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中胜有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肉》是一部反映尊严、肉体和生活的电影,该影片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是故事的核心道具,又代表着人的肉体和灵魂,揭示的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影片中人物的命运只是那个时代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生存,以牺牲尊严为代价,进行肉与肉的交易,是人性对生命的一种敬意。
  [关键词] 尊严 肉体 生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8.019
  
  由斯拉夫.罗斯执导的苏联电影《肉》讲述了女人为了生活,放下人自身不可亵渎的尊严,出卖肉体来换取母子生活的故事。该片是一部反映尊严、肉体和生活的电影,以“肉”为片名,从“肉”的侧面展开对生活的描写。“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活,而在为了生活而生存”。在这里,不能用传统的、世俗的眼光去评论女人行为的好与坏,更不能用肮脏的话语去斥责她的行为,卑微的人以牺牲尊严为代价来换取生活,这是对人本能活着的一种生命的敬意。
  就像最早出现的无声电影,影片中只出现画面,人物本身并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叙事通过动作、姿态等间接表达。影片《肉》完全凭借画面语言——人物的眼神、动作、面部表情、环境等——进行思想的表达,达到对生活现状的透视效果,让人看过之后有所思考。
  影片中三个人物——男人、女人和孩子,自始至终,三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对白,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只能运用传播学中的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音乐、音响等来完成,此时更显镜头的至关重要。由镜头所呈现的画面把观众带入剧情,起到共鸣的效果。
  影片开始,呈现出的镜头是一双手把肉扔在报纸上,然后包起来。“肉”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导火点,紧接着并没有表现如何来安置这块肉,而是出现黑幕,把观众带入一个想像的空间,包起这块肉来做什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而字幕出现前的音响,则更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起到提神的作用。
  慢镜头出现一双上楼梯的脚,步伐显得很沉重。接着镜头切换到脚的主人,也是刚才那双手的主人——剧中的男人,镜头给出的是人物的中景,站在门前,男人并不急于按门铃,而是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右肩,并用手拍打几下后才按门铃。此时镜头迅速切换到男人所穿的鞋,鞋前面已经张开了口,鞋面的皮革也出现了很多的裂痕。两个镜头形成对比,男人想让自己体面地出现在女人面前,他也很看中尊严,但鞋子却暴露出了他的真实生活状况。
  镜头转向另外的两个人物——女人和男孩的出场,门打开,女人把男孩推出门外。镜头仰拍女人和男孩的动作,把两人的动作、面部表情都拍摄于镜头之中。男孩抖肩躲开母亲的手,母亲将衣服递给男孩,男孩站着不动以示对母亲的反抗,母亲将衣服塞进男孩的怀中,然后站在男孩身后默默地注视了一会儿,眼神游离,转身进屋。男孩的倔强、无奈与气愤,待女人关上门后男孩一个人爬在栏杆上失落的表情。简单的几个细节将此时的母子关系真实地表现出来,从母亲游离的眼神中能够读出她矛盾的心理。
  男孩用手在玻璃上画圈是故事情节真正的开始。而在影片名出现之前的部分则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一种铺垫,起到引领的作用。
  男孩在窗户上一圈一圈地画着,由外向里,再慢慢向上,仿佛是对生活的一种暗示,生活把他们一点一点地划入到固定的圈子中,而他们则在圈子中努力向外挣扎着,企图摆脱生活的束缚。
  镜头由窗子的圈慢慢移动到孩子正在做的游戏,在这段画面中加入了马蹄声的音响效果,此处的音响是对观众的一种提醒,观众听到声音后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镜头的移动上,也会产生内心的猜测,下面究竟会发生什么事?镜头突然转向对男孩的正面拍摄,观众绷着的内心得到松弛,原来是对男孩所玩游戏的渲染。其实不然,此处重要的是男孩所玩游戏的道具,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玩具,而是对后面故事情节所做的铺垫,使后面故事情节中同类事物的出镜不会显得那么突然。
  门铃的响声把孩子玩耍的童心从游戏中叫了出来,孩子警觉地把头转到门的方向,与此同时,男孩的嘴还动了一下,好像在说着什么。接着出现男孩的特写,孩子的眼神似乎含着无奈与怨言,又仿佛预感到后面会发生什么。
  镜头跟着声音转到了门边,女人开门,表情愣了一下。随后镜头以女人的视线为基点转向男人用手从地上拎起的那块肉,镜头很慢,衬托出肉的份量,此时的慢镜头表示肉的份量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份量,而是女人为了得到这块肉所要付出的代价。此处出现几个细节镜头:女人看到肉后似笑非笑复杂的表情;转身进屋时手拧了一把两边晒洗衣服的动作;坐到桌前愣着神不停地擦着一个已经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盘子;拒绝男人的不轨行为;打开壁橱取东西时的面部表情等等,都是对女人心理活动的真实记录,女人的内心极具矛盾,非常痛楚,进行肉与肉的交换实是生活所迫,被逼中的无奈。
  影片在此处加入了话外音,交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苏维埃三十年,由此加强对现实社会的描述,也是对影片中母子生活的进一步写实。
  镜头转向在卧室中玩耍的男孩,他预感到会有事发生,便收拾衣服和玩具,准备藏起来观察即将发生的事情。女人进入卧室,男人随即也进入,打开留声机,开始进行“肉的交易”。音乐在此情节中起着渲染气氛,加强叙事的作用,节奏由缓到急,直到床下的男孩在无奈与烦躁的折磨中砸碎留声机,声音消失,切合了影片中人物的情绪。此处应注意人物表情的描写:男孩砸碎留声机前愤怒、无法忍耐的表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认为母亲在受欺负,他用这种行动保护母亲;男人在听到留声机碎裂声时尴尬、震惊;女人惶恐地将男孩推出门外等一系列表情与动作,使观众的内心开始为女人和男孩颤动。
  画面此时出现了另外一个男人的照片,他可能是男孩的父亲,这个家正是因为缺少了他,母子生活才这样的穷困,女人才被迫为了生活而做“肉的交易”。此情节对母子出现这种生活状态的背景进行了介绍。
  影片中的男人在门外想亲吻和拥抱女人,但遭到了女人的拒绝,女人四周环视,这个动作可以看出女人很顾及男孩,害怕男孩看到不是他所应该看的东西。
  男人离开时,镜头俯拍,出现的是外面的环境,风吹落叶,显得很凄凉。关窗户的声音引起男人的注意力,很吻合人的视听习惯,听到声音后男人看到了男孩扔下来的烟盒。导演用长镜头拍摄男人低头离去。此处情节形成对比,男孩与男人,用男孩的行为鄙视男人的行为。
  影片结尾升华主题,颤动人心,耐人寻味。母子绞肉时女人内心痛苦地用一只胳膊挡住半个脸抽泣,男孩从后面双手抱住女人。人物心理和内心的情感淋漓展现,生活中,女人的无奈与悲伤,被迫进行“肉的交易”的痛苦。观众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视觉感观上的表面化现象,更多的则是对内心的深深触动。
  影片《肉》的显眼之处还在于色彩的运用,全片采用黑白画面,不仅符合时代背景,而且是对母子生活感受的真实心理描写。黑白色彩在视觉上加深了观众对影片人物故事及情节的深刻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肉”在影片中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是故事的核心道具,又代表着人的肉体和灵魂,揭示的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影片中人物的命运只是这个时代下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生存,以牺牲尊严为代价,进行肉与肉的交易,是人性对生命的一种敬意。
  
  参考书目
  [1]《影视作品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二版
  
  作者介绍:
  贾艳艳(1973— ),女(汉族),河南洛阳,讲师,学士学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电视艺术系编导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影视学。
其他文献
在苏联时期和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俄罗斯都拍摄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近年来,中国对红色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十分重视,也开始翻拍几十年前影响两三代人的红色经典作品。对经典战争电影的翻拍并不容易,既要保留其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考虑当今电影的国际观众审美品位,考虑当代人的审美接受。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一次经典战争电影翻拍的尝试,电影于1972年第一次改编上映,再于2015年翻拍,1972年
[摘要]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关键词] 《晚娘》情欲罪孽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不
——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曾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1]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他者”,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话语霸权下变形扭曲。如果说过去因为经济不够发达,我们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纠正国家形象,时至今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崛起之船已经扬帆起航,重塑中国形象就成为当代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纪录片文本如何用一系列细节表现宏观主题。话语分析法作为质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更有力地阐释纪录片如何实现话语建构。选取的研究样本是BBC于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主要记录了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长达6年的城市化进程,真实反映了城市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
电影《梦之安魂曲》改编自小休伯特塞尔比的同名小说,戴伦·艾洛诺夫斯基执导,由杰瑞德·莱托,美国女演员艾伦·鲍丝汀和珍妮佛·康纳莉主演。影片是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特别放映片。与曾经轰动一时的英国电影《猜火车》一样讲述当代人的精神颓废。相较于《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将老年人群体也纳入叙事当中,影片氛围更加阴郁,对社会的针砭也更加深刻有力。影片讲述了四个边缘化人物的悲剧故事——独居的寡妇萨拉接到电视
《蜘蛛侠:英雄归来》甫一上映,立即被评论界称之为自2002年首部蜘蛛侠电影上映15年来,最不一样的蜘蛛侠的回归,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影片中,皮特·帕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少年,其成长过程中,青春自有其多面性:青春既是人生最有趣的阶段,有着令人兴奋的日常;又是人生最复杂的阶段,因为不可避免地渗杂了许多成长的烦恼,诸如对于人生的困惑,对于未来的渴望,对于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  一、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常常可以带给观众以整体影片风格的感受;服装;道具;建筑都不同色的氛围,可以带给观众明确的情绪暗示。色彩的作用通常是与电影的其他要素共同完成的, 通过与音乐的配合,与故事情节的配合等形式,让电影具备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传统影片对于色彩运用的发挥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里红衣小女孩和整体灰白影像对比对观众产生的巨大冲击;或者是《春光乍泄》中,灰白画面和彩色画面自由转
美国青春成长电影是青年群体对美国社会影响渐强,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深刻体现与反映的结果。美国视阈内的青春是包容的,青春的成长是开放的,这种强烈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直接激活了美国青春成长电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繁荣,这种事实上的类型化电影对于电影体系而言可谓意义非凡,尤其是将其作为最终成长结果的参照系,显然使得青春的过程变得更具有多重值得深刻品味的含义。  一、 叙事的人性视角表达  (一)复杂多元的人性化视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以下简称《我》)和《春天华尔兹》(以下简称《春》)是现在中国与韩国具有代表性的青春偶像剧。在服装设计环节上都体现出本国偶像剧特有模式,都具有创新性,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春》的导演是尹锡湖,讲述穿越时空的唯美爱情故事,主人公相识于小岛,因意外失去联系,15年后在奥地利重逢。《我》剧讲述周蒙和李然、戴妍和葛俊两段相爱却分离的故事。在苏洲小桥、香格里拉寺庙、江南青砖小楼等突显中国
视觉艺术是人类自20世纪初叶电影问世之后,不断获得升华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美学表现形式。视觉艺术的表达直接作用于人类最为原始的先天性视知觉器官,为人类带来了美学的高级享受与身心双重的娱乐性体验。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式的创制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更加辉煌绚丽的视听语言表达,尤其是影视艺术作品中场景的唯美视觉,更是令观众极易产生沉浸感、临场感、移情感。针对场景唯美视觉进一步的研究,既有利有揭开场景唯美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