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记不清是在哪个季节的路口和《甘肃教育》不期而遇的,但自从认识的那天起,心里就坚信和这本杂志肯定会有一段深厚的缘分,和杂志的编辑记者结伴,在漫长的岁月中艰辛而又快乐地穿行,用心寻找着如同农民采摘丰收果实的那种快乐,回过头来,已经和她一起迈出了500步,循迹记忆的河堤,溯流而上,抖落前尘,感慨不已。在陇原大地上,大凡熟悉的人都说《甘肃教育》已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纯走向厚重,从传统走向新潮,她坚实的脚印凝重地定格在岁月的额头上,融化在那片黑色的土地之中,拥抱着校园的每一缕阳光。
《甘肃教育》是一本有思想内涵、知识内涵和发展内涵的杂志,是一本引领今天和明天教育的杂志。在我的记忆中,她酷似一位古铜色脸庞的标本式“农民”,肩扛着陇原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她所有的重头戏都安排在教育的舞台上,用优美的“舞姿”演绎着陇原教育的动人故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艰辛与沉重,她都能以智者的风度和眼光传递陇原教育基层的信息,传达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展示着甘肃教育发展改革的风采,甘肃教育的每一个华丽转身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甘肃教育》每一期都在发声。每当打开她尘封的封面,首先就会看到令人怦然心动的卷首语,这个页码承载着教育的沉重与伤痛,洞察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思考着教育的困惑和问题,关注着老百姓的所思与所盼,这几百期杂志的一个页码所展现的魅力空间,不仅展示了一个资深教育人观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个性面孔,而且架设了《甘肃教育》正确引导教育舆论的理性轨道,正是这种坚守与承载,打造了《甘肃教育》的品牌栏目,杂志所承载的信息传递了甘肃教育的正能量。
记得一位同事曾写给教育社编辑的一幅字画上题了“镂月裁云”,反复咀嚼,这幅字把编辑比拟为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的确有点出神入化的味道。闲暇之余,心想文字编辑不仅像裁缝,而且像手艺超群的厨师,他们都是拿文字在做“菜”,先有一道菜的构思创意,所有的文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原料,通过筛选原料、加以佐料、把握火候进行烹饪,最后再做个造型,从而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形神兼备的美食。
其实众多的读者和作者只能感受到菜的味道,却不大了解编辑做菜的整个过程以及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甘肃教育》杂志所开设的栏目相对有限,但稿源十分丰富,台前幕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编辑每天面对的稿件面孔十分相似,一个栏目的编辑成年累月就是去修改和处理这些稿件,改稿、校稿、审稿,反反复复经过三审三校才能定稿,每个编辑都在如此单调枯燥的面对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漫无边际的稿源中淘金掘银,真心为别人做嫁衣裳。如今,《甘肃教育》已经出刊500期,大致算起来是两代人的坚守和苦心经营,说实话,杂志的采编力量在同行业中并不具备多少先天优势,但经过教育社领导的培养和老同志的“传帮带”,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知识结构及专业结构日趋完善,干事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采编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这个团队不仅办好了一份杂志,更重要的是一批能够担当、善于创新的新生代脱颖而出,给这份杂志注入了新鲜血液,积攒了发展后劲,拓展了发展空间,让人看到了希望,所以杂志编辑和记者们的工作理应得到读者、作者的尊重和理解。
我是《甘肃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对杂志怀有很特殊的感情,在和杂志相识相知的日子里,从没放弃过当初的理想与追求,从没让浮华的物质沦陷精神的翅膀,我采写的新闻报道、撰写的论文,拍摄的新闻图片以及创作的散文作品先后在刊物上发表,我执著地用眼睛和文笔记录着天水教育的发展,普通的日子不再寡淡无味,始终闪烁出温暖的光芒。日月如梭,不同的时空、相同的虔诚和共同的追求在时光中轮回,当记忆穿越时间走廊的那一刻,突然觉得《甘肃教育》和自己都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
一本杂志若有情怀,永远都会被人记住。《甘肃教育》的编辑、记者们辛勤耕作,承载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洗练的文字风格,深入教育的内核,引领教育人追求永恒的文化力量,我想这就是读者喜欢她、追随她的所有理由。我是《甘肃教育》茁壮成长的见证者,《甘肃教育》也是我人生旅程的最好注脚。在职业生涯中,能有一个形影不离的专业杂志是上苍对我最好的奖赏。
风生水起,潮起潮落,祝愿《甘肃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如虎添翼,拓展更大的舞台,向更高、更好、更专业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更新颖的栏目品牌,让明天更出彩!
《甘肃教育》是一本有思想内涵、知识内涵和发展内涵的杂志,是一本引领今天和明天教育的杂志。在我的记忆中,她酷似一位古铜色脸庞的标本式“农民”,肩扛着陇原教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耘,她所有的重头戏都安排在教育的舞台上,用优美的“舞姿”演绎着陇原教育的动人故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艰辛与沉重,她都能以智者的风度和眼光传递陇原教育基层的信息,传达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展示着甘肃教育发展改革的风采,甘肃教育的每一个华丽转身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甘肃教育》每一期都在发声。每当打开她尘封的封面,首先就会看到令人怦然心动的卷首语,这个页码承载着教育的沉重与伤痛,洞察着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思考着教育的困惑和问题,关注着老百姓的所思与所盼,这几百期杂志的一个页码所展现的魅力空间,不仅展示了一个资深教育人观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个性面孔,而且架设了《甘肃教育》正确引导教育舆论的理性轨道,正是这种坚守与承载,打造了《甘肃教育》的品牌栏目,杂志所承载的信息传递了甘肃教育的正能量。
记得一位同事曾写给教育社编辑的一幅字画上题了“镂月裁云”,反复咀嚼,这幅字把编辑比拟为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的确有点出神入化的味道。闲暇之余,心想文字编辑不仅像裁缝,而且像手艺超群的厨师,他们都是拿文字在做“菜”,先有一道菜的构思创意,所有的文稿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些原料,通过筛选原料、加以佐料、把握火候进行烹饪,最后再做个造型,从而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形神兼备的美食。
其实众多的读者和作者只能感受到菜的味道,却不大了解编辑做菜的整个过程以及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甘肃教育》杂志所开设的栏目相对有限,但稿源十分丰富,台前幕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编辑每天面对的稿件面孔十分相似,一个栏目的编辑成年累月就是去修改和处理这些稿件,改稿、校稿、审稿,反反复复经过三审三校才能定稿,每个编辑都在如此单调枯燥的面对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漫无边际的稿源中淘金掘银,真心为别人做嫁衣裳。如今,《甘肃教育》已经出刊500期,大致算起来是两代人的坚守和苦心经营,说实话,杂志的采编力量在同行业中并不具备多少先天优势,但经过教育社领导的培养和老同志的“传帮带”,大家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知识结构及专业结构日趋完善,干事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采编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这个团队不仅办好了一份杂志,更重要的是一批能够担当、善于创新的新生代脱颖而出,给这份杂志注入了新鲜血液,积攒了发展后劲,拓展了发展空间,让人看到了希望,所以杂志编辑和记者们的工作理应得到读者、作者的尊重和理解。
我是《甘肃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对杂志怀有很特殊的感情,在和杂志相识相知的日子里,从没放弃过当初的理想与追求,从没让浮华的物质沦陷精神的翅膀,我采写的新闻报道、撰写的论文,拍摄的新闻图片以及创作的散文作品先后在刊物上发表,我执著地用眼睛和文笔记录着天水教育的发展,普通的日子不再寡淡无味,始终闪烁出温暖的光芒。日月如梭,不同的时空、相同的虔诚和共同的追求在时光中轮回,当记忆穿越时间走廊的那一刻,突然觉得《甘肃教育》和自己都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
一本杂志若有情怀,永远都会被人记住。《甘肃教育》的编辑、记者们辛勤耕作,承载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洗练的文字风格,深入教育的内核,引领教育人追求永恒的文化力量,我想这就是读者喜欢她、追随她的所有理由。我是《甘肃教育》茁壮成长的见证者,《甘肃教育》也是我人生旅程的最好注脚。在职业生涯中,能有一个形影不离的专业杂志是上苍对我最好的奖赏。
风生水起,潮起潮落,祝愿《甘肃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如虎添翼,拓展更大的舞台,向更高、更好、更专业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更新颖的栏目品牌,让明天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