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阅读在绘本阅读中的运用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是一种结合了视听觉艺术,最能与读者互动、最具有建构性、最有创意的书籍。将全息阅读理念充分运用到小学阶段绘本阅读交流课当中,可以全方位、多视角地探究绘本丰富的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思考、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融会贯通。
  一、 全科性阅读,实现问题的多元解读
  阅读《七只瞎老鼠》时,我们进行了整本书的微课程研究。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体会绘本中量词、数词的用法以及比喻的丰富生动,并和印度民间故事《盲人摸象》进行比较,感受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美术老师从形状、色彩、布局等视角,欣赏绘本插画的魅力,并指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英語老师引导学生用猜读的方法读懂英文版的绘本原著;音乐老师则带着学生演出《七只瞎老鼠》的舞台剧。这里有理解,有创作,多学科的研究和学习都是围绕阅读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插画的欣赏,以及对剧本改编的过程等也都有深切的体验。换言之,绘本中隐藏的秘密,被读者“全息化”地理解了,这些理解不是发散的,而是聚集在如何能够读懂《七只瞎老鼠》这个问题上,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阅读便有了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 多策略阅读,搭建深度思考的路径
  阅读重在用语言去“破译”文字背后的意义,触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使用各种策略,从而与文本进行互动,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
  阅读《七只瞎老鼠》时,我们主要聚焦于推测、对比、联结、戏剧表演四种学习策略。
  推测策略。学生仔细听老师读故事,听故事里的线索,猜猜“这个怪东西是什么”。老师每次读到一只老鼠摸到的东西,便停下来,请学生根据目前得到的线索来画写。每次推测,学生都要思考其推测的“这个东西”和所提供的线索是否吻合。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比策略。通过和印度民间故事《盲人摸象》比读,借助表格,梳理《盲人摸象》和《七只瞎老鼠》的不同点,学生合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
  联结策略。通过图画和文字的联结,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明白老鼠们摸的分别是大象的哪个部位,培养其整体看待事物的意识。
  戏剧化策略。学生通过用肢体表达情绪,在情境中表演争吵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角色情感。
  借助这四种策略,推进绘本的深度阅读和整合式学习,为学生搭建了深度思考的平台。
  三、 跨年段阅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阅读《七只瞎老鼠》时,我们尝试了跨年段学习,即纵向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阶段学习目标,从不同的视角确定每一阶段重读的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全息阅读,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学习到新的阅读策略,提升了思维的品质,也感受到探究发现的无穷魅力,更培养了学生常读常新的学习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指导小学生习作入门,应当着力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三个问题。我在写话教学中用“画画、说说、写写”的方法,为一、二年级学生铺设了走上习作之路的阶梯。  一、 优化习作心境,促使学生产生表达需求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为写话而写话”,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话,孩子们会进入一种被动的状态,甚至会产生压抑、逆反的心理。而当学生心里明白了“为什么写”,有了“我要把这告诉他”的
期刊
一、 真诚的态度—有效倾听的前提  与幼儿交流时,我总是身体前倾甚至蹲下来,眼睛注视着他们,边听边点点头、摸摸头或拍拍肩,用期待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大胆畅快地讲。我总是饶有兴味地听他们分享的每一个故事,有时甚至要求孩子多讲讲有趣的细节。于是,许多孩子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发生的或者看到的趣事讲给我听。我也始终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经常跟他们聊自己遇到的趣事,孩子们就更信任我,愿意对我
期刊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读出层次,感受文言文语言特色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就要读好文言文。只有带有感情地读、掌握语感地读、抓住节奏地读,才能够读出文言文原本的语言特色。范读时,教师首先应注重字词的轻重缓急、语调语速、重音停顿。文言文读通读顺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随
期刊
当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狭隘、霸道、任性、缺乏感恩心态,甚至不达目的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闹,不肯与父母和解。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学会分享,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与人交往。良好的分享习惯是幼儿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幼儿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为了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加强分享行为的渗透性与影响性,我决定从幼儿喜爱的绘本教学活动入手,利
期刊
语言是儿童生长、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聋生的生理缺陷是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发音器官都是完好的。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有利于聋生的语言发展。  一、 创设情境,使其可说,促使语言教学的具象化  聋生由于听不到,所以他们的视觉器官特别灵敏。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聋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但想象力差,所以要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实物、演示操作等,引导聋生
期刊
“开天地”遇“破天荒”  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2019年秋季,统编语文教材覆盖所有年级。9月的第一次督导,我走进了四年级的语文课堂。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看着黑板上《盘古开天地》的课题,我的脑海中飘出两句诗。  执教的姚老师见到我,未感意外。我饶有兴致地静观她如何施教。  导入新课,通读全文,教师言道:“天地有了,世界却很孤单,于是,就有
期刊
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幼儿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优化幼小衔接,能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一、 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是幼儿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利用积极心理学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允许探索的、开放自由的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科学区做《小灯泡亮了》实验,幼儿怎么组装都不成功,灯泡忽亮忽滅,教师让他们多尝试,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
期刊
对话往往是文本中情节展开的重要依托,是人物性格彰显的有效媒介。对话描写理应成为习作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下习作教学中,对话描写指导如果仅限于提示语内容描写的指导,显然还过于浅显,厚度不够。在学生的习作中,要想人物对话更丰富、生动,“活起来”,还应关注对话描写的其他方面。  一、提示语的“繁”与“简”  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各人物的重要程度不同,说话的繁与简也就有了区别。如《暖流》中,在写江
期刊
“故事课程”,是我的创意。这个经验性的课程之诞生与发展过程,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性课程”,属于一起在故事的滋养下互动生长的我和孩子们,甚至是家长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述这个课程诞生与发展的一段“历史”,或许具体有一定的案例价值,也能生动地诠释新课程倡导教学相长、助推生命拔节的文化使命。  一个讲故事的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县城师范
期刊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直接用双手對各种形态、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对于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创作力及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园中,长期以来的手工活动都恪守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一步一步学的模式,且手工活动选题比较陈旧,多为折纸、纸盒造型等,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下面我就幼儿手工活动中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