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腰秋裤”与城市形象认同危机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的“地标性建筑”——“东方之门”,被网友戏称为“低腰秋裤”。这一惟妙惟肖的命名,给公众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引发人们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反思。在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大跃进的浪潮中,各地城市的面貌变化甚巨。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历史名城的变化之快,让人难以适应。人们的家园感和生活记忆被迅速抹去,许多城市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是城市的老居民,或是慕名前来的观光客,往往都感到无所适从。
  然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新兴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在形态上的粗陋和怪异。差不多每一座城市都有若干新造的愚蠢、丑陋而又粗暴的建筑物。有一些建筑物的丑陋程度,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位正常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感受的底线,达到荒谬甚至吓人的程度。如乌鲁木齐的“飞天”、北京的天子酒店、郑州的“卡通猪”、重庆永州章子怡雕塑等,简直就是对公众感官耐受力和心理容忍度的严重挑战。而这些建筑物大多数在起初的时候,公众并不知情。这一切,都暴露出当下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上和文化上的弊病,以及公共事务的制度性的缺陷。
  公正地说,比起大多数城市中愚蠢丑陋的地标性建筑,苏州的“低腰秋裤”在总体上还说得过去,并不能算是太低俗、太丑陋的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得当之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合适。在风格上,可以说是一座较为保守的建筑,没有央视“大裤衩”楼那么夸张和扭曲。然而,即便如此,依然遭到公众无情的嘲讽。仅就“东方之门”而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建筑设计本身,而在于公共建筑的出场是如此的霸道,如此的不容争辩,如此的强奸民意。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所谓“军刀楼”)和外滩SOHO办公楼(所谓“口琴楼”)。两个相当不错的设计,但出现在不合适的时间和不合适的地点,罔顾民意,横空出世,引起公众不满。当初没有广泛告知公众,事后又为讨好公众而匆忙修改方案,结果是越描越黑,越改越糟,弄出个不伦不类的形象。
  在我看来,公众对“东方之门”的讽刺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下中国城市追求表面形象的浮华风气的不满。各地竞相建造“高”(超级高度)、“大”(规模庞大)、“贵”(造价昂贵)的建筑,并随意命名城市“地标”。许多建筑物,根本就不是建筑空间思维的产物,而是一些品格低下的文字、图像式的文艺思维的结果,如宜昌“稻花香酒瓶”办公楼、五粮液“酒瓶楼”、淮南奥林匹克公园办公楼、沈阳“方圆大厦”等。只是依靠一些简陋的相似性的联想,甚至连联想都没有,直截了当的实物写实和复制,极为拙劣和粗陋。这倒是与某些地方官员和商人的低劣趣味和贪婪的权力欲相得益彰。
  一座城市是否需要一个“地标性建筑”?究竟什么样的建筑物可以称之为“城市地标”?一个城市的“地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那些举世闻名的园林难道还不能成为苏州的地标吗?开发商辩解称,这一建筑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苏州。可是,人们并没有看出它与苏州城市之间的关联何在。它的外形并无特异性,可以是建在任何一座城市的高层建筑。并且,如何让“低腰秋裤”的认同度超过人们对于苏州园林,恐怕不是用金钱和钢材的吨位所能解决的。
  城市“地标”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是公众对城市形象和精神的想象和认可。而一些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大多是权力与金钱相媾合所产下的孽种,体现出来的是权力部门的长官意志,权力者庸俗趣味、霸道思维和开发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精神。权力与金钱一意孤行地“命令”某处为“地标”,必然会遭到民众的嘲讽和唾骂。像“东方之门”如此庞大的建筑,决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直到它即将被建成之日,公众才注意它的真貌。可是,官方媒体却宣称:“毫无悬念地成为千年古城苏州全新的世界级地标。”在官方媒体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竣工后的“东方之门”,将拥有“世界第一门”、“中国第一大高楼”、“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单位用钢量最大的建筑”以及“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中国最深的私家酒窖”、“中国最高的过街天河”、“中国最高无边际泳池”八大之最……这些数据和量化指标,无一不是在炫耀财富和权力。这在文化精神上,与古典苏州相去甚远。古典苏州的美,历千年而不衰,天下共知,它从来就不在乎夸张的高度和体量,而在于纤秀含蓄的品格和曲径通幽的精致美学,这既是城市外观上的风格,也是这座城市及其城市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即便苏州确实需要一条低腰的“秋裤”,它可以是酒店、商务中心,或其他任何设施,而且可能需要很高、很大、很贵,以满足权力和金钱支配下的“高大贵”心理,但它并不就有了成为“城市地标”的充足理由。新地标的那种粗暴、浮夸的作风,在我看来,与苏州的市民文化格格不入,很难赢得市民的认同。
其他文献
戏迷们都喜欢管奚中路叫“大王”。“那是调侃我呢。”奚中路摆了摆手。不过我不这么想,我相信戏迷的这声“我们的大王”是发自内心的绝对的真诚。  我是在上海京剧院的排练现场“逮”到他的。还是衡山路17弄,京剧院将搬未搬的“前夜”,楼里多少显得有些兵荒马乱。在锣鼓铿锵的背景音里,我和奚中路老师随便推开了一间办公室坐下。当时心里其实有点不好意思,最初答应我这个采访,他口气里有那么一点勉强:“我最近有戏要排,
期刊
上海诗人桂兴华自1976年发表第一首诗,近40年来一直澎湃着时代正能量,以11部长诗和大量的城市散文诗引人注目。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新近出版《嘹亮的红:桂兴华研究图文集》一书,日前在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的协办下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暨朗诵音乐会。专程赴会的《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何建华在首发式上作了主题发言。上海著名朗诵艺术家方舟、刘家祯与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南湖的朗诵爱好者一起精彩演绎了桂兴
期刊
从复兴路向西走,穿过重庆南路再向前走一段路,便是赫赫有名的思南路了。马路两侧坐落着各式各样的花园洋房,最为集中的当然莫过于思南公馆,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林林总总地矗立着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许多建筑,使思南路有一种格外的宁静与厚重。而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可以对应若干历史名人:当年,梅兰芳、柳亚子都曾在此居住;曾虚白说,这里每天晚上“灯光耀目一直到深夜”;徐志摩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看西洋镜”,汲取西方经验。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人开始采取走出国门、寻求合作发展的主动姿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然从学习者、倾听者,悄然转身为国际舞台的倡导者、倾诉者。中国电影人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也正在努力尝试“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把中国人的价值观、软实力,通过文化的、娱乐的方式轻柔愉快地推
期刊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上世纪,这首打动过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亡歌曲《长城谣》,成为“中国之莺”、武汉姑娘周小燕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  摄影师老崔首次有机会采访到周小燕是在1990年的12月7日,那天正值周小燕老伴、著名导演张骏祥的80岁生日。为了庆贺老伴的生日,周小燕当天兴致颇高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了意大利歌曲《亲爱的名字》献给老伴。而张骏祥则舒适地靠在沙发上,时
期刊
不必感叹一年不如一年  今年的美国书展(BookExpo America,简称 BEA)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书展本身的“国内导向”越来越明显,却又同时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主题国”中国。这个对比在你走进占地广大却空荡荡的中国主题馆的时候尤其明显:主题馆外面是人声鼎沸的书展现场,来自美国各地的书店业者与出版社畅谈新书,排队找作者签名,抢拿各种纪念品和先读版样书(Advance Reader's
期刊
这是一篇“争鸣文章”,欢迎同仁前来商榷。  较长时期以来,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横空出世,在书展上出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叫流行书风,后来叫现代派,以后叫“丑书”。  从专业报上刊登的和国展书展所见的,这些丑书有以下特点:有的是抛开汉字的结构胡编乱写;有的是根本没传统书法味道和书法法度的随意“创新”;有的是凭个人想象的符号胡抹乱造;有的竟然是让人看不出他写的是哪国的文字的所谓书法改革。 
期刊
承蒙上海文联抬爱,今年必须完成一本舒适老先生的传评书稿。舒老99周岁了,眼盲耳聋,采访不可能;与他合作的同龄人大多作古,外围收集素材也困难重重。考虑到几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传记《非常舒适》,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有此基础,方有再写一本、提高一步的可能。  即便如此,要补充关于舒老创作上、生活上、性格上、品格上的故事和细节,仍非轻而易举之事。当年为写《非常舒适》曾采访过不少老师,其中狄梵、蓝为洁、赵慎之
期刊
双肩包如今已是国内随处可见的大众包包,不过当初刚出现时,基本上为学生专用包。学生娃背上双肩包既方便又保健,宽宽的双肩带不仅缓解了肩部的压力,也预防了挎包容易导致的斜肩,还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一些身高暴长的小驼背。所以,双肩包一出现,迅疾风行,几乎瞬间就让妈妈用碎布拼就的布书包变成了回忆。背上双肩包是上学了的标志,学龄前的幼儿自然心向往之,幼儿园中的很多小不点们也神气活现地背起了缩微版的双肩包。  成
期刊
从静安寺出发,经历了足足三小时的地铁换乘外加客车渡江之后,当我终于站在位于崇明三双公路边的“阳刚电子有限公司”大门前时,套用如今网络上很红的一句话就是——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里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营工厂,大理石厂门上一排金色大字的画风与左邻右舍别无二样,那么说好的“江南丝竹”“仙乐飘飘”和“情怀企业家”呢?  还好“情怀企业家”杨刚先生很快就迎了出来——并没有穿布衣戴佛珠让我很是松了口气。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