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研究题型,提高质量。
关键词:中考改革新变化;开卷考试;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效性
近年来中考“稳中求变,变中创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紧扣历史开卷考特点,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这要求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应对开卷考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转化观念,适应考试
开卷考试通过显性知识透视其隐性联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要求。这要求我们转化观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创设以“学导”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用平时储备的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握开卷考试的命脉。
二、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因此,开卷考试应将基础的主干知识牢记在心,打牢基础,才能够运用自如,提高答题的效率,决不能舍本求末。
1.熟悉教材,讲究技巧
教育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态度和方法。因此,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为了更好地参加考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教法上教师必须讲究技巧,先分析每个单元,再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
2.开展活动,体验学习
新课改特别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体验性学习,其方式多种多样,如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案例等等。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课,编演了历史小品《朝会》,学生现场模拟表演,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事件,体会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体验式教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发展智能,达成学习目标。
3.善于归纳,纵横联系
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发现学习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清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中几个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可进行“横”向联系。
(2)善于比较。例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此外,还可以时间为基点进行知识串联等。
4.精讲多练,巩固实效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共性问题的就是课时少,任务重,因此落实巩固是头等大事,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精讲多练。“精讲”,不仅是数量上的“少”,更是质量上的“精”。
首先课堂教学要着力讲“点”,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讲清、讲透。
其次,着重讲“线”,即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内在联系。
最后,着重讲“法”,即分析问题的思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研究题型,提高质量
近年来,中考题型有选择、辨析、材料、综合题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依据题型特点,必须探索出一定的解题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在此主要概提学生比较薄弱的辨析题与材料综合题。
1.研辨析题,破解题法
近几年的辨析题命题角度更新颖,形式更活泼,综合性更强,与时政联系更密切。虽新颖灵活但也有规律可循,如解题过程应注意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评价、影响是否正确,看人物、事件与结果、评价、影响之间搭配是否相吻合。
例如,小江在编写的历史小故事中写道:“高僧鉴真历经艰险,终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弟子根据其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首先要找出错误处,然后将错误项指出并说明理由。辨析题也可能出现前半部分描述与后半部分描述都正确,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的情况。解题时要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式,不能采用否定式回答,不能当作改错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坚持每课有两道辨析题的训练,举一反三。
2.分析材料,提高能力
材料解析、综合题是基础知识与课外材料的结合,主要考查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关系密切的史实,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等,这种题型既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的多种能力,又是拉开差距、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重要部分。考生对于此类题型普遍反映较“难”,因此,帮助学生学会掌握答题技巧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此难题,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材料,搜索材料给出的信息,弄清材料的思想内容,抓住材料的实质,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其次,审清题意,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认清题目的类型及要求,注意问题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方向。再次,依据材料提炼观点。先是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从材料及所学有关内容中浓缩、提炼、概括出要点,也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回答问题注意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总之,研究中考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必须牢固树立课标意识,针对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来设计教学内容,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以提高历史教学 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翠姣.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2011(14).
[2]马东霞.谈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刘惠斌,男,1973年10月出生,就职学校:福建省泉州市惠安螺城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曾参与《名师伴你成长》《初中历史导学与训练》等10册教辅书籍的编写。
关键词:中考改革新变化;开卷考试;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有效性
近年来中考“稳中求变,变中创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紧扣历史开卷考特点,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这要求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应对开卷考试。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转化观念,适应考试
开卷考试通过显性知识透视其隐性联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要求。这要求我们转化观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创设以“学导”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用平时储备的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握开卷考试的命脉。
二、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因此,开卷考试应将基础的主干知识牢记在心,打牢基础,才能够运用自如,提高答题的效率,决不能舍本求末。
1.熟悉教材,讲究技巧
教育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态度和方法。因此,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为了更好地参加考试,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教法上教师必须讲究技巧,先分析每个单元,再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
2.开展活动,体验学习
新课改特别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体验性学习,其方式多种多样,如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案例等等。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课,编演了历史小品《朝会》,学生现场模拟表演,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事件,体会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体验式教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发展智能,达成学习目标。
3.善于归纳,纵横联系
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发现学习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清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中几个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可进行“横”向联系。
(2)善于比较。例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此外,还可以时间为基点进行知识串联等。
4.精讲多练,巩固实效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共性问题的就是课时少,任务重,因此落实巩固是头等大事,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精讲多练。“精讲”,不仅是数量上的“少”,更是质量上的“精”。
首先课堂教学要着力讲“点”,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讲清、讲透。
其次,着重讲“线”,即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内在联系。
最后,着重讲“法”,即分析问题的思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研究题型,提高质量
近年来,中考题型有选择、辨析、材料、综合题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依据题型特点,必须探索出一定的解题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在此主要概提学生比较薄弱的辨析题与材料综合题。
1.研辨析题,破解题法
近几年的辨析题命题角度更新颖,形式更活泼,综合性更强,与时政联系更密切。虽新颖灵活但也有规律可循,如解题过程应注意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评价、影响是否正确,看人物、事件与结果、评价、影响之间搭配是否相吻合。
例如,小江在编写的历史小故事中写道:“高僧鉴真历经艰险,终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弟子根据其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首先要找出错误处,然后将错误项指出并说明理由。辨析题也可能出现前半部分描述与后半部分描述都正确,但二者之间没有关系的情况。解题时要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式,不能采用否定式回答,不能当作改错题。平时教学中,我们坚持每课有两道辨析题的训练,举一反三。
2.分析材料,提高能力
材料解析、综合题是基础知识与课外材料的结合,主要考查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热点关系密切的史实,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等,这种题型既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的多种能力,又是拉开差距、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重要部分。考生对于此类题型普遍反映较“难”,因此,帮助学生学会掌握答题技巧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解决此难题,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材料,搜索材料给出的信息,弄清材料的思想内容,抓住材料的实质,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其次,审清题意,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认清题目的类型及要求,注意问题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方向。再次,依据材料提炼观点。先是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从材料及所学有关内容中浓缩、提炼、概括出要点,也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回答问题注意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总之,研究中考教学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必须牢固树立课标意识,针对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来设计教学内容,针对历史教育的目的来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以提高历史教学 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翠姣.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2011(14).
[2]马东霞.谈开卷考试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刘惠斌,男,1973年10月出生,就职学校:福建省泉州市惠安螺城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曾参与《名师伴你成长》《初中历史导学与训练》等10册教辅书籍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