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需要培养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具体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能力;种植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17-02[作者简介]徐国梅(196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场北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主持的“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就要接近尾声了。回想这段时间的研究过程,笔者感觉以往教学中的许多经验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深入,进而可以升华成一种相对系统的理念。
一、研究的缘起
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说在课题申报之初选择课题还有那么一点点偶然性的话,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却能发现本课题研究给笔者带来的更多思考与意义。
课题申报之初,笔者注意到幼儿教育中有两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一是“活动”,这一概念在幼儿教育中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藏,曾有研究者搞过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本园内,其可以巧妙地与“种植”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门具有园本属性的课程,进而可以推动活动在我园的落地生根。二是“合作”,自从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学前教育也展现了一股合作的新风,而合作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关键的在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得幼儿在生活细节中缺少合作,因而在园内的成长过程中合作能力不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是不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在幼儿教育的三年内,幼儿特别需要合作的氛围与时机。于是,笔者针对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提出了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并初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即以“种植活动”为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作环节,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开展,笔者发现更多的意义也凸显出来,比如说怎样的活动设计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合作,这对研究者而言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其对于幼儿成长更多的意义也正蕴涵其中。
二、研究的过程
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农村,因此,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可以借广泛的农村自然资源并使之成为本园特色。经过一番努力,包括大班幼儿在内的全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块种植基地,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实实在在的研究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细节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单就其中的“体验种植”这一重点进行阐述。
体验种植是种植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中分成土壤准备、幼苗准备、种植活动三个组成部分。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可以得到一块地,然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去思考如何实施以上三个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工作,即让孩子在父母的配合之下,利用QQ农场上的虚拟种植情境,先初步感受种植的流程——这一流程用时短且有趣,故而能够吸引幼儿的参与,从而奠定了兴趣基础。然后在初步准备好了的种植园内的土地上,教师首先让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的地上拔去野草,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幼儿认真拔,有的幼儿站在旁边玩的现象。此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提醒这些幼儿参与,而是通过比赛的方法,给先拔好的幼儿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比较结果,然后再去跟落后的小组们一起聊天,问他们怎样才能得到小红花。应当说孩子们还是非常聪明的,都知道了应当怎么做,于是合作也就生成了。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合作意识是幼儿们自己思考得来的,因而在后面的种植活动中也就有了相应的行为。
幼苗准备主要来自幼儿家庭的帮助——这也是我园家园结合的一种方式与成效。有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为幼儿准备的是一些菜秧儿,有的准备的是一棵小树苗,还有的带着工具从家里赶到幼儿园,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请爷爷奶奶一同到种植地旁观看,却委婉地要求他们为了教育孩子不要直接帮忙。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内动脑、动手,有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之下,分工有条不紊,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浇水;有的小组则显得有些乱,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先经过了叽叽喳喳的一番讨论;也有的小组是各人栽下自己所带的苗儿。对于这些,我们全不干预,只是记录下他们的努力过程。
种植结束总是有快有慢,快的孩子当然高兴,慢的孩子也着急。笔者提醒快的孩子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看满不满意;慢的小组也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但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在种植活动结束后,笔者用照相机拍下各组的劳动成果,然后回到教室内进行播放。我们还请那些参与的家长作为评委,告诉幼儿们哪些种植得好,怎样才能更好。我们也让那些种植得快且好的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不出意外地他们都会说两个因素:一是种植的技巧,另一个就是要合作。比如说一个孩子把小树放在小坑里,另一个孩子将土捂上。而那些只负责自己所带树苗的孩子就意识到:原来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成的!
研究表明,在每一次的种植活动之后,都要跟孩子一起开展类似的反思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朦胧中形成的合作意识变得更加清晰,也才能让他们在其他活动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三、研究的反思
研究至今,反思这段研究过程,收益颇多,择其中感觉有意义的列举如下:
1.对于幼儿而言,所选择的种植活动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因为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也不可能将一块地种植得有多好,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并不太关注幼儿的种植结果,而是关注他们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表现判断幼儿的心理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施加基于合作的教育影响。
2.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确实是需要培养的,也是需要引导的。这意味着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日常的保教行为,都不能站在高标准的角度去给幼儿提高要求,更不能因为幼儿没有达到要求就加以责备。而应该将保教重心降低到幼儿的现有水平上去,然后对照更高要求进行引导。
3.要珍惜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幼儿是喜欢类似活动的,但作为研究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幼儿心智的不断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建立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都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注意与幼儿交流,往往就可以触摸到幼儿的心理脉搏,从而就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总的来说,通过本研究,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幼儿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平台,实际体验中形成的心智远高于空洞的说教!
参考文献:
[1]黄舒华.培养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小组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8).
[2]张向阳.论心理表征及其规律对教学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关键词]大班幼儿;能力;种植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17-02[作者简介]徐国梅(196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场北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主持的“种植活动中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就要接近尾声了。回想这段时间的研究过程,笔者感觉以往教学中的许多经验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深入,进而可以升华成一种相对系统的理念。
一、研究的缘起
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说在课题申报之初选择课题还有那么一点点偶然性的话,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却能发现本课题研究给笔者带来的更多思考与意义。
课题申报之初,笔者注意到幼儿教育中有两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一是“活动”,这一概念在幼儿教育中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藏,曾有研究者搞过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本园内,其可以巧妙地与“种植”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门具有园本属性的课程,进而可以推动活动在我园的落地生根。二是“合作”,自从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学前教育也展现了一股合作的新风,而合作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关键的在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得幼儿在生活细节中缺少合作,因而在园内的成长过程中合作能力不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这是不利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在幼儿教育的三年内,幼儿特别需要合作的氛围与时机。于是,笔者针对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提出了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并初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即以“种植活动”为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作环节,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开展,笔者发现更多的意义也凸显出来,比如说怎样的活动设计才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合作,这对研究者而言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其对于幼儿成长更多的意义也正蕴涵其中。
二、研究的过程
笔者所在幼儿园地处农村,因此,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可以借广泛的农村自然资源并使之成为本园特色。经过一番努力,包括大班幼儿在内的全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块种植基地,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实实在在的研究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细节很多,这里不一一陈述,单就其中的“体验种植”这一重点进行阐述。
体验种植是种植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研究中分成土壤准备、幼苗准备、种植活动三个组成部分。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可以得到一块地,然后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去思考如何实施以上三个步骤。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工作,即让孩子在父母的配合之下,利用QQ农场上的虚拟种植情境,先初步感受种植的流程——这一流程用时短且有趣,故而能够吸引幼儿的参与,从而奠定了兴趣基础。然后在初步准备好了的种植园内的土地上,教师首先让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的地上拔去野草,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幼儿认真拔,有的幼儿站在旁边玩的现象。此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提醒这些幼儿参与,而是通过比赛的方法,给先拔好的幼儿小组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比较结果,然后再去跟落后的小组们一起聊天,问他们怎样才能得到小红花。应当说孩子们还是非常聪明的,都知道了应当怎么做,于是合作也就生成了。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合作意识是幼儿们自己思考得来的,因而在后面的种植活动中也就有了相应的行为。
幼苗准备主要来自幼儿家庭的帮助——这也是我园家园结合的一种方式与成效。有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为幼儿准备的是一些菜秧儿,有的准备的是一棵小树苗,还有的带着工具从家里赶到幼儿园,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请爷爷奶奶一同到种植地旁观看,却委婉地要求他们为了教育孩子不要直接帮忙。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们在自己的小组内动脑、动手,有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之下,分工有条不紊,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浇水;有的小组则显得有些乱,因为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先经过了叽叽喳喳的一番讨论;也有的小组是各人栽下自己所带的苗儿。对于这些,我们全不干预,只是记录下他们的努力过程。
种植结束总是有快有慢,快的孩子当然高兴,慢的孩子也着急。笔者提醒快的孩子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看满不满意;慢的小组也提醒他们不要着急,但要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更快。
在种植活动结束后,笔者用照相机拍下各组的劳动成果,然后回到教室内进行播放。我们还请那些参与的家长作为评委,告诉幼儿们哪些种植得好,怎样才能更好。我们也让那些种植得快且好的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不出意外地他们都会说两个因素:一是种植的技巧,另一个就是要合作。比如说一个孩子把小树放在小坑里,另一个孩子将土捂上。而那些只负责自己所带树苗的孩子就意识到:原来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成的!
研究表明,在每一次的种植活动之后,都要跟孩子一起开展类似的反思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朦胧中形成的合作意识变得更加清晰,也才能让他们在其他活动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三、研究的反思
研究至今,反思这段研究过程,收益颇多,择其中感觉有意义的列举如下:
1.对于幼儿而言,所选择的种植活动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因为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也不可能将一块地种植得有多好,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并不太关注幼儿的种植结果,而是关注他们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表现判断幼儿的心理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施加基于合作的教育影响。
2.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确实是需要培养的,也是需要引导的。这意味着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日常的保教行为,都不能站在高标准的角度去给幼儿提高要求,更不能因为幼儿没有达到要求就加以责备。而应该将保教重心降低到幼儿的现有水平上去,然后对照更高要求进行引导。
3.要珍惜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幼儿是喜欢类似活动的,但作为研究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幼儿心智的不断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建立在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都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注意与幼儿交流,往往就可以触摸到幼儿的心理脉搏,从而就为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总的来说,通过本研究,笔者最大的收获是,幼儿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平台,实际体验中形成的心智远高于空洞的说教!
参考文献:
[1]黄舒华.培养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小组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8).
[2]张向阳.论心理表征及其规律对教学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