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区分于其它学科的明显特点有三个:第一是它的抽象性,第二是它的精确性,第三是它的应用的极端广泛性。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逻辑推理对于数学的重要性。由于这些重要性的存在,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推理,而忽视一些道理(即为什么学)的讲述,以致部分同学面对抽象的语言,呼喊着“x、y、z,枯燥无味”这种对数学课不全面的评价。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数学从本质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绚丽多彩,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再现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之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应在课堂中多些文化色彩,力所能及地把抽象的数学形象的表达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巧比喻,让数学变得形象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等是比较抽象的,这种抽象性让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恰当的比喻往往能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的说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同类项”是初一代数(上)中比较关键的一节,为了让学生明白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事例:周日到了,小明想为家里买一份早点,尽一点孝心。于是他作了一个调查:爸爸吃两根油条,两个包子和一杯牛奶;妈妈吃两个包子,两快油炸干子和一杯牛奶;而自己准备买2根油条,2块油炸干子和一杯牛奶。然后提问,如果你是小明,将怎么样购买?是不是先买好爸爸的,然后是妈妈和自己的?学生的回答当然不是这样买,而是在买之前算一下共要四根油条,四个包子,四个油炸干子和三杯牛奶,然后在一起买。至此,接受“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就变得更有意义。
又如在讲到可以用样本的某些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时,可以问学生:如何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当有的同学回答尝少许汤的味道就行了时,需要学生理解的上述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喻实际上是把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要学习的新知识中,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一种相似思维,也可以说是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某些还有经验的“同构”现象。这些比喻出乎意料,但言之成理,学生感到兴奋愉悦中,也有效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用语言,让数学变得生动
除了通过学习的途径,学生还可以通过广播、媒体等渠道丰富自己的词库。教师应作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熟知的语言(当然是健康的)用于数学课,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能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
当看到学生为找到解决的方案而面露喜色时,教师诵一句: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表达自己对学生正取得进展鼓励,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的情景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原本简单的问题被学生想复杂了或解答复杂了;或是原本比较复杂被某个学生的一个巧妙的想法很简洁的做出时;教师都不忘适时的来一句“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真累!”或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贡献!”“大宝”中两句广告词,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同时也蹭强了学生寻求问题简洁解法的决心和信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随着这种锻炼更上一层楼。
三、讲道理,让数学变得明白
教材每章都有本章引言,这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本章内容提供了帮助。这一做法虽好,但遗憾的是教材中提供的这方面材料太少。教师除了充分发挥引言的作用外,在课堂上也要力所能及作些补充,多讲些“为什么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该知识的必要性,感悟数学的存在。这对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有益的。
如在讲开方运算时,教师提供日常生活中睡觉前脱衣,起床时按相反秩序穿衣的例子,结合学习过的加减、乘除运算,说明你这种看似矛盾,却又极其和谐的东西广泛地存在于数学当中进而引入课题,说明学习开方运算的必要性。这一例子解决了“为什么”学开方运算的问题,又渗透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又如通过数的发展史来解释无理数的诞生,实数体系的进一步形成,以此来说明每一次的数的扩展都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来不得半点人为的制造。如实数概念学习后,教材中解答了实数中关于相反数、绝对值、数轴、运算律、比较大小等。看似非常散乱的内容,学生可能在心中又有疑问:“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例子看起来这么散?”对这一可能出现的疑问,教师在小结时可作一说明:首先举出我国几次修改宪法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的法律可能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要进行修改。这里边也一样,数系扩展了,原来有理数中学过的在实数依然有效吗?教科书上的例子实质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形散而神不散”嘛!
通过数学史,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摆事实,讲道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即为什么学),当一回数学上的明白人。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中学些文化色彩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大有帮助的。愿数学课堂中多些文化色彩!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数学从本质上反映了自然界的绚丽多彩,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再现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之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应在课堂中多些文化色彩,力所能及地把抽象的数学形象的表达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巧比喻,让数学变得形象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等是比较抽象的,这种抽象性让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恰当的比喻往往能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的说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同类项”是初一代数(上)中比较关键的一节,为了让学生明白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事例:周日到了,小明想为家里买一份早点,尽一点孝心。于是他作了一个调查:爸爸吃两根油条,两个包子和一杯牛奶;妈妈吃两个包子,两快油炸干子和一杯牛奶;而自己准备买2根油条,2块油炸干子和一杯牛奶。然后提问,如果你是小明,将怎么样购买?是不是先买好爸爸的,然后是妈妈和自己的?学生的回答当然不是这样买,而是在买之前算一下共要四根油条,四个包子,四个油炸干子和三杯牛奶,然后在一起买。至此,接受“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就变得更有意义。
又如在讲到可以用样本的某些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时,可以问学生:如何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当有的同学回答尝少许汤的味道就行了时,需要学生理解的上述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比喻实际上是把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到要学习的新知识中,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一种相似思维,也可以说是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某些还有经验的“同构”现象。这些比喻出乎意料,但言之成理,学生感到兴奋愉悦中,也有效地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用语言,让数学变得生动
除了通过学习的途径,学生还可以通过广播、媒体等渠道丰富自己的词库。教师应作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熟知的语言(当然是健康的)用于数学课,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能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
当看到学生为找到解决的方案而面露喜色时,教师诵一句: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表达自己对学生正取得进展鼓励,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的情景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原本简单的问题被学生想复杂了或解答复杂了;或是原本比较复杂被某个学生的一个巧妙的想法很简洁的做出时;教师都不忘适时的来一句“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真累!”或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贡献!”“大宝”中两句广告词,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同时也蹭强了学生寻求问题简洁解法的决心和信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随着这种锻炼更上一层楼。
三、讲道理,让数学变得明白
教材每章都有本章引言,这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本章内容提供了帮助。这一做法虽好,但遗憾的是教材中提供的这方面材料太少。教师除了充分发挥引言的作用外,在课堂上也要力所能及作些补充,多讲些“为什么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该知识的必要性,感悟数学的存在。这对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有益的。
如在讲开方运算时,教师提供日常生活中睡觉前脱衣,起床时按相反秩序穿衣的例子,结合学习过的加减、乘除运算,说明你这种看似矛盾,却又极其和谐的东西广泛地存在于数学当中进而引入课题,说明学习开方运算的必要性。这一例子解决了“为什么”学开方运算的问题,又渗透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又如通过数的发展史来解释无理数的诞生,实数体系的进一步形成,以此来说明每一次的数的扩展都是数学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来不得半点人为的制造。如实数概念学习后,教材中解答了实数中关于相反数、绝对值、数轴、运算律、比较大小等。看似非常散乱的内容,学生可能在心中又有疑问:“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例子看起来这么散?”对这一可能出现的疑问,教师在小结时可作一说明:首先举出我国几次修改宪法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的法律可能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要进行修改。这里边也一样,数系扩展了,原来有理数中学过的在实数依然有效吗?教科书上的例子实质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形散而神不散”嘛!
通过数学史,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摆事实,讲道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即为什么学),当一回数学上的明白人。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中学些文化色彩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大有帮助的。愿数学课堂中多些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