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丰富内涵的文本探究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r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在《陈情表》第一课时里,我们通过多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质疑交流,有了三个收获:一是疏通了文中的字词句,能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了;二是鉴赏了这篇著名骈文在句式、修辞方面的特点;三是知道了李密非常孝敬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祖母。现在,请大家请看屏幕上的这幅画,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生:李密在床前给祖母喂饭,精心侍奉祖母,很有孝心。
  师:的确,李密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也许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很多人读《陈情表》,只重视了文中所张扬的至真至纯的孝。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对此,我有疑问:难道李密写《陈情表》,是为了让皇上知道自己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吗?
  生:不是。
  师:李密非常孝敬祖母,很多人知道,皇上也知道。我们在第一课时里学习了“表”是一种文体,《陈情表》是李密写给皇上、委婉拒绝皇上征召“圣旨”的信。那这样的信,好写吗?
  生:不好写!
  师:但李密写了,写的好吗?
  生:写的很好!
  师:除了我们在第一课时里已经鉴赏了的句式以骈偶为主、长短句配合、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非常好之外,还好在李密善于抓住皇上的心理,使皇上不得不恩准自己暂不赴任。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进行问题探究:李密是怎样抓住皇上的心理,使皇上恩准自己暂不赴任的?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探究点:极书自己的孤苦情状。请齐读第一段,然后梳理李密写了自己的哪些孤苦情状,琢磨他详细叙述这些孤苦情状的用意。(学生齐读第一段)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了自己的不幸身世、苦难遭遇、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比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九岁不行”。
  师:大家找的非常准。第一句是总述孤苦情状,后面是具体描述孤苦情状。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李密的家门萧索,人丁不旺,他孤苦无依。
  师:通过这些孤苦情状,可见祖母把李密拉扯大,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段最后一句:“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见李密深知感恩。对李密的孤苦情状,可以用三个“孤”来概括:身为孤儿,生活孤单,内心孤苦。那么,李密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苦难的身世与遭遇?
  生:为了让皇上同情。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可以换一个更文雅的词吗?
  生:怜悯。
  师:在回答“李密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苦难的身世与遭遇”时,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李密是蜀汉旧臣。魏灭了蜀汉,李密是仇恨魏的;而对于取代了魏的晋,李密内心是鄙视的。但是,蜀汉亡了,同僚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就连李密的恩师、著名的儒学大师僬周也主张投降,李密又能奈何?更何况他面对的是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稍有不慎,就可能是死罪。所以,李密很清楚,对于朝廷的“拔擢”和“宠命”不能拒绝得太直接。怎么办呢?他抓住了皇上司马炎的心理,向“强者”示弱,详述自己的不幸身世与苦难遭遇,以博得同情和怜悯;再就是皇上为了稳定局势,推行“以孝治天下”,而李密又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便详述祖母对自己的恩情以及自己必须侍奉祖母的事实,这是极为聪明的招数,很有“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味道。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探究点:极力逢迎皇上、贬损自己。请大家先听我读二、三、四段,边听边画出李密逢迎皇上和贬损自己的句子,想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老师读二、三、四段)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第一个问题:李密是怎样逢迎皇上的?给大家一点提示,李密现在所处的是什么朝代,他把现在的朝廷称为什么?
  生:从“伏惟圣朝”和“逮奉圣朝”可以看出李密把晋朝称为圣朝。
  师:李密写了圣朝的什么政策呢?
  生:“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朝廷对于李密怎么样?
  生:朝廷给予了李密很多恩宠。比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师:李密是怎样对待朝廷给他的恩宠呢?
  生:“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非常感激朝廷给他的恩宠,而且他本来也是想接受朝廷的诏令。
  师:很好。我们概括来说李密逢迎皇上表现在三点:第一,称晋朝为“圣朝”;第二,称颂朝廷的政策好;第三,自己感激朝廷。李密又是怎样贬损自己呢?
  生:他在文中用了很多贬低自己的字词,例如:“猥以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苟顺”“乌鸟私情”。
  师:我发现,有一个字在《陈情表》中出现了29次。大家找找是哪个字?
  生:臣。
  师: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两处指朝臣外,其余的27个“臣”都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下,这会使皇上感到非常舒心。
  师:刚才大家说李密把晋朝称为圣朝,那么对于他曾经倾心效力的蜀汉,他称为什么呢?
  生:伪朝。
  师:“伪朝”这是对蜀汉的否定,也是对自己过去政治生涯的批判与检讨。总而言之,李密贬损自己表现在三点:第一,贬低自己;第二,俯首称臣;第三,否定前朝。李密为什么要极力地逢迎皇上、贬损自己?
  生:让皇上高兴,向皇上表达忠心,不让皇上惩罚他。
  师:李密还告诉皇上,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欲奉诏奔驰”,但必须“苟顺”“乌鸟私情”侍候祖母,这还可以消除皇上对自己这个前朝旧臣的猜忌。总之,李密极力逢迎皇上、贬损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使皇上接纳自己暂不赴任的请求:允许他先尽孝,再尽忠。
  下面,我们看第三个探究点:《陈情表》收到了什么效果。我们在上面所说的效果,李密写孤苦情状是为了博得皇上怜悯,极尽逢迎和自贬自损之能事是为了表达忠心、抬高对方、使皇上高兴并消除猜忌,而最终目的是使皇上接受自己暂时不赴任、先尽孝再尽忠的请求,这是从李密的写作心理与技巧方面所作的分析。那么,皇上真的接受了李密的请求吗?   生:不知道。
  师:的确,《陈情表》本身没有、也不可能告诉结果,这就需要考证。怎么考证?借助史料。请大家浏览屏幕上的的两段史料:(1)李密……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乃上疏曰:……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2)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终,从尚书郎为河内温县令。(《华阳国志》)从史料看,皇上接受了李密暂不赴任的请求没有?
  生:皇上接受了,而且还赐给他两个奴婢,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师:看来,李密通过《陈情表》收到了比他希望的还要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提到,苏轼曾断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安子顺也有类似的说法:“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谢日方得《文章轨范》)你认为这样的论断或看法可靠吗?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要求:观点鲜明,并有证据。(小组讨论)
  这节课,我们围绕着李密如何抓住皇上的心理写《陈情表》,使皇上不得不恩准暂时不赴任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留一个课外拓展任务,也是第四个探究点:如果你是导演,以《陈情表》和《晋书·李密传》为基本材料,加入丰富、合情理的想象,拍《乱世深情》和《才情人生坎坷路》两部片名不同的电影,怎么拍?
  评点:
  这是陈美惠同学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课堂教学实录。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一等奖,固然有授课者形象气质佳、表达能力强、课件板书好等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节具有丰富内涵的文本探究课。第一,从教学目的来看。大多数教师教《陈情表》,会把《陈情表》定位为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而陈美惠同学对此发出了疑问,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确定为探究“李密是怎样抓住皇上的心理,使皇上恩准自己暂不赴任的”这一“真问题”,使学生了解李密在写《陈情表》时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善于抓住司马炎的心理;同时也给学生一个提醒,《陈情表》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除了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之外,围绕“李密是怎样抓住皇上的心理,使皇上恩准自己暂不赴任的”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1.极书自己的孤苦情状;2.极力逢迎皇上、贬损自己;3.《陈情表》收到了什么效果,三个探究点步步紧逼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文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最后一个探究点,还能促使学生去了解文本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三,从教学方法来看。除了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小组讨论与交流之外,陈美惠同学更多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探究,而且这种探究是建立在学生熟悉文本、诵读文本的基础上,以“知人论世”和“借助史料”的方法面对“真问题”,使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和“历史文本”中探寻答案。
  这节课的启发意义主要在于:第一,文本的多元解读。《陈情表》作为一篇经典骈文,其探究之处固然很多,大多教师往往只能抓住李密“孝”这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陈美惠同学却在参透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着李密如何“陈情”、如何“表”这一写作构思进行探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透过这个例子,去解读更多的文本,则需要教师参透文本,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第二,阅读教学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课时中,陈美惠同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探寻问题的答案。比如对朝廷的称呼、圣朝的政策、出现29次的“臣”等,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不仅明白文本写了什么,还能明白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第三,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是一种引导者的角色。“新课标”提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陈美惠同学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诵读文本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住文本的特色和内涵来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者通联:陈美惠,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常萍萍,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浙江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中对材料的要求是:①材料丰富;②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要做到: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高考考场作文如何体现这些要求,让所举事例妙笔生花,议论抒情丰富多彩,增添得分筹码呢?笔者认为例子的处理方式及议论抒情方式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操练方式。  一、描写式  1.单例描写式  单例描写只有一
仔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语文》,我们就会发现,《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评价建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熊芳芳老师在阐释“语文是什么”的时候,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语文是什么,要看人们用语文做了什么。就像一朵玫瑰花,有人用它送情人,有人用它泡茶喝。用它送情人的,是语文,是精神层面的需要。用它泡茶喝的,是生存,是物质层面的需要。这是常识,却仍旧无法得到普及,这个民族的愚蠢可见一斑。如今的语文老师,多数在用玫瑰泡茶喝。这是一个物质属性远远强过精神属性的民族。启蒙与布道,是少数人终生的使命
这是一个呼唤智者的时代,对于战略转型的新教育来说,呼唤智慧型教师更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必然。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个中缘由有两点,一点是诗中“采药去”之“师”是一个智者,为他懂采药、擅悟道、知养生、寻高妙而心生无比敬佩和迷恋;一点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知”二字巧妙地写出了隐者的漂泊和诗人所追求向往的清
作为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度,写作教学的历史悠远流长,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这些宝贵经验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作文教学的苍白。写作离不开语言形式,不同的语言形式孕育着不同的语言意味。写作就是将不同的语言意味组合到一起,增强读者审美的艺术形式。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增强书面写作语言特色。  一、从关键词句入手丰富学生语化能力  《艺术》一书中曾经提出,有意味且反映
做着他编辑的资料,慢慢长大;考着他拟制的试卷,跃出“龙门”;沐浴着他如春风般的教导,成为语文老师。我想,一定有很多老师和我有着同样的经历。读书的时候,看着资料正中的“余映潮”三个铅字,我着实把他狠狠地恨了一阵子:这个“老学究”,好好的一篇文章,这里挖一段,那里掘几句,提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害得人好苦!等到走上讲台,亲见其人,亲闻其事,才知道当初的埋怨是怎样的可笑!   《天上的街市》、《我愿意是急
顾黄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生前出版的语文教育论文集有两种:一是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育论稿》。顾先生精挑细选70余篇文章,分编为“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现代语文教育史”、“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书评书序”等四个专题,结集成《语文教育论稿》。一是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上、下册)。该套书是顾先生在《语文教育论稿》的体系上,结合
按庄文中先生的看法,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所走过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见《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如果把这条道路进一步延伸,我们看到,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不仅受到肯定,而且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字里
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素养为宗旨,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对她的关注与讨论可能是基础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热闹、最激烈的那门。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以及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还有即将在全国推行的语文新高考,语文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拷问。在持续的“吵闹”声中,很有必要静下心来对一些突出现象或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审视。   一、“缤纷”的语文理念   古代教育基本可以看
在江苏,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并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至今,《氓》一直是最具戏剧性的一篇作品。一方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并未收录该文;另一方面,《氓》却又年年出现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成为14篇高中必背篇目中唯一一篇非课文的古典文学作品。此种独特的身份,使得《氓》的教学也充满了戏剧性。绝大多数教师只用半个课时或一个课时对字词进行适当梳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意,满足理解性记忆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