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职教育中,提高语文意识和语文能力,有助于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确立以语文能力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成才。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职业素养,包含了“素”的方面和“养”的方面,即强调专业外,更强调敬业和道德,即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对于中职生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有胜任职业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等。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既需要中职学校努力地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需要在各个学科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其中,中职语文具有基础性功能、德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生活应用功能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功能,因而它是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课程,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二、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
(1) 整合教材,深挖其潜在的职业素养资源。无论何种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力求内容翔实、包罗万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且很多教材资源中蕴含了许多丰富的职业素养资源,教师要巧妙整合教材,深度挖掘富教育职业素养的篇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事例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正面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就选用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内容和主题极具时代气息,并且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并且蕴含着职业素养思想,如第四册中“引申和联想”模块,就刊登了易中天的《择书如择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张中行的《自我》等,均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体现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济世情怀。教师讲授这些篇章,不能一板一眼地进行课文分析,而应该将教材真正“为我所用”,即适当迁移教材,以教材引申开去,补充关于作者的人格魅力、人生背景的介绍,并联系实际,设计针对性话题,引发他们对职业素养的思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受到职业素养教育。
(2)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综合素质,以使更好地就业。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行为,教师应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并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使其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载体,将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来提高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能力。
一是开展认知活动或特定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学完教材后,教师可就教材内容开展班级竞赛、演讲、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马克思的《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及影视剧本《花季·雨季》等关注中职生未来职业生活的文章,开展以“职业”为主题的班级教育活动,对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操守等展开交流,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一些教师还特地邀请了企业专家、就职后的校友来到班级介绍工作经验,传授职业素质知识,让中职生对职业素养有更充分的认识。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和社会活动,并将这种切身体会作为语文教学写作的一个部分。如“文学社”“大学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能让学生体会礼仪教育、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时间管理等细节。而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起着间接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扩展语文课堂的不足,这也是培养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3)科学进行教学评价,渗透职业素养思想。大多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依据的评价上,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评价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真实的语文生活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是远远不到位的。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应渗透职业素养思想,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多形式、多角度、定量地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考核中职生“说”的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形式,考核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对“写”的考核,书法、打字录入、微博、影评、手抄报等手段都可以实现,这些考核方式既能检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很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此外,教师还应当对语文学习行为增设考核项目,这是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检验,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考核,它们是学生坚定职业信念的体现。教师可通过他评、自评、相互评的形式,使中职生不断反思并改进不良行为习惯,以强化职业素养。
三、结语
总之,“以语文能力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中心”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教材、深挖其潜在的职业素养资源,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更好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职业素养,包含了“素”的方面和“养”的方面,即强调专业外,更强调敬业和道德,即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对于中职生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有胜任职业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等。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既需要中职学校努力地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需要在各个学科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其中,中职语文具有基础性功能、德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生活应用功能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功能,因而它是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课程,具有其特有的优势。
二、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
(1) 整合教材,深挖其潜在的职业素养资源。无论何种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力求内容翔实、包罗万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且很多教材资源中蕴含了许多丰富的职业素养资源,教师要巧妙整合教材,深度挖掘富教育职业素养的篇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事例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正面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就选用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内容和主题极具时代气息,并且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并且蕴含着职业素养思想,如第四册中“引申和联想”模块,就刊登了易中天的《择书如择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张中行的《自我》等,均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体现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济世情怀。教师讲授这些篇章,不能一板一眼地进行课文分析,而应该将教材真正“为我所用”,即适当迁移教材,以教材引申开去,补充关于作者的人格魅力、人生背景的介绍,并联系实际,设计针对性话题,引发他们对职业素养的思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受到职业素养教育。
(2)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综合素质,以使更好地就业。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行为,教师应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并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使其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载体,将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完美结合,来提高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能力。
一是开展认知活动或特定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学完教材后,教师可就教材内容开展班级竞赛、演讲、见习、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马克思的《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及影视剧本《花季·雨季》等关注中职生未来职业生活的文章,开展以“职业”为主题的班级教育活动,对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操守等展开交流,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一些教师还特地邀请了企业专家、就职后的校友来到班级介绍工作经验,传授职业素质知识,让中职生对职业素养有更充分的认识。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和社会活动,并将这种切身体会作为语文教学写作的一个部分。如“文学社”“大学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能让学生体会礼仪教育、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时间管理等细节。而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起着间接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扩展语文课堂的不足,这也是培养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3)科学进行教学评价,渗透职业素养思想。大多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依据的评价上,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评价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真实的语文生活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是远远不到位的。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应渗透职业素养思想,科学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多形式、多角度、定量地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考核中职生“说”的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形式,考核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对“写”的考核,书法、打字录入、微博、影评、手抄报等手段都可以实现,这些考核方式既能检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很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此外,教师还应当对语文学习行为增设考核项目,这是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检验,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考核,它们是学生坚定职业信念的体现。教师可通过他评、自评、相互评的形式,使中职生不断反思并改进不良行为习惯,以强化职业素养。
三、结语
总之,“以语文能力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中心”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教材、深挖其潜在的职业素养资源,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以及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更好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