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盛会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e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化州,原来叫罗州,因罗江而得名。
  让时光倒流一千四百多年,看一看在罗江举行的龙舟大赛吧。
  罗江两岸,锣鼓喧天。罗州辖下的几个郡和相邻的高州数郡,老百姓几乎倾巢出动,来这里观看端午龙舟赛。端午划龙舟,在罗州和高州一带已有很久的历史。据说,从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伐岭南时,把楚地风俗带了过来。
  高州的冼峒,冼挺带着一个龙舟队参赛。龙舟是现成的。他们的龙舟,用一根几人合拢才能抱住的樟木雕刻而成,用高凉漆树的漆漆得油光发亮,不怕漏水,不怕浸水,在水里行进迅疾如风。他们雕刻了最好的龙头,每年端午节划过以后,便把它埋在河床的沙底下保存起来,到来年端午节前夕,再请峒主备下酒肉拜祭一番之后把它挖出来,重新画过漆,让它又光辉灿烂,才安到龙舟上。冼都老最后为龙头点睛,这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情,只能由最有威信的首领或长者担任。冼都老用大笔蘸着红色和黑色颜料,为张牙舞爪的龙点了睛,点成两只喷火的龙眼。
  冼挺和划手们都欢呼着,把龙舟抬到江边,慢慢地放到江里。
  几十支龙舟队伍已集合在罗江岸上。岸上有许多荔枝树,树上挂着小灯笼似的荔枝果,红果绿叶,美不胜收。今天,更美的是龙舟队:各队的划手都有自己的服装,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绿,有的黑,各自不同,而划手的衣服颜色和自己的龙舟上插着的小旗同色,让观众一下子就可以辨认出来。
  冼峒的划手却别出心裁,他们的上衣是黑黄红三种鲜艳颜色相问的无袖褡背,前心和后背都绣着一条金色蟒蛇,非常耀眼,非常容易辨认,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立刻被冼家俚人发现。
  冼挺是龙舟的指挥,负责敲鼓。他穿一件全红褡背,金色蟒蛇在他前心后背上翻腾,好像腾云驾雾一样。他挥动健壮的胳膊,胳膊上的肌肉饱绽。他向自己的划手进行战前动员:“一定要听从我的鼓点的指挥。我的鼓点声音大,你们就向外用力,我的鼓点声音轻,你们就向里用力。记住了吧?我们要一起喊号子!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冼峒划手扯着嗓子喊,一个个脸上脖子上青筋暴露,看来都憋足了劲儿,要夺取第一。
  冼峒的冼二官是龙舟的副指挥。他穿着和冼都老一样的衣服,他是冼都老的弟弟,是负责在龙舟尾部压尾的,在划动时调节龙舟的方向。等总指挥冼挺训话完毕,他便指挥划手把龙舟调到最佳位置,最佳角度。
  冼峒族人在岸边一个高地的荔枝林中建起了自己的“观战台”。族人在台上安放竹椅和藤椅。冼都老夫妇乘轿来到,阿妹和伙伴阿香也从轿子里钻了出来。老字辈就坐在台上的椅上看比赛,小字辈则站在岸边观看。
  “快瞧!老都!那是我们的龙舟!”冼阿妹眼尖,一眼就看见,河中那些穿着自己帮助设计的参赛服装的俚人,高声尖叫着喊了起来。
  冼都老夫妇顺着阿妹的手指方向看了过去,举手向儿子他们招手。冼都老又把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向冼挺示意。冼挺看见父亲的手势,也高兴地向父亲挥动拳头,表示必胜的信心。
  岸上那最高大的竹子搭建的高台,就是这次端午龙舟赛的主席台,在台上就座的是刺史大人冯融和西江督护大人以及各郡太守及其家眷。客人们正陆续来到,互相抱拳作揖寒暄着慢慢登台,被引领就座,准备观看这次盛大的赛事。
  刺史冯融带领着罗州府里各级官员幕僚,努力当好东道主。他的夫人、儿子冯宝,也在主席台上。冯刺史夫人殷勤地招呼着贵宾的女眷。
  冯宝刚刚坐下,便伏身在母亲耳边说了几句,站起身离座,下了主席台,去找冼阿妹。因为这个俚人阿妹,可以向他诉说许多俚人的事情,俚人生活中许多神秘的东西在吸引着他。
  冯宝在喧闹嘈杂的人群中穿梭,东张西望,寻找冼阿妹。身边,卖甘蔗、花生、香蕉、荔枝、番薯、粽子以及各种小吃的小贩,提着藤篮竹篮,汗流浃背地大声叫卖,招徕客人购买他们的食品,顾客大部分是细佬细妹。
  穿红着绿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在江边的空地上,寻找各自的合适位置,嚼着槟榔,口唇鲜红,牙齿黑黑的,拉着闲话,等着比赛开始。一些男子,为了看得更清楚,纷纷爬到高大的树上。女子们坐在石头上,口嚼槟榔,小声说着女人的悄悄话。小孩儿在大人的腿问穿来跑去,互相追逐着,欢叫着,兴奋得不可名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热闹场面,没有见过这么多官轿和官员,也没有见过这么多官兵。
  冯宝正走着,突然,一声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老都,快看,刺史大人登台啦!”“小刁蛮,你眼利!”冼都老在回答。啊,小刁蛮!冯宝心里一激动,他认出了这声音,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冼阿妹!
  冯宝加快脚步,向冼阿妹走去。
  “你好,小刁蛮!”
  冼阿妹正蹦跳着指点着江面上冼家的龙舟,突然被人轻轻拍了肩膀。阿妹一激灵,回过头,见冯宝正满面笑容地站在旁边。这个比她大了八九岁的斯文男子又出现在面前,叫她高兴啊。她觉得两人挺投缘,在这个斯文的官家子弟面前,她好像觉得自己也变得斯文多了。找个静一点儿的树下石头,与冯宝坐在一起。
  阿妹嘴里嚼著槟榔,嘴角泛着鲜红的槟榔汁液,像戏台上的丑角的嘴了。
  冯宝不大喜欢她嚼槟榔的样子,轻轻地皱了皱眉头,说:“小心弄黑你的牙齿。不是吗,那些上年纪的女人,因为常嚼槟榔,全都是一口黑牙,难看死了。”
  阿妹说:“难看?你看,嚼槟榔的人嘴唇鲜红,脸颊也红红的,不是挺好看吗?再说,嚼槟榔吃饭香,不生病,肚子里不长虫,好处可多了。不信,你也嚼嚼看。”说着,从腰间挂着的绣荷色里掏出一个槟榔卷,里面有一块槟榔,一块蒌叶,一小撮蚬壳灰,递给冯宝。
  冯宝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连声说:“不,不,我害怕嚼黑我的牙齿。”
  阿妹撇着嘴,不以为然:“黑牙才漂亮呢。我们俚人獠人哪个不是黑牙?谁像你们从北方过来的人,牙齿白白的,难看死了。告诉你吧,这槟榔,用扶留或古贲灰一起食用,可以下气,还可以治疗宿食消积,杀肚里的白虫。妇女嚼槟榔,可以恢复体力,冬天暖身,防烂齿,健脾胃,精神舒畅,治水肿。女人吃了以后,唇红齿黑,面泛桃花。男子嚼槟榔,止泻,止痛,生津止渴呢。这嚼槟榔好处可多了。”   阿妹歇息了一下,又接着向冯宝介绍槟榔,她知道,冯宝对高凉的事情很不了解,她喜欢做这个官家子弟的老师。
  阿妹赶快接着说:“槟榔四年开花,花清香着呢,高凉人爱吃果熟干焦带壳的枣子槟榔。我这就是枣子槟榔,你吃一块尝尝味道吧?”
  冯宝直摆手:“我知道,这槟榔嚼起来很香甜,嚼了以后,有些喝醉酒的感觉,很容易上瘾。我看你是上瘾了。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冯宝突然诗兴大发,顺口诌出两句诗。
  阿妹顽皮地塞一块槟榔给冯宝,但冯宝并不动心,还是连续摆手:“不,我不嚼,我怕嚼黑牙齿。”说着,龇开自己的嘴:“你看,白牙齿好看,还是黑牙齿好看?”
  阿妹凑了过去,看了冯宝的牙,不好意思地说:“确实很好看。”点起头来:“那我以后也不嚼槟榔了。”
  冯宝又指着一些脸上刺着蓝色花纹的女人,问阿妹:“那些女人把脸刺得乱七八糟,不难看吗?”
  阿妹不大高兴了,噘起小嘴:“你们看我们俚人什么都不好,就你们北方的汉人好!”
  冯宝笑着说:“谁说你们俚人什么都不好?你们俚人的衣服裙子就很好看啊。你是俚人里最好看的妹子,我只是不想看到你和她一样难看。”
  “真的?你说话当真?你真觉得我好看?”阿妹立即高兴起来,满面漾起笑容。她一把拉住冯宝的手,一迭声地追问着。
  真是个小孩子。冯宝心里笑着,脸上笑着,嘴里说:“当然了,当然了。我不说大话讹人。不过,我真的不喜欢俚人嚼槟榔和文身。”
  阿妹说:“这是我们俚人的习惯。文身标示着俚人部落峒家,不同的峒家所文的花纹不一样,走到哪里,都知道其出身。”
  “你们冼家文什么花纹?”冯宝好奇地问。
  “我们文的是蛇。你看,那个阿婆,她就是我们冼峒人,她脸上眼角那蓝色的花纹就是一条小蛇。她大腿上、背上、还有许多蛇呢。”阿妹指点着,让冯宝看。
  “好可怕。蛇!我最怕蛇了。”冯宝嘟囔着,“我可不希望和蛇在一起。哎,你怎么没文呢?你要是文了蛇,我就不敢来见你了。”说着,好奇地仔细地看着阿妹的脸,白白净净,没有一点儿文过的痕迹。
  “还不到岁数。俚人女要到十四五岁快聘人家时才开始文身。”阿妹笑着吐掉嘴里的槟榔,地上一摊鲜红的槟榔和唾液。冯宝急忙掉转眼光,免得心里作呕。
  “看来你也快要文身了,我真不希望你像他们那样。”冯宝呻吟似的说,心里出现一个眼角嘴角爬着四条蓝色小蛇的女子,那些小蛇随着阿妹的说话和笑声上下翻动。“真可怕,真可怕!”他连声说着,摇着自己的头,好像要把那可怕的幻象摇跑似的。
  “我不文好了,还用得着那么害怕?胆小鬼!”阿妹见冯宝这么害怕文身,嗔怪地斜了他一眼,“其实,我们冼家有我开通的老都,早就不讲究文身了。我们冼家已经不文身,高凉一带俚僚后生人也有不文身的。我阿妈才舍不得让我受那活罪呢,你不知道,文身文面很痛苦的。”
  “是吗?你给我讲讲文身。”冯宝很感兴趣。
  阿妹笑了:“你还对我们俚人文身感兴趣啊!”
  冯宝赖皮赖脸地说:“可不是,你是俚人嘛,我自然感兴趣了。你快说嘛,要不,龙舟赛就开始了。”
  阿妹这才慢慢开始讲“文身要选在秋天,春天潮湿夏天热,那伤口容易溃烂;冬天干燥伤不易愈合,只有秋天最合适。还要选择龙日猪日牛日这些吉日里,要是在猴日里文身,一定会像猴子一样把文身的地方抓挠得稀巴烂。”说到这里,看见冯宝在偷笑,就打了他一拳,他做了个告罪的手势。
  阿妹继续说:“女子文身要住到山上草寮里,除了文师,只有阿妈和几个最亲近的阿嫂阿姐陪伴,其他人谁都不能去偷看。文身前,要用陶盆把家里种的猪屎蓝等染料草浸泡几天,等水成了蓝绿色,再加一些木炭灰。事前,要杀鸡拜祖先,要告诉祖先文身人的名字,求保佑平安。文师用棕榈叶在屋内挥扫一番,把凶魂赶走,然后把那把叶挂在门上。文师用蘸了颜色水的灯芯草在皮肤上画好文样,用藤刺照文样一针一针地刺进肉里,在创口上涂上颜色水。伤口好以后,身上就留下美丽的蓝色图案。受刺的人,当时疼极了,经常要分好几次才能刺好。”似乎阿妹感受到那种痛苦,她龇牙咧嘴发出吸溜的声音。
  冯宝也倒吸着冷气:“真可怕!真可怕!”
  “还有更可怕的呢。文身以后,要是搞不好,伤口会红肿溃烂,那才受罪。还要煮龙眼叶水洗澡,防止溃烂。成功后,家里杀鸡摆酒席庆贺;要是失败了,还要敲铜鼓杀牛祭拜祖先,让祖先保佑。”
  这时,江面上响起紧锣密鼓,江边的人们欢呼着,划龙舟比赛马上开始。
  冯宝拉着阿妹,从刚才的大树荫里石板上站起来:“走,跟我上官员看台去看比赛,那里看得清楚。”
  江面上,参赛的龙舟已经各就各位,划手们紧握着桨,紧张地注视着指挥船上站在高台上的发号官。发号官高举鲜艳的红旗,红旗在风中轻轻飘着。岸边安静下来,大家都屏气敛声,眼睛盯着那发号官手中的红旗。
  发号官手一挥,龙舟上鼓声大作,像是雷暴,这时万桨齐动,一只只龙舟如离弦之箭蹿了出去,飞也似的向前方划去,在江水中犁出一道道沟。
  岸上欢呼声,助威的锣鼓声,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如钱塘江潮。观众群情沸腾,跳跃鼓掌,敲锣打鼓,欢呼挥手,红男绿女们都投入为自己龙舟喝彩鼓动的热潮中。罗江,沸腾了。
  官府看台上,冯融拈着须髯,微笑着,并不显得特别激动。官员们都矜持地端坐,生怕自己的失态和狂样引起刺史大人的反感。
  冼阿妹和冯宝站在看台的侧面。阿妹她看到冼家龙舟那喷火的龙头,高兴地拍手跳跃欢呼起来,几个官员侧目而视。冯宝不安地扯了一下阿妹,提醒她:“小声点儿,小声点儿。”
  阿妹也很听话,登时把声音压低了许多。她看着自己冼家龙舟和齐头并进的罗州宁家龙舟互相你挤我抢,好长时间不分先后,她简直比龍舟上那些人还急。她又挥舞着胳膊大喊,恨不得跳上龙舟去助他们一臂之力。冯宝又扯衣服了。   阿妹生气地用力地摆脱冯宝的拉扯,回过头,愤怒地瞪着冯宝:“这么热闹的场面,这么紧张的比赛,你们也能坐得住!不在这里看了,连加油也不让喊!真没意思!”
  阿妹一扭头,甩下冯宝,自己跑下官府看台,回自家的看台去了。冯宝苦笑了一下,“真是小刁蛮!”只好自己一个人坐回母亲身边,继续观看。但是,这龙舟赛在他心里立刻没了许多趣味,呆呆地坐着,闷闷地看着。
  罗江上,附近几个郡县参赛的龙舟在江面上劈波斩浪。龙舟上,擂鼓手把鼓擂得震天响,划手们咳吆着,手中的划桨飞快地拨动着,压尾的副指挥保证龙舟直线向前,龙舟如飞。
  冼家的龙舟,在冼挺擂动的鼓点的指挥下箭一般向前冲。他们已占了先,那喷吐出鲜红火焰的龙头船,把许多龙舟远远地甩到了后面。擂鼓的冼挺甩动着健壮的胳膊,拼命擂鼓指挥着划手。面向后面的他,看到其他龙舟纷纷落后,止不住露出胜利的微笑:夺锦的希望就在眼前!他更起劲儿地擂响大鼓,结扎着鲜红绸穗的鼓槌儿上下翻飞,叫人眼花缭乱。
  马上就接近终点了!冼挺已经看到终点船的船尾。他加快了速度擂鼓,指挥划手做最后冲刺。
  这时,宁峒的龙舟赶上紧傍着冼家龙舟。快了,快接近冼家龙舟了。宁家的指挥心中一阵高兴。
  冼挺看到这一切,不过,他知道,尽管宁家的龙舟紧追不舍,终究还是落在冼家龙舟的后面。冼家龙舟,已经冲过终点两船中间扯起的红绳,瞧,冼家龙舟的龙头上还挂着那属于胜利的红绳呢。
  冼挺直起身,双手挥舞鼓槌儿,高声欢呼起来:“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划手们也高举起船桨,站在窄窄的龙舟上,欢呼着。
  宁峒的龙舟贴着冼家龙舟冲了过去。作为指挥的宁家公子扯起冼家龙舟上的红绳,挂到自己的龙舟上,然后指挥划手把龙舟划向岸边的彩棚,去接受奖赏。
  眼看属于自己的奖品就要叫宁峒抢走了,冼挺发急。“追,追上去!”他愤怒地喊叫着,让划手划龙舟去夺回一切。
  宁公子已经把他的龙舟靠近了主席台彩棚前的船埠,几个官差正用钩挠钩住龙舟龙头,把龙头拴在船埠的木桩上。彩棚附近的官家鼓乐队奏起欢快的“赛龙夺锦”——俚家乐曲。
  冯融微笑着走到彩棚主席台前,长史正在命令差人把奖品一一摆放在台上。一只烧得焦黄流油的“金猪”放在大漆盘里,散发出引诱人们流口水的香味。那一匹一匹彩色绸缎,发着五彩般霞光,闪闪烁烁,美丽极了。
  冯宝伸长脖子,从台子上看下去。他衷心地希望看到冼家那鲜艳喷着火焰似的龙舟。看见宁公子从夺得第一名的龙舟上跳了下来,冯宝失望地叹了口气,轻轻摇头:“小刁蛮,你得不到这些美丽的绸缎了。”
  宁公子刚跳上船埠,就听见后面大吼一声:“还我们红绳!我们冼家第一!”冼挺从冼家龙舟一跃跳上了宁家龙舟,伸手去抢宁家龙舟的红绳。冼家划手随之赶到,双方争夺红绳的混战开始了。
  “这是怎么回事?拉开他们!”冯融命令官差把打斗的双方拉开,让冼宁两家的人各站一边。
  “说说你们为什么打斗!”冯融让差人把冼挺和宁公子带到面前,沉着脸问。一场喜庆,让这两人破坏了,他有些恼。
  “我们先得红绳,宁家来抢!”
  “他血口喷人,我宁家不让抢!”
  “要不,你们都第一,各得一半奖品。如何,如何?”冯融说。
  宁公子有些理亏,先不说话。冼挺却得理不饶人:“不行!”
  冼阿妹上来,拉住哥哥冼挺:“算了,各得一半奖品吧,比打斗好。”
  冯融、冯宝、冼挺和宁公子都吃惊:小妹子最通情达理,会宁人息事!
  一时间,风平浪静。岸上的人欢呼,随乐起舞:冼家化龍舞,宁家貔貅舞。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菜花黄。  清明前夕,我回苏北老家为母亲上坟。完毕,回到二哥家中坐下不久,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说:“培龙啊,巷子里的老人都走了,就剩我了,孤形单影的,整天说话的人都找不着。你二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一人在家,非常寂寞,这一无聊就胡思乱想,想你妈,想儿女,想过去,憋得久了就想说话,一肚子的话呀,总想找人说。我想,我都九十岁了,说不定一觉睡下去就醒不来了,再不把憋在肚子里的话说出来,恐怕真的
与新鲜的、苍翠的、葳蕤地活着的植物相比,枯枝那么笃定,那么从容。  这些年,虽历经数度搬迁,可我的匣子里还藏着一个枯枝做的弹弓,它有三十多年了。孩童时候,家住校园的我,是个假小子。所有女孩子玩儿的游戏,我均不涉及,只玩儿打弹弓,滚铁环,弹玻璃球之类,属于男孩子的游戏。十二岁那年,我们搬家,搬离了那座在我记忆里永远美丽的校园。从此,我的性格发生了突变。可能,也是因为没有了玩伴的缘故,我不再玩儿那些男
五月的声音  刚被割了一茬  又长出了一茬  噌噌噌,它们拔节的声音  抽穗的声音  樹梢上知了的声音  蜜蜂嘤嘤嗡嗡采蜜的声音  追赶河岸柳絮的声音  它们趴在田地间  看一朵白云在天上  慢吞吞地行走  它们和许多个仲夏夜在一起  谈论黑夜里走丢的星星  池塘边鼓着腮帮唱歌的青蛙  树上秘密生长的小果子  竹椅里打盹儿的小女孩  以及刚刚过去的  春天的味道   [选自《阅读》(高年级版)
《终身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几乎就是钱柳夫妇的写照。钱谦益:“雪色霏微侵白发”,柳如是和:“雪里山应想白头”。钱:“恸哭遗民总白头”,柳:“东山葱岭莫辞从”。钱谦益被称为山中宰相、山林领袖,满头晶莹雪,而柳如是投奔钱时被称为落落有林下风。林黛玉被称为有林下风、咏絮的谢道韫。道韫是谢安的侄女,而柳如是将钱谦益称为东山谢安:“东山葱岭莫辞从”。他们常与朋友们在绛云楼举行东山雅集。
阿黄跑了。  阿黄跑得很突然。那日,厂里的小伙子牵着它去后门山溜达,一时疏忽,阿黄脖子上拖着根链条就跑了。当时小伙子也大意,以为后门山与厂里寸步的距离,应该跑不远,所以也就没有管它了。谁知等到怏下班,还未见阿黄的踪影。这下小伙子急了,他明白这阿黄是厂里的“守卫”之一,搞丢了不好向我交代,于是就约上十几个同事在后门山地毯式寻找好几个来回,都以失败告终,没办法,只好很抱歉地告诉我,阿黄跑了。  其实几
霉豆腐   长毛腰身弓,小跑赛雷公,   缸里睡两月,醒来人来疯,   红红辣椒衣,香里翻滚臭,   舌尖跳起舞,两眼犯迷瞪。   一梦咂吧嘴,恍惚又一梦,   山风衔野味,花开不见声。   挑担沿巷卖,闪进夜窟窿,   小儿一泡尿,闲坐说子龙。  油桐花   桐花香尽处,不见雾中人。   掌心一场雪,风求几缕真。   一缕追一缕,湖光惊白鹭。   初见我阿妹,张皇藏水眸。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晴  妈妈经常出差,里里外外的事情几乎全落到了爸爸一个人身上。最近,爸爸晚上忙完所有家务活,还要挑灯加班完成单位的工作。我发现他在检查我的作业时,不停地打哈欠,一脸疲倦。我心里酸酸的,非常难受。  我得想办法让爸爸好好休息一下。今天是星期日,我一大早就醒来了,准备把爸爸的手机闹钟给关掉,让爸爸睡到自然醒。于是,我轻轻地从床上爬了起来,穿好鞋子,蹑手蹑脚地往爸妈的房间走
云朵睡去的午后  没有月亮的晚上  万头攒动的广场  阒静窈然的空巷  有时  是少女啃苹果的牙齿间  溢出的声响  汁水淋漓带着芬芳  有时  是掌心还未涂匀的护手霜  和着微渗的汗液  还有冬日的阳光  有时  是一部水到渠成的老电影  看到动情处  蒙住脸幸福地哭上一场  有时  是匆匆而过的行人  视线相遇的瞬间  无数张互相流连的脸庞  窗前一双接住阳光的手  月下一碗撒满星星的粥  叶
那时候,农村实行生产队集体所有制。白天,父母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暮色降临的傍晚,我母亲就点亮了那盏浅蓝色玻璃煤油灯,巧手编起了草席。  故乡每年端午前后,那绿油油的、碧青色的水草,高耸在田间,我父母就开始收割水草,那水草青皮白玉,水草从中间,经开边后,将水草晒干,作为织草席的原材料,加工织席。夜色茫茫中,我父母在人工织席机上按水草长短,把细小的经线从筘齿中穿过,把麻线挂在织机上,上、下梁之间,
每天路过一条长长的老街,只要闻到一股药香,我就知道前面是那家国药堂了,就忍不住地深呼吸,那气味让人神清气爽。  很多年前,家乡的青石板街也有一家国药堂,那时,青石板两边临街的店铺很多,有百货商店、照相馆、裁缝铺、豆腐作坊、酒坊、染坊等,而最称得上“老字号”的,要数这家老药铺。  老药铺位置在十字街头,这个老县城每天最早卸门板,最晚嵌门板的就是这家国药堂。铺门一开,药工们开始忙活,时常有进进出出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