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教多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不佳。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少教多学”达成高效呢?
  【关键词】少教多学;语文;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着“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自主性与独创性缺失。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老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给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钻研教材时,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寻找一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东西,直击主题。
  而在现行语文教学中“多教少学”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源于教师放心不下学生,不放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声强调、禁止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学校、教师总是变着法子加重学生负担,不放过学生的早(早自习)中(午自习)晚和节假日(补课),很多学生常常忙到凌晨才能做完各种作业,而且各科教师都非常负责,争时间,找机会,加压力,而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重复劳动,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讲析多,学生朗读少。虽然我们并不赞同绝对的“1:1”课堂原则,即在一堂课内,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的发言时间必须各占一半。但如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讲”风太盛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是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厌其繁、喋喋不休地解释、唠叨一番。或许教师的这种课堂惯性是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心态,唯恐自己不讲学生没法读懂,更担心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失分,被学生埋怨而悔恨交加。
  这样势必会造成:①、教师剥夺了学生课本研读权。②、教师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权。学生听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而时间往往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占用得过多。③、教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权。教师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愿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犯错误,而急于给足条件、点明思路、反复引导。这些观念和行为事实上是对学生学习的体验权的削弱。
  1.2 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我国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重视文本、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内容的载体是语言,故不能脱离语言而理解内容、概括主旨等。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虽然也注重内容的理解,但又不是通过必要的语言揣摩去把握的,而是大量地运用了脱离具体语言和语境的架空分析,甚至在根本不进入具体的语言表达层面就作内容的归纳、概括。教师在没有任何朗读或其他语言揣摩的情况下,就提出“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问题,可谓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依笔者之见,语言揣摩当是达成内容理解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单是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理应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正确途径,也应该是语文课必须牢牢坚守住的本色和底线。
  1.3 面面俱到多,重点突出少。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和传神的语言值得品味,但由于受教学目标、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什么都讲的,如何在众多的要素中删繁就简、掂斤播两地选择、确定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十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学重点必须突出。然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普遍则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如是处理教材,无论你有多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也难以让课堂呈现足够的亮色。
  这样,长期以来,这种教学关系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阅读教学如何“少教多学”达成高效问题的探究也就迫切重要。
  2.如何做到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少教多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高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少讲”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前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现实是不少课堂讲风很盛,老师的讲取代了学生的学,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高效课堂呼唤教师“少讲”,才能让学生“多学”。
  “少讲”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析”。《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分析的情形不多了,但有的教师仍习惯于讲解,主角意识强烈,课堂成了充满激情的演讲场、“一言堂”。课前只考虑课程预设,导学策略不作重点考虑,注重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方法,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能力;还有的老师课堂上也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思考、讨论,也能坚持“启发诱导”,但学生的思考、交流总是在老师想方设法、刻意的讲解分析下被引向参考书预设的答案,有时学生的理解与预设偏离时,教师便予以否定。这样的讲析与传统的讲解实质是一致的,仍是教师占主导,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两种“讲”,学生都难有自己的思维,难以养成各种能力。
  “少讲”其次表现为“能等待”。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思维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佳,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不清晰,这时有的老师要么叫停,马上另叫同学发言,要么反复启发引导,一个接一个直接提示,直至让学生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来,甚至说出答案只需学生判断是或者否。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如果当学生还在对文本语言感悟、思考的时候,教师怕时间不够,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着急让领悟快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大部分学生思考的过程被迫中断,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怎能养成呢?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学会等待,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善于匡正错误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铸就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做“话霸”,要善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少讲”,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就能理解的“少讲”,超越学习要求的“少讲”。
  2.2 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是阅读教学高效的保证。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2.2.1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2.2 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2.2.3 让学生自已去总结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多读”是阅读教学高效的关键。
  2.3.1 教师要能够独立钻研文本,养成解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解读文本,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首先要成为与文本对话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仍唯“教参”是瞻,以为顺畅的课堂就是将“教参”对课本的分析和理解通过各种形式悉数传授给学生,这种知识传声筒的做法,必将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退化、思想的缺乏。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感知文本,独立解读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曾经有人给于漪老师作了这般归纳:“非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第一年是撇开任何“教参”逐字逐句写教案,第二年搜罗所有“教参”改教案,第三年整合新的体验再度重写教案,改行三年就成为语文骨干教师。于漪老师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实践―理解―反思”的最佳范例。说明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才能预先发现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凭智慧生成课堂内的种种精彩。
  2.3.2 还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养成与文本对话能力。现在还有些课堂借着高效课堂的名头,常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本内容通读一遍就让学生复述或概括;有些句子学生还不能读通顺、读流利,就匆忙地让学生谈感受;一个问题下去,还没让学生从文本里找到依据思考,就匆忙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谈不到点子上,就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就恨铁不成钢地引导到规范答案上。这样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仅是“走马观花”,谈不出独到的见解,养不成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①品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悉心品读文本,从词语或句子或语段去理解、体味语言,领悟文章的思想精髓,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枣核》一文以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海外游子浓浓的爱国情怀。如果仅从内容层面考虑,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如果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和“旧时同窗”同呼吸,共脉搏,就能体会到身在异国多年仍情牵故土的游子的赤诚浓情,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抓住能体现“旧时同窗”爱国情怀的多处细节进行深入研读,比如,“再三托付带枣核”,把“枣核托在掌心”,安置有“家乡味道”的花园等,由此揣摩出同窗的内在心理。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② 朗读: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本。学生通过独立的诵读感悟,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理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探求出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可以说,追求语文阅读高效课堂,一定要让“课堂响起来”。再如《枣核》一课,从“动口朗读”到“动情朗读”,再到“动心朗读”来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上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又充分地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如,“动情朗读”部分安排的是讨论交流:为什么带枣核?哪些地方可见老人思乡?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并读出老人的思乡情感;“动心朗读”部分先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由于前面已经调动起学生情感,主旨句的朗读更能体现老人的思乡爱国之情,催人泪下,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课堂上的朗读除了要注意朗读形式多样化外,读前教师还要明确要求,读后还要注意及时评价反馈,读时更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揣摩理解文本。通过自主试读,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方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的就是点燃火把,焐热思维,让知识的种子催生出累累的思考果实,阅读高效只有坚持“少教多学”,才能演绎课堂精彩,让语文焕发出无尽的魅力光辉。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有效教学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4期)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4] 《新教育:为学习服务》,陈建翔 王松涛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王泽渭
  收稿日期:2013-05-31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分析。  2.使学生会绘制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看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会绘制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
期刊
【摘 要】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强,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学生觉得政治课是大道理并且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读政治,完全被动地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时政热点融入政治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实效。同时,有效的利用时政资源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时政资源;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历史和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借助各种媒体和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教师要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展摄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由此看来,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仔细研究教材内容
期刊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再次置之于战略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培养也提升到重要的意识日程。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秦赢政统一六国文字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名家名篇数不胜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古诗
期刊
在初中数学新人教版的又一次改版后,我在教学中对教学反思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下面是我的一点浅薄的看法和理念。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
期刊
培养小学生识字能力是学好语文这们功课的基础,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能力。小学生识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课内识字情景,传授识字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多样性的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获取识字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识字,锻炼学生识字能力。在识字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方法和小学教师生互动、交流与学习,让小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成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尽可能地把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采用新方法,新的教学手段和接受新理念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不摒弃好的优秀的传统,坚持教学的根。  【关键词】数学;有效性;秉承传统;有所革新  所谓有效性是指完成某种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讲,是指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数
期刊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民族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全面实施对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以切实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展?笔者认为,首先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努力使其得到真正的优化。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现仍存在这样一些不足这处:  (1)师生角色转换不到位,教师“
期刊
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是幼儿一生幸福的源泉,它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因此,幼儿园要积极开
期刊
如何把数学这门关键学科考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除了有一批爱岗敬业的老师之外,我们学校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数学五步复习法:第一步看书;第二步练习;第三步讲解,第四步检测;第五步提升。  1.五步复习法提出的背景  在课改新理念的推动下,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外出考察学习,我们先后到过江苏省洋思教学法、扬州梅岭中学、东洲中学。山东省内,我们参观学习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