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泉村,贺兰山下的一个小村落。在这里居住着350多户人家。今年五一小长假,这里接待游客15.1万人,收入110万元。
近年来,龙泉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领下,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打造“贺兰山下第一村”,乡村展新貌、添新业,处处呈现新气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场景充分展示了龙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产业发展谋新路
龙泉村,东衔星海湖、西依贺兰山,因村内有9个天然泉眼而得名,曾是一个普通的传统农业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不断减少,一度面临农民增收难、村务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困境。近年来,村党支部带头组建基层组织先锋队,配强乡村振兴“指挥所”,发挥党支部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实施规模集约经营,逐渐走上了一条富民强村的路子。
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产业、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形成“党支部+合作社+農户”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头雁展翅、群雁高飞的良好“雁阵效应”日益凸显。
通过对现有资源、潜在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深度挖掘,成立“龙泉村美丽家园农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分红,村民变股民。全村1200亩土地集中流转后,开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新建48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座,吸引回流村民20余户,走上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通过“扶持保育”“先锋示范”等举措,激发年轻生力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市场管理、产业拓展等方面的优势,产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目前,以绿尝鲜草莓采摘园、龙泉花卉休闲观光合作社、兰岳龙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带动30余户村民参与餐饮服务、旅游开发等服务业,逐步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品农家情”的产业发展链条。
龙泉村党支部开门迎客的发展思路,不仅吸引了龙泉山庄、正浩源公司、宁夏济仁堂、柏杨天泰等外来投资,而且凝聚了众多草根团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增添了梅花鹿园、中医研究院、精品民宿等新业态,乡村旅游产业类型更加丰富。2019年,龙泉村共开展文化旅游活动3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
基础设施换新颜
要发展乡村旅游,仅有产业支撑是不行的,必须有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做后盾,才能留住游客。
近年来,龙泉村因地制宜、有序规划,通过“后山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生态修复、村庄内部现有生态资源保护、村庄外围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科学布局,完成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工作,绿化率达90%。夯实基础设施,为旅游鸣锣开道。投资近亿元,完成商业街改造、集污管网改造、干沟生态环境修复、葫芦塘改造、迎宾广场建设等政府投资项目14个,完成田园综合体、贺鹿庄园、张黑子农家院、郭江老磨坊等社会投资项目11个,形成全要素集聚整合的旅游基础配套体系,新增就业200多人。按照4A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提档升级,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点,龙泉村倾力打造泉水民宿街和2家四合院式乡村民宿,改建乡村宾馆,提高住宿接待能力。根据游客需求,建设了核心接待区、泉水养生区、泉耕生态区、泉上农庄休闲区、民俗文化区、田园农乐区、泉润枣树区七大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和消费需求。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领下,龙泉村全体村民的思想逐渐由自给自足、各自为政向联手经营、集约发展转变,庭院经济、集体经济大步向前。
乡风文明谱新曲
龙泉村里通向每条巷道、胡同和每家门口的路,都是干净的水泥硬化路。走进村里,路口的木质指示牌上写着:龙泉山庄、贺鹿庄园、民宿街、景观吊桥、勤牛泉、灵蛇泉、喜羊泉,箭头标示着走向,规范有序。这里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满眼青绿;庄稼在生长,蜂戏花儿,蛙鼓清潭,鸟在鸣唱,满眼绿意的田畴送来植物的清香,使人联想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画场景。
龙泉村党支部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促进产业发展与乡风文明同步推进,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村内保留了明代长城、烽火台,古老的贺兰山岩画,汉代遗址等珍贵历史古迹,经抢救性挖掘出土的汉砖瓦、陶俑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村史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家风家训馆连成一体,组成乡村的记忆,现藏展品1200件,彰显了龙泉村悠久绵长的人文历史,成为广大游客追忆过去、体悟耕读传家的好地方。古朴的乡村生活融入着民俗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沧桑巨变的农耕文化、婚丧嫁娶等陈年的民风民俗、世代秉承的家规家风,永远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龙泉村党支部通过开展“致富能手”“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引导村民争当乡风文明建设的传播者、爱护环境的先行者、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在全村上下形成尊老敬老、团结乡邻、勤劳致富、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环境整治绘新图
刚到龙泉村,人们会把外观古朴的公厕当成休息厅,走近方才恍然大悟。村里的现代公厕在休闲区、饮食区、游乐区随处可见,外观雅致,里面洁净明亮。村子水冲式厕所并网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完成了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的建设。清洁煤作为新能源进入寻常百姓家。村里空气清新,舒适惬意。
龙泉村以党支部带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在乡村环境整治上打出一套组合拳,描绘了一幅“山水相映、林木繁盛、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画卷。
落实党员干部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在本村区域设置网格长,包干到户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先后开展后山荒山绿化、土地平整及节水灌溉等工程,栽植山桃、山杏等经果林1万余株,灌木10万余株。
山村依照新农村生态环保建设的要求,利用独特的自然和地理位置优势,建设了百姓自己认领的“开心农场”。除了田园花海、油葵、草莓和花卉四大基地,还规划开辟了体验式豆腐坊、面粉厂、榨油坊,让游客体验亲手耕种、制作食物,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这里的废物都成了绿色循环经济的资源,乡村清新的环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站在龙泉村最高处,感受巍巍贺兰山雄姿,辽阔原野间林涛送爽,大地繁花似锦果蔬争鲜,鸟儿欢翔鸣唱聚集栖息,一幅新时代美丽家园、乡村田园山水画卷,悠然舒展开来。如今,龙泉村已发展成为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塞北美丽村落。2019年7月,龙泉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同年12月,龙泉村入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亮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把切实解决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写在了《若干意见》里,龙泉村党支部要坚持依法治理,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切实在基层治理中让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摄影:徐树雄)
责任编辑:陈洪岩
近年来,龙泉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领下,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打造“贺兰山下第一村”,乡村展新貌、添新业,处处呈现新气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场景充分展示了龙泉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产业发展谋新路
龙泉村,东衔星海湖、西依贺兰山,因村内有9个天然泉眼而得名,曾是一个普通的传统农业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不断减少,一度面临农民增收难、村务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困境。近年来,村党支部带头组建基层组织先锋队,配强乡村振兴“指挥所”,发挥党支部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实施规模集约经营,逐渐走上了一条富民强村的路子。
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发展产业、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形成“党支部+合作社+農户”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头雁展翅、群雁高飞的良好“雁阵效应”日益凸显。
通过对现有资源、潜在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深度挖掘,成立“龙泉村美丽家园农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分红,村民变股民。全村1200亩土地集中流转后,开发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田园综合体,新建48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座,吸引回流村民20余户,走上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通过“扶持保育”“先锋示范”等举措,激发年轻生力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市场管理、产业拓展等方面的优势,产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目前,以绿尝鲜草莓采摘园、龙泉花卉休闲观光合作社、兰岳龙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带动30余户村民参与餐饮服务、旅游开发等服务业,逐步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品农家情”的产业发展链条。
龙泉村党支部开门迎客的发展思路,不仅吸引了龙泉山庄、正浩源公司、宁夏济仁堂、柏杨天泰等外来投资,而且凝聚了众多草根团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增添了梅花鹿园、中医研究院、精品民宿等新业态,乡村旅游产业类型更加丰富。2019年,龙泉村共开展文化旅游活动3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
基础设施换新颜
要发展乡村旅游,仅有产业支撑是不行的,必须有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做后盾,才能留住游客。
近年来,龙泉村因地制宜、有序规划,通过“后山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生态修复、村庄内部现有生态资源保护、村庄外围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科学布局,完成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工作,绿化率达90%。夯实基础设施,为旅游鸣锣开道。投资近亿元,完成商业街改造、集污管网改造、干沟生态环境修复、葫芦塘改造、迎宾广场建设等政府投资项目14个,完成田园综合体、贺鹿庄园、张黑子农家院、郭江老磨坊等社会投资项目11个,形成全要素集聚整合的旅游基础配套体系,新增就业200多人。按照4A级乡村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提档升级,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特点,龙泉村倾力打造泉水民宿街和2家四合院式乡村民宿,改建乡村宾馆,提高住宿接待能力。根据游客需求,建设了核心接待区、泉水养生区、泉耕生态区、泉上农庄休闲区、民俗文化区、田园农乐区、泉润枣树区七大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和消费需求。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领下,龙泉村全体村民的思想逐渐由自给自足、各自为政向联手经营、集约发展转变,庭院经济、集体经济大步向前。
乡风文明谱新曲
龙泉村里通向每条巷道、胡同和每家门口的路,都是干净的水泥硬化路。走进村里,路口的木质指示牌上写着:龙泉山庄、贺鹿庄园、民宿街、景观吊桥、勤牛泉、灵蛇泉、喜羊泉,箭头标示着走向,规范有序。这里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满眼青绿;庄稼在生长,蜂戏花儿,蛙鼓清潭,鸟在鸣唱,满眼绿意的田畴送来植物的清香,使人联想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画场景。
龙泉村党支部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促进产业发展与乡风文明同步推进,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村内保留了明代长城、烽火台,古老的贺兰山岩画,汉代遗址等珍贵历史古迹,经抢救性挖掘出土的汉砖瓦、陶俑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村史馆、民俗文化博物馆、家风家训馆连成一体,组成乡村的记忆,现藏展品1200件,彰显了龙泉村悠久绵长的人文历史,成为广大游客追忆过去、体悟耕读传家的好地方。古朴的乡村生活融入着民俗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沧桑巨变的农耕文化、婚丧嫁娶等陈年的民风民俗、世代秉承的家规家风,永远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龙泉村党支部通过开展“致富能手”“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引导村民争当乡风文明建设的传播者、爱护环境的先行者、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经济发展的实践者,在全村上下形成尊老敬老、团结乡邻、勤劳致富、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环境整治绘新图
刚到龙泉村,人们会把外观古朴的公厕当成休息厅,走近方才恍然大悟。村里的现代公厕在休闲区、饮食区、游乐区随处可见,外观雅致,里面洁净明亮。村子水冲式厕所并网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完成了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的建设。清洁煤作为新能源进入寻常百姓家。村里空气清新,舒适惬意。
龙泉村以党支部带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在乡村环境整治上打出一套组合拳,描绘了一幅“山水相映、林木繁盛、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画卷。
落实党员干部责任制。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在本村区域设置网格长,包干到户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先后开展后山荒山绿化、土地平整及节水灌溉等工程,栽植山桃、山杏等经果林1万余株,灌木10万余株。
山村依照新农村生态环保建设的要求,利用独特的自然和地理位置优势,建设了百姓自己认领的“开心农场”。除了田园花海、油葵、草莓和花卉四大基地,还规划开辟了体验式豆腐坊、面粉厂、榨油坊,让游客体验亲手耕种、制作食物,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这里的废物都成了绿色循环经济的资源,乡村清新的环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站在龙泉村最高处,感受巍巍贺兰山雄姿,辽阔原野间林涛送爽,大地繁花似锦果蔬争鲜,鸟儿欢翔鸣唱聚集栖息,一幅新时代美丽家园、乡村田园山水画卷,悠然舒展开来。如今,龙泉村已发展成为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塞北美丽村落。2019年7月,龙泉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同年12月,龙泉村入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亮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把切实解决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写在了《若干意见》里,龙泉村党支部要坚持依法治理,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切实在基层治理中让人民群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摄影:徐树雄)
责任编辑:陈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