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数学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亲身体验过的数学知识很容易转化为数学技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1 1=2,那么学生形成的就是间接经验;而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来得出1 1=2,学生获取的就是直接经验,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体验学习。但是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的是让学生模仿,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来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体验。这些知识与技能很难在学生心中扎根,于是课堂教学就限入反复、机械的训练当中。所以,我们要提倡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学好数学。
一、课前体验,丰富数学表象
小学生平时对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造成了学生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我们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留意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现象,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数学表象,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有探究数学的欲望。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口与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单凭我们课堂上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我们的教学就只能停留在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图与分析统计图的知识层面,这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资料、社会走访等形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家乡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的弊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在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在“生存空间”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在教学时,学生的思路很快就被打开来了,学习热情非常高,非常投入,这时再让学生了解、交流我国人口变化情况、污水排放情况、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以及造林面积变化情况,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到轻松多了,在掌握好统计图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这样,课堂教学目标也就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顺利达到了。
二、课中体验,形成数学技能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教是教不来的,它需要学生通过体验而逐步形成。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体验数学,体验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技能。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让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运用动画来演示相遇问题的形成过程。很多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多媒体动画,不是积极去思考相遇问题的解决策略,而是被多媒体动画中的绚丽色彩所吸引,为滑稽的动画而感到兴奋。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是一种分散的兴趣,所以效果不是十分好。而另外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尊重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让两位学生来表演相遇的过程。一个学生从后面向前走,一个学生从前面向后走,直到两人相“撞”在一起,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两人走的路线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相遇。接着告诉学生,相遇问题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再让这两个学生站在一起,分别向教室的两端走,然后喊停,这时,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行走的路线图,再让学生分析、讨论两人走的路程。这样,学生已经感觉不到是在上课了,而是教师在带着他们做游戏。在这游戏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了解了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形成了数学技能。学生在玩耍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种体验对于学生成功解答行程类问题就会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于以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外体验,强化数学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略,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没有实践基础,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数学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强化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体验数学,突显数学的应用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后,我就让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并自己剪一些轴对称图形在班级中交流。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这三种图形,了解它们的属性。学生通过课外的体验,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了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兴趣与技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技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课前体验,丰富数学表象
小学生平时对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造成了学生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我们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留意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现象,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数学表象,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有探究数学的欲望。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口与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单凭我们课堂上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我们的教学就只能停留在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图与分析统计图的知识层面,这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阅资料、社会走访等形式来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体验,感受到自己家乡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的弊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在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在“生存空间”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在教学时,学生的思路很快就被打开来了,学习热情非常高,非常投入,这时再让学生了解、交流我国人口变化情况、污水排放情况、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以及造林面积变化情况,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到轻松多了,在掌握好统计图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这样,课堂教学目标也就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顺利达到了。
二、课中体验,形成数学技能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教是教不来的,它需要学生通过体验而逐步形成。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体验数学,体验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技能。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让学生学习相遇问题时,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运用动画来演示相遇问题的形成过程。很多学生面对教师呈现的多媒体动画,不是积极去思考相遇问题的解决策略,而是被多媒体动画中的绚丽色彩所吸引,为滑稽的动画而感到兴奋。这样的教学虽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是一种分散的兴趣,所以效果不是十分好。而另外一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尊重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让两位学生来表演相遇的过程。一个学生从后面向前走,一个学生从前面向后走,直到两人相“撞”在一起,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两人走的路线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相遇。接着告诉学生,相遇问题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再让这两个学生站在一起,分别向教室的两端走,然后喊停,这时,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行走的路线图,再让学生分析、讨论两人走的路程。这样,学生已经感觉不到是在上课了,而是教师在带着他们做游戏。在这游戏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了解了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形成了数学技能。学生在玩耍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种体验对于学生成功解答行程类问题就会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于以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外体验,强化数学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它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略,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没有实践基础,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数学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强化需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体验数学,突显数学的应用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后,我就让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并自己剪一些轴对称图形在班级中交流。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这三种图形,了解它们的属性。学生通过课外的体验,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了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兴趣与技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从而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技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