成媒体应有的使命。(毛磊/《人民日报》)
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
不同于用现实身份相互接触,网民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直白,网络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见现实中的社会百态。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了“2013两会调查”和“我有问题问总理”等调研栏目,目前已得到近80万人的参与和互动。在网民关注的问题中,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等问题成为网友们最关注的问题。在调查中,网民既反映了自己身边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对社会管理的良治献计献策,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呈现出了交集的最大化。
“但在现实参与渠道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网络表达往往也会表现出更大的冲动:由于不受到现实身份的约束,网民表达既有更具真实性的一面,也有为吸引眼球而夸大、渲染的一面。”李良荣教授说。
“很多网友在网络和现实中呈现出两面性,主要是因为将虚拟误读成虚幻虚假,认为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不受现实的牵绊和规约。”李良荣说,“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凡是现实社会中不能僭越的法律和伦理底线,网络世界同样也不应逾越。”(《人民日报》)
让新闻话语新起来
翻开我们的报纸,尽是些不咸不淡的话。抛开内容不说,仅就话语体系而言,老记者浸淫已久,落笔就成官腔,“指出”、“强调”不仅经常出现在领导活动的稿件里,也会出现在写市民和打工仔的文字里。年轻记者都是些初哥小妹,学生腔浓郁。有时候还胡乱简化,“工作人员”可以简化成“工人”,“司机和乘客”可以简化为“司乘人员”,读完整篇稿子,就是找不到“乘务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生态,是老的不辣,少的乱来。结构或许越来越严密,但让人能记住的话,几乎一句都没有。看到满纸跑的都是车轱辘话,经常让人气绝。如果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读者宁愿看到裸奔。
咋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是唯一出路,重构纸媒的话语体系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如果说媒体改机制变体制还需要外力来作用的话,那么,话语体系的改变则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达成目的。每篇稿件,每条新闻,立点新意,说些新话,这样的要求一点不为过。一天之内希望来个面目一新不易做到,一点一滴的改变则很容易。关键是要有方向感,否则依旧在兜圈子,走老路。在改变话语体系时,全体纸媒从业人员都要“作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求变,持续不断。目前进行的“走转改”就是个方向,值得警惕的是,千万别流于形式,要在制度上进行固化,不转不改就走,走人。(丁时照/《青年记者》)
进军新媒体也要尊重市场规律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迅猛崛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媒体生态。
总体来讲,传统纸媒目前发展新媒体的最大障碍显然是缺乏营利模式,产品计划赶不上媒体变化,这就让目前许多报业同行进退维谷:或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或盲目烧钱,比拼时髦。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并有害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而谨慎。传统纸媒进军新媒体,眼下要注意三个问题:
把握趋势。网络媒体正逐步从桌面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因此,现在发展新媒体,要高度重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在线产品开发,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先发优势。如果移动网媒发展能占得先机,那么,传统纸媒在新媒体领域还有可能后来居上。
注重融合。传统纸媒做新媒体,一定要借力自身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缩短新终端的培育期;同时,又要借助新媒体终端,克服传统纸媒不能实时、互动、多媒体发布的缺陷。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些只有通过融合才能做到。
尊重市场。传统纸媒发展新媒体,不能头脑发热,跟风砸钱。态度积极、敢于投入是对的,但也要研究市场,尊重规律。推出一个产品,一定要有营利模式的设计。(赵晴/《人民日报》)
每年两会,也是媒体的一场“新闻大战”。媒体如何能够以更成熟、更积极的姿态应对两会这场大考,在参与上有更多进步,这是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两会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果记者带着赶庙会、看热闹,甚至是追明星的心态来采访,即使写出报道,也是表面的、肤浅的。报道两会,应该全面、客观、准确、负责、理性,而不应该像探照灯一样照到哪里算哪里,更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而只将镜头对准个别话题和明星人物。
两会的新闻矿藏,大多不是露天矿。很多新闻报道,需要俯下身、沉下心去更好挖掘。记者应当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充分倾听他们的呼声,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两会报道中,选好采访对象、取好采访角度,挖掘不同的声音、独特的观点,这是对记者的一次考验。只有冷静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各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
两会报道还有一个如何创新的课题。如何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提高两会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如何创新两会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形成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态势?只有更加讲究报道视角、报道手法的变化,更加追求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传播两会,完成媒体应有的使命。(毛磊/《人民日报》)
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
不同于用现实身份相互接触,网民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直白,网络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见现实中的社会百态。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推出了“2013两会调查”和“我有问题问总理”等调研栏目,目前已得到近80万人的参与和互动。在网民关注的问题中,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等问题成为网友们最关注的问题。在调查中,网民既反映了自己身边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对社会管理的良治献计献策,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呈现出了交集的最大化。
“但在现实参与渠道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网络表达往往也会表现出更大的冲动:由于不受到现实身份的约束,网民表达既有更具真实性的一面,也有为吸引眼球而夸大、渲染的一面。”李良荣教授说。
“很多网友在网络和现实中呈现出两面性,主要是因为将虚拟误读成虚幻虚假,认为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不受现实的牵绊和规约。”李良荣说,“网络空间不是‘独立王国’,凡是现实社会中不能僭越的法律和伦理底线,网络世界同样也不应逾越。”(《人民日报》)
让新闻话语新起来
翻开我们的报纸,尽是些不咸不淡的话。抛开内容不说,仅就话语体系而言,老记者浸淫已久,落笔就成官腔,“指出”、“强调”不仅经常出现在领导活动的稿件里,也会出现在写市民和打工仔的文字里。年轻记者都是些初哥小妹,学生腔浓郁。有时候还胡乱简化,“工作人员”可以简化成“工人”,“司机和乘客”可以简化为“司乘人员”,读完整篇稿子,就是找不到“乘务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生态,是老的不辣,少的乱来。结构或许越来越严密,但让人能记住的话,几乎一句都没有。看到满纸跑的都是车轱辘话,经常让人气绝。如果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读者宁愿看到裸奔。
咋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是唯一出路,重构纸媒的话语体系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如果说媒体改机制变体制还需要外力来作用的话,那么,话语体系的改变则完全可以以一己之力达成目的。每篇稿件,每条新闻,立点新意,说些新话,这样的要求一点不为过。一天之内希望来个面目一新不易做到,一点一滴的改变则很容易。关键是要有方向感,否则依旧在兜圈子,走老路。在改变话语体系时,全体纸媒从业人员都要“作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求变,持续不断。目前进行的“走转改”就是个方向,值得警惕的是,千万别流于形式,要在制度上进行固化,不转不改就走,走人。(丁时照/《青年记者》)
进军新媒体也要尊重市场规律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迅猛崛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媒体生态。
总体来讲,传统纸媒目前发展新媒体的最大障碍显然是缺乏营利模式,产品计划赶不上媒体变化,这就让目前许多报业同行进退维谷:或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或盲目烧钱,比拼时髦。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并有害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而谨慎。传统纸媒进军新媒体,眼下要注意三个问题:
把握趋势。网络媒体正逐步从桌面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因此,现在发展新媒体,要高度重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在线产品开发,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先发优势。如果移动网媒发展能占得先机,那么,传统纸媒在新媒体领域还有可能后来居上。
注重融合。传统纸媒做新媒体,一定要借力自身的内容优势、品牌优势,缩短新终端的培育期;同时,又要借助新媒体终端,克服传统纸媒不能实时、互动、多媒体发布的缺陷。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这些只有通过融合才能做到。
尊重市场。传统纸媒发展新媒体,不能头脑发热,跟风砸钱。态度积极、敢于投入是对的,但也要研究市场,尊重规律。推出一个产品,一定要有营利模式的设计。(赵晴/《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