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培养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认知能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健全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依靠生硬的外部灌输,也不能光凭机械的训练,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推动情感的有效迁移,启迪学生的灵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自然科学课。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重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情感目标并有效实施和注意其反馈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所谓“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促进的。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施和反馈,往往忽视情感目标的实施和反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情感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之中,没有把握好情感目标的实施方式和反馈途径。
如何将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关注作品中的人物,能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还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可学之处,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弱,内心的情感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在外部表情上都能表现出来。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反馈,不断调控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以达到预期目标。另外,情感目标的反馈途径还依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欲晓之以义,必动之以情。教师对学生感染力的强弱,在情感目标的反馈、矫正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创设情境,加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之中,让学生信其真,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才能明辨是非。
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感染场,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作品的境界。也可以利用影视声像媒体、图片展览、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来创设。
三、重视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情感体验和丰富精神内涵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感受,受到启发,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如,读小说时,要关注人物命运,更要通过反复的读来感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汉语非凡的表情达意效果;读散文时,要关注作者内心感情的表白,更要关注散文语言的无穷魅力;读戏剧时,要关注语言文字如何将人物矛盾推向前进的;读诗歌时,要注意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这“三美”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四、让学生在作文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以载道”,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过去长期的应试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写作的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扼杀了作文的本质,让学生在无病呻吟中学会虚情假意。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挖掘自己内心的真情,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
一、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情感目标并有效实施和注意其反馈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所谓“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促进的。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施和反馈,往往忽视情感目标的实施和反馈。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情感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目标之中,没有把握好情感目标的实施方式和反馈途径。
如何将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关注作品中的人物,能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还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可学之处,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弱,内心的情感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在外部表情上都能表现出来。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反馈,不断调控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以达到预期目标。另外,情感目标的反馈途径还依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欲晓之以义,必动之以情。教师对学生感染力的强弱,在情感目标的反馈、矫正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创设情境,加速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都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之中,让学生信其真,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才能明辨是非。
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感染场,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作品的境界。也可以利用影视声像媒体、图片展览、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来创设。
三、重视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情感体验和丰富精神内涵
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得感受,受到启发,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如,读小说时,要关注人物命运,更要通过反复的读来感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汉语非凡的表情达意效果;读散文时,要关注作者内心感情的表白,更要关注散文语言的无穷魅力;读戏剧时,要关注语言文字如何将人物矛盾推向前进的;读诗歌时,要注意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这“三美”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四、让学生在作文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以载道”,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过去长期的应试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写作的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扼杀了作文的本质,让学生在无病呻吟中学会虚情假意。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
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挖掘自己内心的真情,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