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设置课外作业。但品德与生活的作业不应只是认知性的作业,而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在设置时,应以“体验、探求、研究、自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关键词】品德 作业 简易 多样 趣味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8-01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道理就行了,不需要像语文、数学课程那样布置什么作业。可是,学校生活并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学校生活不能单独承担培养学生品德的任务。家庭作业则是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纽带。没有作业的品生课,缺少了家庭生活的实践,往往缺乏实效性。学生们谈起思想认识大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面对现实生活却常常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迷失了做人的准则。学生说的多,做的少,知道的多,体验的少。因此,品生课必须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作业”当不同于语文、数学课程的“作业”,它不应只是认知性的作业,而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体验、感悟的作业,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我们说课程要对生活产生影响,这决不是要求课程的教学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是学生德性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即学即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每一课都要布置德育作业。认知型的课文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美文,情感型、体验型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开展体验活动,知识型的课文、理性辨析型的课文就不一定非要去布置什么作业,“期待我们的课程能够产生即时效果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决不要去搞那种简单对号式的联系生活”。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作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如教学《秋天在哪里》,只要给学生出点时间找到代表秋天的信息,记住几样,在课堂上能表达出来就行,并不需要让学生写下来或画出秋天景色。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如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小时候的衣物、照片,问一问小时候的趣事、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等作业,通过看一看、唱一唱、跳一跳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展示,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样,使原本单一的感受自己成长的作业,一下子就变成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欣赏性极强的作业。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自然是很乐意去完成的。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如二年级《太阳照啊照》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测量早、中、晚自己身体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发现有什么变化?《美化家园》的作业可以设计为:分组观察各种垃圾的产生和去向,并把它记或画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家长的帮助下,把知识的了解与绘画、写作等活动贯穿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想象的空间。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又增强了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时,可设计:根据课上的准备,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本地区的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再如《秋天的节日》的家庭作业设计:采访父母和长辈,本地区在中秋节和重阳节时分别有哪些习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家庭作业设计应以“体验、探求、研究、自主”为主要特征,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关键词】品德 作业 简易 多样 趣味 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8-01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道理就行了,不需要像语文、数学课程那样布置什么作业。可是,学校生活并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它只是学生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学校生活不能单独承担培养学生品德的任务。家庭作业则是联系学生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纽带。没有作业的品生课,缺少了家庭生活的实践,往往缺乏实效性。学生们谈起思想认识大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面对现实生活却常常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迷失了做人的准则。学生说的多,做的少,知道的多,体验的少。因此,品生课必须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有“作业”,才能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作业”当不同于语文、数学课程的“作业”,它不应只是认知性的作业,而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能让学生获得一种体验、感悟的作业,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我们说课程要对生活产生影响,这决不是要求课程的教学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无论是学生德性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即学即用。”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每一课都要布置德育作业。认知型的课文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美文,情感型、体验型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开展体验活动,知识型的课文、理性辨析型的课文就不一定非要去布置什么作业,“期待我们的课程能够产生即时效果的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决不要去搞那种简单对号式的联系生活”。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作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如教学《秋天在哪里》,只要给学生出点时间找到代表秋天的信息,记住几样,在课堂上能表达出来就行,并不需要让学生写下来或画出秋天景色。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如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小时候的衣物、照片,问一问小时候的趣事、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等作业,通过看一看、唱一唱、跳一跳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展示,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样,使原本单一的感受自己成长的作业,一下子就变成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欣赏性极强的作业。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自然是很乐意去完成的。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如二年级《太阳照啊照》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测量早、中、晚自己身体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发现有什么变化?《美化家园》的作业可以设计为:分组观察各种垃圾的产生和去向,并把它记或画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家长的帮助下,把知识的了解与绘画、写作等活动贯穿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想象的空间。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又增强了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时,可设计:根据课上的准备,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本地区的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再如《秋天的节日》的家庭作业设计:采访父母和长辈,本地区在中秋节和重阳节时分别有哪些习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家庭作业设计应以“体验、探求、研究、自主”为主要特征,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