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儒学发展的历史上,一般认为荀子是所谓的“性恶”论者,以与倡导“性善”论的另一位先秦儒学大师孟子相区别。然而事实上,荀子的人性论,不只是提倡所谓的“性恶论”,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他的人性论,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荀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样的论述,这是荀子论述其人生论思想的基本前提。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原来就是恶劣的,他之所以表现出善良的方面是出于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为了论证这个基本思想,荀子提出了“性伪之分”这个基本的界限,由此区别人的自然本性与后天的人为努力。在荀子看来,认识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是认识人性的前提,如果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人性问题。
所谓“性伪之分”,是指人的本性与人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出的良善行为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天然所具有的,而后者是后天获得的。荀子说,本性是天然生就的,它“不可学,不可事”;而礼义,是圣人创制出来的,人们“所学而能,所事而成”。在荀子看来,“不可学,不可事”,表现在人的天然的方面的东西,就是“性”;而“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表现在人为的方面的东西,就是“伪”。这就是“性伪之分”。
据此而言,荀子所谓的“性”,说穿了就是人的自然生物性。相对于“性”来说,荀子所谓的“伪”,指的是人为,而不是真伪的意思。与“性”不同,“伪”是人们在后天所获得的品格,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就表明他不是人的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要通过人的思考,并且按照这种思考去行动的一种能动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于人的自然本性进行人为的加工改造,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加工改造,人的自然本性才能趋于完善。
在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中,他所强调的重点在于“伪”,而不是“性”。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主要不在于他的自然本性,而在于他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礼论》篇中说,天性是人类原始的材质,行为是人类文礼隆盛的具体表现。没有天性,行为就没有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而没有行为,天性就不可能自动地趋于完美。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本始材朴”是指人的生理素质,荀子认为这方面是天然的。所谓的“文礼隆盛”即指礼义道德,这是人为的。在荀子看来,天然的东西是人为加工的基础,如果没有那种“本始材朴”之类的生理素质这一客观基础作为对象,那就无从加工,同时,这些天然的生理素质,尽管是人为加工的客观对象,但它们本身并不完美,必须经过认为的加工,这些天然的东西才会完善起来。
同时,通过这样来论述“本始材朴”与“文礼隆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荀子试图说明,他所提出的“性伪之分”,不是把两者完全割了开来,而是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荀子在这一段话中讲的“性伪合”,也正因为他这种“性伪合”的主张,“化性起伪”才真正成为可能,人人也就具备了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而圣人就是这样结合的典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原来就是恶劣的,他之所以表现出善良的方面是出于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为了论证这个基本思想,荀子提出了“性伪之分”这个基本的界限,由此区别人的自然本性与后天的人为努力。在荀子看来,认识这两个方面的区别,是认识人性的前提,如果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人性问题。
所谓“性伪之分”,是指人的本性与人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出的良善行为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天然所具有的,而后者是后天获得的。荀子说,本性是天然生就的,它“不可学,不可事”;而礼义,是圣人创制出来的,人们“所学而能,所事而成”。在荀子看来,“不可学,不可事”,表现在人的天然的方面的东西,就是“性”;而“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表现在人为的方面的东西,就是“伪”。这就是“性伪之分”。
据此而言,荀子所谓的“性”,说穿了就是人的自然生物性。相对于“性”来说,荀子所谓的“伪”,指的是人为,而不是真伪的意思。与“性”不同,“伪”是人们在后天所获得的品格,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就表明他不是人的自然的本能的活动,要通过人的思考,并且按照这种思考去行动的一种能动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于人的自然本性进行人为的加工改造,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加工改造,人的自然本性才能趋于完善。
在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中,他所强调的重点在于“伪”,而不是“性”。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主要不在于他的自然本性,而在于他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礼论》篇中说,天性是人类原始的材质,行为是人类文礼隆盛的具体表现。没有天性,行为就没有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而没有行为,天性就不可能自动地趋于完美。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本始材朴”是指人的生理素质,荀子认为这方面是天然的。所谓的“文礼隆盛”即指礼义道德,这是人为的。在荀子看来,天然的东西是人为加工的基础,如果没有那种“本始材朴”之类的生理素质这一客观基础作为对象,那就无从加工,同时,这些天然的生理素质,尽管是人为加工的客观对象,但它们本身并不完美,必须经过认为的加工,这些天然的东西才会完善起来。
同时,通过这样来论述“本始材朴”与“文礼隆盛”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荀子试图说明,他所提出的“性伪之分”,不是把两者完全割了开来,而是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荀子在这一段话中讲的“性伪合”,也正因为他这种“性伪合”的主张,“化性起伪”才真正成为可能,人人也就具备了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而圣人就是这样结合的典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