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适当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我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教学数学概念,应该要数学概念回归真实生活,返璞归“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在生活练习中感悟,回归生活,掌握概念。
关键词:数学概念;回归生活;动手操作。
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低段的孩子来说,概念总是非常抽象,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往往会陷入教学生去“背诵”概念而不是让学生真“理解”。由此我开始反思:数学概念教学到底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还是追求学生思维上的“真理解”。但是又应该如果做,才能使学生“真理解”数学概念呢?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似乎寻找到了答案。“越简单的往往越本质”,对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最简单的东西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时无刻出现在身边的东西。而数学概念其实都是把这些实际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因此,要让孩子真正的理解概念,就是将概念脱去“数学语言”的外衣,让数学概念返璞归真。
一、实际情境,初步感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說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也初步的证明了“兴趣是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动力之一,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概念的实际就是生活教学,所以在概念教学的导入新课时,重要的是要从有趣的生活实际情境出发,有目的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初步感知。
【案例一】: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中,课前,我的预习作业是:让孩子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里进行调查: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东西是什么?并把这些东西带过来。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东西上台介绍给大家听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从怎么知道这么重的?你拿这个东西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1:我带的是回形针,大概1克重,是妈妈用电子称量的,感觉特别轻,跟没有重量一样。
(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1克的东西都拿在手上掂一掂)
生2:我带的是“感冒冲剂”大概是10克,我从袋子上看到了“净含量:10g”,感觉也是很轻,不重。
提问:10g的“g”是什么?净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生3:我带的是“康师傅牛肉面”大概是100克,我也是从袋子上的包装上看到100g的,感觉不重。
(我让孩子们都把自己带的100g的东西举起来,让全班的小朋友们都看一看)
生4:我带的是“1斤的面条”,妈妈用弹簧秤量过是500g,不是很轻,有一点点重。
提问:1斤什么意思?你知道如何用弹簧秤看重量吗?
(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500g的东西举起来,让大家都看一看)
生5:我带的是“1千克的苹果”,是超市的台秤称过的。有点重。
提问:1千克跟克有什么关系吗?台秤应该怎么看重量呢?
(把1千克的东西都举起来,大家看一看)
这时发现:有个孩子举了两个500g的东西,趁机提问:为什么是1千克?
这一堂课,我提前让孩子回家调查感受生活中的“克与千克”感受这些物品的重量。利用展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孩子觉得数学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孩子展示每一个重量的东西之后,让全班的孩子把同样重的东西都举起来,通过了不同的物品,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能初步的感知“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实际的意义。让孩子体验到原来数学真就来自生活。
二、动手操作,领悟本质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为主的过渡阶段,而架在数学概念知识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桥梁正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中来学习数学。因为操作活动模式适用于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能够用直观的材料来反映数学的实质的教学内容。在低年段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真知,很快更直接的领悟概念的本质,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钟》的教学中,在初步让学生认识钟面之后,我通过了两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看时拨钟”:让每个孩子都拨出3时、6时、12时,并说一说是怎么拨出来的,再进行归纳理解概念: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这一时间概念。
“听时拨钟”:同桌两个合作,一个说时间,一个时间。再反过来考一考。
时钟的教学看似就是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然会发现孩子并不会看时间,实际上,其实就是孩子缺乏操作的过程,并且在利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大脑的疲劳,一方面让学生的感知建立在动手操作上,手脑并用,可以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但是学生“爱动手”并不是“会操作”,学具操作是一项定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一定的引导,具体是由三个环节:定向→操作→归纳→巩固。案例二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定向认识钟面后,操作拨钟,归纳看时间的概念,再利用拨钟巩固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效果良好。
【案例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米》的教学中,我让孩子直接带一把长的1米长的尺子过来,同样的设计了4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把一米长的尺子横着拿,再放下尺子,用自己的感觉比划出1米的长度。
活动二:把一米长的尺子竖着拿,在放下尺子,比划1米的高度。
活动三:感受5米有多长,让5个小朋友比出5米的长度,在讲台上站成一排,直观感受5米的长度。
活动四:下课的时间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长度有多少。 相信教过“米和厘米”的老师都会遇到,孩子对长度的概念理解不佳,总是会遇到单位乱填,混乱使用的情况,但是这次的教学实践之后,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的1米的长度,同时让学生观察、看一些较长的长度,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悟”,理解起概念相对容易了很多。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脑袋中基本有这“米”的长度概念和“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很好的区分两者的关系。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教学实践,其实都达到了挺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两个教学活动的共同点其实都是把数学概念用“真实”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概念“活生生”的展示在眼前,概念“真实”的玩在学生的手中。让学生通过学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操作,更加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生活练习,巩固概念
当数学的概念深入孩子的脑中时,必将进行适当的巩固,是学生能够更好的的掌握概念,而这个过程就是练习,在练习的设置上我们要讲究层次性、整体性,同时要把握差异性。而我觉得数学概念的练习还要把握生活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也能感觉到概念的“真实”和数学的“真实”,同时也不失“趣味性”。
【案例四】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中,我的练习设置是这样的:
练习一: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二: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在数字下面“√”
0 1 2 3 4 5 6 7 8 9
练习三:猜字游戏:
练习四: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
你能指出这些图案的对称轴吗?
从这四个练习中可以看出,练习的素材全部来自于生活,在第一题的判断轴对称图形中,体现层次性、生活性。从简单判断轴对称→对称轴不仅可以是竖的还是可以是横的→对称轴还可以是斜的→对称轴不只一条→判断不是轴对称图形(利用反例来突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再利用数字文字这两个每天都会出现在孩子视野中的素材来巩固练习,最后引入“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有无数条。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练习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有些分散了,如何才能继续抓住孩子的眼球,继续集中注意力,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两点:
1、练习的选材要来自生活,富有“趣味性”。
2、练习的难度要具有层次,富有“丰富性”
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也饶有趣味,在“真实”的练习中巩固概念,必将牢记概念。
四、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在课的结尾可以出示一些生活的图片,例如教学时钟时可以出示各种时钟的照片,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图案,能否领悟和欣赏數学美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回归数学本质,让数学概念脱去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外衣,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刘加霞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在规矩方圆中求索/曹英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数学概念;回归生活;动手操作。
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低段的孩子来说,概念总是非常抽象,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往往会陷入教学生去“背诵”概念而不是让学生真“理解”。由此我开始反思:数学概念教学到底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还是追求学生思维上的“真理解”。但是又应该如果做,才能使学生“真理解”数学概念呢?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似乎寻找到了答案。“越简单的往往越本质”,对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最简单的东西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无时无刻出现在身边的东西。而数学概念其实都是把这些实际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因此,要让孩子真正的理解概念,就是将概念脱去“数学语言”的外衣,让数学概念返璞归真。
一、实际情境,初步感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說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也初步的证明了“兴趣是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动力之一,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概念的实际就是生活教学,所以在概念教学的导入新课时,重要的是要从有趣的生活实际情境出发,有目的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初步感知。
【案例一】: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认识》中,课前,我的预习作业是:让孩子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里进行调查: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东西是什么?并把这些东西带过来。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东西上台介绍给大家听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从怎么知道这么重的?你拿这个东西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生1:我带的是回形针,大概1克重,是妈妈用电子称量的,感觉特别轻,跟没有重量一样。
(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1克的东西都拿在手上掂一掂)
生2:我带的是“感冒冲剂”大概是10克,我从袋子上看到了“净含量:10g”,感觉也是很轻,不重。
提问:10g的“g”是什么?净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生3:我带的是“康师傅牛肉面”大概是100克,我也是从袋子上的包装上看到100g的,感觉不重。
(我让孩子们都把自己带的100g的东西举起来,让全班的小朋友们都看一看)
生4:我带的是“1斤的面条”,妈妈用弹簧秤量过是500g,不是很轻,有一点点重。
提问:1斤什么意思?你知道如何用弹簧秤看重量吗?
(同时,我也让孩子们把自己带的500g的东西举起来,让大家都看一看)
生5:我带的是“1千克的苹果”,是超市的台秤称过的。有点重。
提问:1千克跟克有什么关系吗?台秤应该怎么看重量呢?
(把1千克的东西都举起来,大家看一看)
这时发现:有个孩子举了两个500g的东西,趁机提问:为什么是1千克?
这一堂课,我提前让孩子回家调查感受生活中的“克与千克”感受这些物品的重量。利用展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孩子觉得数学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孩子展示每一个重量的东西之后,让全班的孩子把同样重的东西都举起来,通过了不同的物品,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能初步的感知“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实际的意义。让孩子体验到原来数学真就来自生活。
二、动手操作,领悟本质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为主的过渡阶段,而架在数学概念知识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桥梁正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中来学习数学。因为操作活动模式适用于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能够用直观的材料来反映数学的实质的教学内容。在低年段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真知,很快更直接的领悟概念的本质,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钟》的教学中,在初步让学生认识钟面之后,我通过了两个动手操作的活动:
“看时拨钟”:让每个孩子都拨出3时、6时、12时,并说一说是怎么拨出来的,再进行归纳理解概念: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这一时间概念。
“听时拨钟”:同桌两个合作,一个说时间,一个时间。再反过来考一考。
时钟的教学看似就是发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相信许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然会发现孩子并不会看时间,实际上,其实就是孩子缺乏操作的过程,并且在利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缓解大脑的疲劳,一方面让学生的感知建立在动手操作上,手脑并用,可以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但是学生“爱动手”并不是“会操作”,学具操作是一项定向的活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一定的引导,具体是由三个环节:定向→操作→归纳→巩固。案例二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定向认识钟面后,操作拨钟,归纳看时间的概念,再利用拨钟巩固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效果良好。
【案例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米》的教学中,我让孩子直接带一把长的1米长的尺子过来,同样的设计了4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把一米长的尺子横着拿,再放下尺子,用自己的感觉比划出1米的长度。
活动二:把一米长的尺子竖着拿,在放下尺子,比划1米的高度。
活动三:感受5米有多长,让5个小朋友比出5米的长度,在讲台上站成一排,直观感受5米的长度。
活动四:下课的时间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长度有多少。 相信教过“米和厘米”的老师都会遇到,孩子对长度的概念理解不佳,总是会遇到单位乱填,混乱使用的情况,但是这次的教学实践之后,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的1米的长度,同时让学生观察、看一些较长的长度,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悟”,理解起概念相对容易了很多。掌握情况相对较好。脑袋中基本有这“米”的长度概念和“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很好的区分两者的关系。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教学实践,其实都达到了挺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两个教学活动的共同点其实都是把数学概念用“真实”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概念“活生生”的展示在眼前,概念“真实”的玩在学生的手中。让学生通过学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操作,更加容易有所发现、有所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生活练习,巩固概念
当数学的概念深入孩子的脑中时,必将进行适当的巩固,是学生能够更好的的掌握概念,而这个过程就是练习,在练习的设置上我们要讲究层次性、整体性,同时要把握差异性。而我觉得数学概念的练习还要把握生活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也能感觉到概念的“真实”和数学的“真实”,同时也不失“趣味性”。
【案例四】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中,我的练习设置是这样的:
练习一: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二: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在数字下面“√”
0 1 2 3 4 5 6 7 8 9
练习三:猜字游戏:
练习四: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
你能指出这些图案的对称轴吗?
从这四个练习中可以看出,练习的素材全部来自于生活,在第一题的判断轴对称图形中,体现层次性、生活性。从简单判断轴对称→对称轴不仅可以是竖的还是可以是横的→对称轴还可以是斜的→对称轴不只一条→判断不是轴对称图形(利用反例来突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再利用数字文字这两个每天都会出现在孩子视野中的素材来巩固练习,最后引入“圆”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有无数条。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练习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有些分散了,如何才能继续抓住孩子的眼球,继续集中注意力,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两点:
1、练习的选材要来自生活,富有“趣味性”。
2、练习的难度要具有层次,富有“丰富性”
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也饶有趣味,在“真实”的练习中巩固概念,必将牢记概念。
四、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在课的结尾可以出示一些生活的图片,例如教学时钟时可以出示各种时钟的照片,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图案,能否领悟和欣赏數学美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回归数学本质,让数学概念脱去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外衣,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刘加霞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在规矩方圆中求索/曹英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