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前会上,校长给每一位老师一张长方形空白纸,选出一位数学专业,且水平是老师们公认较高的老师,讲述一个简单的数学基本图形的组合图,讲解完了,老师们的作品与答案相去甚远,几乎没有一个教师完全画正确!这个简单的游戏让作为师者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经常是自己的“表演”,学生经常没有得到“实践”是多么的可怕与可悲!对此,笔者对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几点意见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接好“地气”,研究好学生学法方得教学本真
立足学校班级学生实情,研究学生方得本真。“‘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于是更多的老师忘了课堂的主题是学生,把整个课堂的讲授发挥的淋漓尽致,“满堂灌”“一言堂”表演得很精彩,然而学生掌握如何,其效果如上游戏哭笑不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在学与习中接受技能的训练而达到能力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好学生学法方得教学本真。
立足实情,根据学生的基础确立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际的动脑、动口、动手,“因材施教”。在课改的理念中指出:“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由于农村学校环境、教学设施、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局限性,所以在研究學生学法的时候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地去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跟得上?学生在某个方面的潜力能否挖掘得出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得如何?虽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分析得面面俱到,至少大体明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对学生培优补差。例如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环境和条件非常差,有的还会为怎样解决温饱问题苦恼,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传达的情感,他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查阅,所以语文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准备一下基础内容和知识的总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农村学校语文的教学中如雪中送碳,自主学习能达到的目标有文章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段落大意、重难点字词解释这几个方面,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美文赏析、体悟等深入学习的共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不断讨论思考推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集齐众人的智慧更能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能得到多角度,高级层面的提升,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彼此之间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只有关注好学习者,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注重“实践”,以效论教方为上策
课程改革中指出“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怎样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让学生放出异彩是语文老师的本领。语文教学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从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只能局限于四周的大山之内,他们质朴、可爱,也决定了他们能听到的,能说的,能读的,能写的,能练的局限性很大,所以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备课备学生的这一块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其中,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和图片,更加直观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事物是怎样的,很多新鲜事物学生并没有见过,如果没有直观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接触,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抽象的事物,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很费力,故此课中的引导去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的地位是相当的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让学生在熟读中不断体会文章传达的情感和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然学生去表达,在表达中得以交流、交际的锻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让学生从感性语言变成理性文字,动手中不枯燥,能力得以质的提升。在课堂中学生去“实践”,则会融入其中得以体验,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语文兴趣长盛不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无需赘述,一定是高质量,所以实践中教的质、教的效方是课的上上策。
三、注重“闪光”,赏识学生爱以育果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其中,“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农村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本校学生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一起生活,或者几个孩子独自在家生活,年龄大些的孩子还需要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父母忙于工作也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和关心。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值得赞赏,他们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赞赏,他们善良懂事值得赞赏,他们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特别注重名家大家们精神的领会和学习,而这些“小家”身上的优良品质也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这样既走进了学生,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材料可参照写作。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应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的看法和观点会不尽相同,以前老师会遏制不同于所谓标准答案的声音出现,而现在更应该为这种不同的声音喝彩,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并没有完全依附于、依赖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老师要学会赏识。用心感受,去解读它才能发现它的不同于寻常的美。语文没有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常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爱心孕育慧果,有了爱果方甜。让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同钻石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农村学校的环境再怎么具体,学生生活环境再怎么恶劣,为人师者亦为人父母,为了这些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会了学生学习,用爱育社会主义的慧果,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接好“地气”,研究好学生学法方得教学本真
立足学校班级学生实情,研究学生方得本真。“‘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于是更多的老师忘了课堂的主题是学生,把整个课堂的讲授发挥的淋漓尽致,“满堂灌”“一言堂”表演得很精彩,然而学生掌握如何,其效果如上游戏哭笑不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在学与习中接受技能的训练而达到能力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好学生学法方得教学本真。
立足实情,根据学生的基础确立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际的动脑、动口、动手,“因材施教”。在课改的理念中指出:“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由于农村学校环境、教学设施、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局限性,所以在研究學生学法的时候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地去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跟得上?学生在某个方面的潜力能否挖掘得出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得如何?虽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分析得面面俱到,至少大体明了学生自身的情况,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对学生培优补差。例如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环境和条件非常差,有的还会为怎样解决温饱问题苦恼,所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办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传达的情感,他们没有太多的资料可查阅,所以语文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准备一下基础内容和知识的总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农村学校语文的教学中如雪中送碳,自主学习能达到的目标有文章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段落大意、重难点字词解释这几个方面,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美文赏析、体悟等深入学习的共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不断讨论思考推理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集齐众人的智慧更能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能得到多角度,高级层面的提升,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彼此之间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只有关注好学习者,才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注重“实践”,以效论教方为上策
课程改革中指出“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怎样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让学生放出异彩是语文老师的本领。语文教学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从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的学生,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眼界只能局限于四周的大山之内,他们质朴、可爱,也决定了他们能听到的,能说的,能读的,能写的,能练的局限性很大,所以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备课备学生的这一块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其中,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频、视频和图片,更加直观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事物是怎样的,很多新鲜事物学生并没有见过,如果没有直观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接触,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抽象的事物,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很费力,故此课中的引导去实践是最重要的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的地位是相当的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让学生在熟读中不断体会文章传达的情感和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然学生去表达,在表达中得以交流、交际的锻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让学生从感性语言变成理性文字,动手中不枯燥,能力得以质的提升。在课堂中学生去“实践”,则会融入其中得以体验,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语文兴趣长盛不衰。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无需赘述,一定是高质量,所以实践中教的质、教的效方是课的上上策。
三、注重“闪光”,赏识学生爱以育果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其中,“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农村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本校学生中百分之二十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跟随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一起生活,或者几个孩子独自在家生活,年龄大些的孩子还需要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父母忙于工作也很少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和关心。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值得赞赏,他们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赞赏,他们善良懂事值得赞赏,他们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特别注重名家大家们精神的领会和学习,而这些“小家”身上的优良品质也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这样既走进了学生,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材料可参照写作。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应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的看法和观点会不尽相同,以前老师会遏制不同于所谓标准答案的声音出现,而现在更应该为这种不同的声音喝彩,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并没有完全依附于、依赖于老师的传授,所以老师要学会赏识。用心感受,去解读它才能发现它的不同于寻常的美。语文没有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常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爱心孕育慧果,有了爱果方甜。让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同钻石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农村学校的环境再怎么具体,学生生活环境再怎么恶劣,为人师者亦为人父母,为了这些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合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教会了学生学习,用爱育社会主义的慧果,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