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拓展点丰厚国学经典课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中便开展了1+x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从1到x建立的是从此到彼之间的联系,因此,找准拓展点,就是建立联系,丰厚语文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找准拓展点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同主题拓展
  同主题拓展契合的是思维的整体性与意义性的感知。有了相同主题的关联,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课内课外得到了链接,书本与生活实现了相融,学生的学习打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壁垒,建立在了其认知体系及其所处的文化与生活背景之中,学习的“场”变得更为完整、更为开阔。在这样的“场”中,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和诵读体验,不仅有利于积累,还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思维的重组。
  1. 同人文主题拓展。
  如《江南》一课教学,在初步感受了诗文中江南的美之后,教师继续立足“江南美”这一主题,以“莲花美—水美—人美”为主线进行拓展,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先播放江南风光视频,娇艳的莲花映入了学生的眼帘。教师及时捕捉信息,请学生介绍关于莲花的知识,同时补充描写莲花颜色的三个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通过指名读、加动作读,找出莲花的几种颜色,巧妙地将几首古诗联结到了一起。当学生反馈到莲叶时,在聚焦“何田田”的说话训练中,教师及时链接:“是呀,多么美丽茂盛的莲叶呀,这样的赞美也出现在杨万里的诗中。”此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莲叶茂盛与美丽的相关诗句就深深地刻在学生心间。此外,教师又由鱼的欢快,水的清澈链接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链接到江南的人,如南宋诗人陆游等,并引出陆游的一首描写家乡的诗《临安春雨初霁》。最后出示练习:“江南美,美在                                。”要求学生用课上读过的古诗来说说江南的美。
  2. 同语文要素拓展。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对于西湖的比喻很特别。为了感悟表达之妙,教师展开了拓展。教师先聚焦诗的后两句感受表达特色,出示了清代诗人施朴华的评价:“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紧接着,教师出示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对西湖的比喻,在创境引读后追问:“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也写过西湖,不同的诗人,对西湖有不同的印象,为什么唯独称苏东坡善比喻呢?”因为有了不同诗文的引入比较,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快就被点燃了。此时,再引领学生学习诗文的前两句,通过诵读体验,想象入境,以及与其他诗的比较揣摩,学生很快就根据原有的语文学习经验,提炼出苏轼这一比喻中的语用之妙。
  二、同作者拓展
  每个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背景下的个性创作和艺术表现,是该作者人生创作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很难走入诗文的意境,更难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品格修养与人生抱负。此时,以作者为原点进行拓展,通过同作者相关作品的引入,在比较、整合、类化中形成较为丰富而多维的认知系统,有利于走入诗文学习的意境,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鉴赏能力。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在引导学生领略了词中所描绘的“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卧剥图”之后,教师通过一个“醉”字进行了同作者拓展。教师先要求学生圈出文中最能表现词人心声的一个字,于是“醉”字就进入了学生的视野。词中的翁媪是因何而醉呢?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懂事勤劳、活泼可爱,也可能是因为乡村的自在生活,还可能是因为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答案是多元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再现翁媪交谈的画面,在感受了其乐融融后,教师话锋一转:“‘醉里吴音相媚好’原来是这般的其乐融融,令人沉醉,而这不也是词人不懈的追求吗?”紧接着,教师出示辛弃疾词中带有“醉里”的其他语句,创境引读。一系列同作者诗文的引入,如同一颗石子,激起学生心中的千层浪,让他们不由得对词人产生为什么总是“醉里”的诸多疑问。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再出示《文豪武将辛弃疾》中的相关介绍,辛弃疾爱国爱民,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就这样,一个“醉”字的拓展,让我们走入了词人的内心深处,看到了一个更为丰满的辛弃疾,感受到了他写作的语言风格,触摸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与伟大情怀。
  三、同作品拓展
  国学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激起人们对一部部经典作品的兴趣与热爱。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引领感悟单篇作品的魅力之外,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背后整本的著作。这就需要以该作品为探究性学习的起点,适时进行同作品拓展,从片段引向整篇,从单篇引向整本。如此,学习的意义就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与丰富,也不仅是语言能力的锤炼与提升,还是一场对经典本源的追寻,一次中华文化的回溯。
  如《诗经·采薇》教学最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两次的拓展,展开了一场文化之旅。首先是從片段到整篇的拓展。课中,教师告诉学生:“《采薇》其实是一首很长的叙事诗,课文只是节选。”在对原文中的后四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诗眼进行了探究:“即将归家,心情本应欢喜,为何‘我心伤悲’?”由此,在课堂中引入少年保家卫国,远赴边塞抗敌的故事(视频资料),引入其他带“柳”字的诗句补充诵读,引入茫茫征途中纳兰性德的愁绪——《长相思》。通过层层的铺垫渲染,诗歌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理解上实现了层层深化。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朗读,士兵的不舍、离愁、思念,自然就融汇其中了。其次是从单篇到整本的拓展。教师先是介绍《诗经》由孔子整理而成;然后出示孔子对《诗经》的介绍;最后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围绕《诗经》中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展开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植物,通过研究性学习,走向了更宽广的课外……
  以上不难看出,找准拓展点,实施1+x教学模式,充实了教学内容,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也随之得到了提升,不仅丰厚了国学经典课堂,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亲近经典的窗户。长此以往,必将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形成性测评是指把测评与教学结合起来,监控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学习状况,收集学习发生时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的方式。教师可据测评结果及时把脉正在进行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质与量。因低年级学生不适宜采用纸笔测试对其进行学习评价,形成性测评在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尤显重要。笔者拟以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课堂教学为例,探索形成性测评在教学中的把脉作用。  一、提问把脉,知学情、激思维  在道
期刊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下面,笔者以“周长的认识”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  一、概念形成前沟通知识联系——凸显本质  概念学习涉及一个多级序列,在给概念下定义前,至少经历下面几个阶段:首先,刺激的特征,作为概念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这种应用的广泛性靠的是数学模型。模型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抽象成概念和符号,它们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推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得益于归纳推理及演绎推理,依靠推理,数学才具有了严谨性。由此,小学数学建模应该重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教学,促进小学生建模意识的形成,最终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归纳推理——激发创新意识  小
期刊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课的延续,但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大都费尽心力地批改学生的习作,从习作的内容到遣词造句,从一个错别字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认真地圈画,做细致的边批,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篇修改完整的文章。学生修改习作的过程完全被教师的精心批改取代了,学生能从中受益多少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教学中也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因此,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如何让识字教学实现轻松高效的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认为识字教学要做到“五有”,方能让学生达到轻松高效的识字目标。  一、有情趣,快乐识字  儿童识字,对字形辨认最感枯燥乏味,因为他们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期刊
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赏识,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在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教育评价方法,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目的。我校以赏识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学生评价系统,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全方位评价学生,使管理者、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欣赏,形成和
期刊
图胜于表,表胜于文,一个直观的插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与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视觉素养。可见,学会看图,利用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四下Unit 5 Part B Let’s Talk一课为例,探索插图的创造性使用,尝试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一、利用插图,解构文本  1. 借助插图,有效导入。  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常用的导入方
期刊
收到新教育元老储昌楼校长转来的许偲艺的书稿。昌楼告诉我,这是时凤英准备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  结婚赠书,似乎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一道特有的风景。前年,同样在昆山的新教育人高子阳,在女儿结婚时,也是赠送了一本书。子阳还把这本书的稿费捐赠给了新教育基金会。  时凤英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当年“教育在线”的骨干,我愉快地答应了昌楼。我希望我也能够为在新教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送上
期刊
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已有的事实经验是深度学习不可忽视的内生资源。那么,如何让深度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真正发生呢?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诊断经验,发现问题,让深度学习有方向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认真考虑分析学生已有经验,把握学习起点,确
期刊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法治教育。2016年,教育部把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在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规则是条文式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