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衡水湖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为资源依托,构建了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的建设极大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贡献突出,实现了地方高校与政府的双赢。
关键词:区域资源优势;衡水湖湿地;特色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98所,约占我国本科院校的28%。与全国重点部属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生源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新性”两大特征。服务地方发展是当今时代赋予它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服务对象是与其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紧密相连的,其培养的人才将对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地区必须依靠地方大学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持,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依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实力和条件,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设立体现地域优势的特色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学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属地优势,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 “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域特色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相对区域中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各种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对象来源,如本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如气象、物候、植被、土壤、地质、河流、湖泊等;或者本区优势经济生产活动,如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或资源优势型产业等;以及本区域文化古迹、传统风俗、文化娱乐等历史文化沉淀。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保护区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8.08平方公里,其中衡水湖湖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
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距离衡水湖仅13公里,具有无可比拟的地域优势。为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从2009年开始,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利用培养方案修订时机,设立了湿地特色课程模块,包括水生昆虫学、衡水湖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水质监测与评价、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衡水湖特色资源概论、湿地保护和利用7门特色课程,共129学时(理论60学时,实验69学时,7学分)。经过几年的实践,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经过优化整合,确立了5门特色鲜明的湿地特色课程: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植物资源学、水生生物学、湿地生态学、水质监测与评价。这些课程体现了衡水湖独特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水质保护与评价等,结合大量的实地实践调查研究,对衡水湖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经过近10年的摸索,湿地特色课程体系已日臻完善。
二、 湿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一)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技能
特色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地域资源的有效融合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实现课程的社会实用价值,还能够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湿地特色课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次到衡水湖集中进行课程實践,得到了大量准确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数据、资料,丰富了衡水湖动植物标本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技能。目前,衡水湖湿地已成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以衡水湖为基地开展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论文屡获嘉奖。2010年,我院“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调查小分队”入选“青苹果计划——第二届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看社会”活动重点团队;“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荣获“全国环保类优秀调查报告”三等奖;在“挑战杯”河北省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及保护对策探讨》等两项成果获得二等奖,一项获得三等奖。学生围绕衡水湖湿地研究申报了80余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近10年来,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中,衡水湖湿地相关研究专题占了50%左右的比例。2014年,校内出版了《衡水湖湿地研究大学生论文集》,刊登了100余篇衡水湖湿地研究的论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二) 推动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集中展现。课程体系创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依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方针,进行课程结构的整合,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不断建设中,生物科学专业以湿地特色课程体系为亮点,被确立为我校首批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生物科学专业被遴选为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极大推进了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门课程被学校定位校级特色课程,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出版了《衡水湖湿地植物多样性》专著。有力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 实现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发展的双赢
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下,2005年在我院成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建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实验室,相继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为进行湿地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在衡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学院在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目前,依托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域资源优势,教师团队相继承担了与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利用相关省、市、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围绕衡水湖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其中,有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研究、湖水水质影响研究、植被恢复与景观再造研究、动植物资源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湿地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 通过我院师生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有关衡水湖湿地保护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数据,为衡水湖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翔实的理论依据;在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局、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等七部委组成的专家评估组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评估座谈会,七部委专家对我院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做工作高度赞赏。
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与鸟类保护区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我院师生以湿地特色课程为基础开展的各项工作密不可分,真正实现了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双赢。
三、 湿地特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结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立足于开发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办出地方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湿地特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如:湿地特色课程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为教师自编講义,为了提高课程的影响力,今后应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力度,争取出版为有特色鲜明的正式教材,这需要学校在资金与政策上大力支持。其次,特色课程的开设仅限于本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范围小,应考虑开设为全校公选课程,对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湿地知识的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科学素养,进一步扩大衡水湖湿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孙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25-27.
[2] 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
[3] 芮桂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154-155.
[4] 王树婷.地域特色课程资源支持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探讨与实践——以咸宁学院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180-183.
[5] 邓晓梅,江春波,王予红.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 白丽荣,时丽冉,牛玉璐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思路与措施——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学科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6):87-89.
关键词:区域资源优势;衡水湖湿地;特色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98所,约占我国本科院校的28%。与全国重点部属院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生源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创新性”两大特征。服务地方发展是当今时代赋予它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服务对象是与其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紧密相连的,其培养的人才将对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地区必须依靠地方大学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持,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依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提升。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实力和条件,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设立体现地域优势的特色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学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属地优势,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 “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域特色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相对区域中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各种满足课程活动所需的一切对象来源,如本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如气象、物候、植被、土壤、地质、河流、湖泊等;或者本区优势经济生产活动,如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或资源优势型产业等;以及本区域文化古迹、传统风俗、文化娱乐等历史文化沉淀。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保护区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8.08平方公里,其中衡水湖湖域面积为75平方公里。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
衡水学院作为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距离衡水湖仅13公里,具有无可比拟的地域优势。为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从2009年开始,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利用培养方案修订时机,设立了湿地特色课程模块,包括水生昆虫学、衡水湖昆虫标本采集与制作、水质监测与评价、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衡水湖特色资源概论、湿地保护和利用7门特色课程,共129学时(理论60学时,实验69学时,7学分)。经过几年的实践,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经过优化整合,确立了5门特色鲜明的湿地特色课程: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植物资源学、水生生物学、湿地生态学、水质监测与评价。这些课程体现了衡水湖独特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水质保护与评价等,结合大量的实地实践调查研究,对衡水湖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经过近10年的摸索,湿地特色课程体系已日臻完善。
二、 湿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一)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技能
特色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地域资源的有效融合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实现课程的社会实用价值,还能够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湿地特色课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多次到衡水湖集中进行课程實践,得到了大量准确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数据、资料,丰富了衡水湖动植物标本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技能。目前,衡水湖湿地已成为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以衡水湖为基地开展的社会活动、调查、研究论文屡获嘉奖。2010年,我院“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调查小分队”入选“青苹果计划——第二届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看社会”活动重点团队;“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荣获“全国环保类优秀调查报告”三等奖;在“挑战杯”河北省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及保护对策探讨》等两项成果获得二等奖,一项获得三等奖。学生围绕衡水湖湿地研究申报了80余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近10年来,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中,衡水湖湿地相关研究专题占了50%左右的比例。2014年,校内出版了《衡水湖湿地研究大学生论文集》,刊登了100余篇衡水湖湿地研究的论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二) 推动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的集中展现。课程体系创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依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整合、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方针,进行课程结构的整合,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不断建设中,生物科学专业以湿地特色课程体系为亮点,被确立为我校首批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生物科学专业被遴选为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极大推进了湿地特色课程体系的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门课程被学校定位校级特色课程,给予资金的大力支持,出版了《衡水湖湿地植物多样性》专著。有力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 实现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发展的双赢
在政府与学校的支持下,2005年在我院成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建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实验室,相继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为进行湿地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在衡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学院在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目前,依托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域资源优势,教师团队相继承担了与衡水湖湿地保护和利用相关省、市、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围绕衡水湖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其中,有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研究、湖水水质影响研究、植被恢复与景观再造研究、动植物资源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湿地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 通过我院师生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有关衡水湖湿地保护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数据,为衡水湖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翔实的理论依据;在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局、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等七部委组成的专家评估组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进行的评估座谈会,七部委专家对我院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做工作高度赞赏。
衡水湖国家级湿地与鸟类保护区已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我院师生以湿地特色课程为基础开展的各项工作密不可分,真正实现了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双赢。
三、 湿地特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结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立足于开发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办出地方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湿地特色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如:湿地特色课程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为教师自编講义,为了提高课程的影响力,今后应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力度,争取出版为有特色鲜明的正式教材,这需要学校在资金与政策上大力支持。其次,特色课程的开设仅限于本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范围小,应考虑开设为全校公选课程,对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湿地知识的普及,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科学素养,进一步扩大衡水湖湿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孙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25-27.
[2] 杜才平,邢晓红,陈昌兴.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41-44.
[3] 芮桂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154-155.
[4] 王树婷.地域特色课程资源支持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价值探讨与实践——以咸宁学院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0):180-183.
[5] 邓晓梅,江春波,王予红.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6] 白丽荣,时丽冉,牛玉璐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学科建设思路与措施——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学科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