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明确主体促进创新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课堂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学生主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作多样的回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引导学生多思、深思、爱思,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发展自己。
2 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要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机会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见解:“老师,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笔者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学生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呢?”这时,笔者出一题“5.865 6÷1.4”,让学生用2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学生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激发好奇心启迪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2组数,这2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于是就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捧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4 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创新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设疑入手,注重起疑,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生疑、质颖、解疑,造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爱思考、敢创新的精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鼓励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5 精设创造性练习育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手段,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
1 明确主体促进创新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课堂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学生主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作多样的回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引导学生多思、深思、爱思,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发展自己。
2 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要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机会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见解:“老师,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笔者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学生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呢?”这时,笔者出一题“5.865 6÷1.4”,让学生用2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学生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激发好奇心启迪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2组数,这2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3整除呢?于是就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捧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4 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创新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设疑入手,注重起疑,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生疑、质颖、解疑,造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爱思考、敢创新的精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鼓励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5 精设创造性练习育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手段,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只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