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 世纪,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出发,开启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漫长旅程。最终,他们来到了遥远的中国。彼时的中国,处于元朝忽必烈的大一统之下,马可·波罗一行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盛。17年后,他们回到故乡,此时的威尼斯开始酝酿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并最终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三大中心之一。13至16世纪,像马可·波罗一样往来奔波于欧、亚之间的西方人,成为连接中西的桥梁。中西文化由此带来的交流和碰撞,出现了怎样的火花?
庞贝遗址壁画中的女性身穿中国丝绸,明代门板画上有西方美女的形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和罗马帝国相互把对方视作日出与日落之地。两千多年来,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频繁往来,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景观。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中,在本土和异域碰撞的文明火花中,你会发现,世界的联系远比我们所知的更久远、更深厚。
奇妙的文化交流
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将罗马帝国的庞贝古城覆盖。18世纪中叶,经考古工作者挖掘,庞贝遗址重见天日。在古城中一所别墅的卧室内,人们发现了被称为《花神芙罗拉》的壁画,壁画中的女子身着中国丝绸,衣袂飘逸,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李军介绍,《花神芙罗拉》身上薄如蝉翼的丝纱就是来自中国的丝绸,古时《罗马文献》曾记载过中国丝绸的奢华贵气。
这幅壁画创作于1世纪,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汉代——汉代的刺绣技术高、题材丰富,丝绸织造技艺已达高超的境界。展览中展出的彩绣云纹香囊同样出自东汉,这件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针法为索绣,但针脚整齐,在有花紋处索辫盘旋密集,不露空白,绣工相当熟练。刺绣因较织锦更为费工,所以价值在锦之上,是当时贵族阶层的“奢侈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萨诺·皮埃特罗创作的《圣母加冕》祭坛三联画中,圣母、耶稣和圣奥古斯丁皆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在背景的红色帷幔和圣母的袍服上,还可以清晰辨认出凤凰的图案。
丝绸之于西方正如玻璃器在东方,都是十分珍贵的物件,是当时权贵阶层的专享之物。展览中展示的一只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的网纹玻璃杯,或许其貌不扬,但却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黑海北岸地区产品。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湖南博物馆藏的蜻蜓眼玻璃珠,色彩艳丽、尺寸较大,几何图案丰富多变,也很可能是西亚的舶来品。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蜻蜓眼式玻璃珠成为权贵们所追求的珍品。
展览用时间做轴线,让中国和意大利代表的东西方文明不断碰撞并产生联系。置身其中,或许能迅速捕捉其相似之处,并感叹千年之前的东西方交流。在展览的引入部分,有两块广东新会博物馆馆藏的明代门板《新会木美人》,木板上用油彩画出两个真人大小的美女,虽然残损严重,但从胸部能依稀分辨出汉式服装,线条垂畅。人物梳高髻,呈四分之三正侧面,鼻梁高挺,具有明显的西方人特征,神态安详。而在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枫丹白露画派油画作品《沐浴中的女人》中,你会发现十分相似的女性形象,枫丹白露画派恰恰深受意大利样式主义影响。
在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乔瓦尼·贝里尼与提香合作的《诸神之宴》中,古罗马诸神手里拿着白蓝相间的器物,与稍早时代的中国瓷器相似。油画中瓷碗的饰纹,与明代瓷碗上的缠枝莲纹相像。1575年制作的美第奇软瓷罐,蓝色缠枝莲纹与半透明玻璃釉呈现出白底蓝花的效果,与中国青花瓷的样式不谋而合。
在西方早期的世界地图中,会发现中西航海家们神奇的秘密;在《三王来拜》等多件15世纪的油画作品中,会发现典型的中国蒙古族人形象;而一只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宋代陶罐,陶罐胎体较厚,施白釉,周身装饰蕉叶、缠枝花卉等四层印花纹,是典型的福建德化窑产品;绘于元代或明代的《卢沟运筏图》画轴,描绘的是北京永定河卢沟桥附近水运繁忙的场景……在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现代世界体系”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多个世界体系,而在这些世界体系中,尤其是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各国联系之密切、交流之广泛,远超我们今天认知的程度。
李军表示,本次展览首次从一个特殊视角审视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本次展览呈现了极为丰富和充分的证据链条,构成了全球学术界新思潮中的最新一波浪潮。“观众将会亲眼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既是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是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从而开启了现代世界的新纪元。”
展览缘起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以博物馆和学者自主策展的方式,用全球38家博物馆征集的2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讲述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文化艺术之间不绝于缕的交流故事。
展览包括“大漠之舟”“跨越七海”“帝国剪影”“凤凰西行”“丝绸之梦”“世界交融”六个单元。整个展览以一种物质分类和主题故事的方式,将近两千年间发生在亚欧大陆上中西文明的交流进行对比式呈现。很多中西器物是第一次面对面、近距离“坐”在一起,但从文明彼此影响的视角来看,它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国内外38家博物馆的文物珍品,通过独特的展陈设计,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穿越之旅。
据介绍,为完整呈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影响,展览对参展文物进行了精心挑选。其中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和船只模型;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览也通过意大利早期的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通商指南》《世界地图》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传教士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展览还包括了中意两国众多博物馆的珍宝,有庞贝遗址发掘的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乔托的名作《圣史蒂芬》、15世纪的《圣母加冕图》和《三王来拜》等;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倪瓒《水竹居图》、任仁发《饮饲图》等;还有国内16家重要博物馆的顶级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宋人耕获图》、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任贤佐《三骏图》,首都博物馆的“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新会博物馆的《新会木美人》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地见证了历史上东西方之间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人民意愿和时代发展主流。
展览旨在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呈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千年史诗,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李军表示:“我们更多是让文物说话,但由于它们并不能真的说话,我们要帮助大家找到一些由头或线索,并列在一起。”而对于此次展览,他用“全球博物馆最精美的展品,揭示世界历史最深刻的变革,一部用文物和艺术品讲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一次无问西东、只问真理的探求”来形容本次展览。
庞贝遗址壁画中的女性身穿中国丝绸,明代门板画上有西方美女的形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和罗马帝国相互把对方视作日出与日落之地。两千多年来,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频繁往来,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景观。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中,在本土和异域碰撞的文明火花中,你会发现,世界的联系远比我们所知的更久远、更深厚。
奇妙的文化交流
79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将罗马帝国的庞贝古城覆盖。18世纪中叶,经考古工作者挖掘,庞贝遗址重见天日。在古城中一所别墅的卧室内,人们发现了被称为《花神芙罗拉》的壁画,壁画中的女子身着中国丝绸,衣袂飘逸,尽显曼妙妩媚的身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李军介绍,《花神芙罗拉》身上薄如蝉翼的丝纱就是来自中国的丝绸,古时《罗马文献》曾记载过中国丝绸的奢华贵气。
这幅壁画创作于1世纪,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汉代——汉代的刺绣技术高、题材丰富,丝绸织造技艺已达高超的境界。展览中展出的彩绣云纹香囊同样出自东汉,这件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针法为索绣,但针脚整齐,在有花紋处索辫盘旋密集,不露空白,绣工相当熟练。刺绣因较织锦更为费工,所以价值在锦之上,是当时贵族阶层的“奢侈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萨诺·皮埃特罗创作的《圣母加冕》祭坛三联画中,圣母、耶稣和圣奥古斯丁皆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在背景的红色帷幔和圣母的袍服上,还可以清晰辨认出凤凰的图案。
丝绸之于西方正如玻璃器在东方,都是十分珍贵的物件,是当时权贵阶层的专享之物。展览中展示的一只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的网纹玻璃杯,或许其貌不扬,但却是东罗马帝国时期黑海北岸地区产品。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湖南博物馆藏的蜻蜓眼玻璃珠,色彩艳丽、尺寸较大,几何图案丰富多变,也很可能是西亚的舶来品。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蜻蜓眼式玻璃珠成为权贵们所追求的珍品。
展览用时间做轴线,让中国和意大利代表的东西方文明不断碰撞并产生联系。置身其中,或许能迅速捕捉其相似之处,并感叹千年之前的东西方交流。在展览的引入部分,有两块广东新会博物馆馆藏的明代门板《新会木美人》,木板上用油彩画出两个真人大小的美女,虽然残损严重,但从胸部能依稀分辨出汉式服装,线条垂畅。人物梳高髻,呈四分之三正侧面,鼻梁高挺,具有明显的西方人特征,神态安详。而在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枫丹白露画派油画作品《沐浴中的女人》中,你会发现十分相似的女性形象,枫丹白露画派恰恰深受意大利样式主义影响。
在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乔瓦尼·贝里尼与提香合作的《诸神之宴》中,古罗马诸神手里拿着白蓝相间的器物,与稍早时代的中国瓷器相似。油画中瓷碗的饰纹,与明代瓷碗上的缠枝莲纹相像。1575年制作的美第奇软瓷罐,蓝色缠枝莲纹与半透明玻璃釉呈现出白底蓝花的效果,与中国青花瓷的样式不谋而合。
在西方早期的世界地图中,会发现中西航海家们神奇的秘密;在《三王来拜》等多件15世纪的油画作品中,会发现典型的中国蒙古族人形象;而一只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宋代陶罐,陶罐胎体较厚,施白釉,周身装饰蕉叶、缠枝花卉等四层印花纹,是典型的福建德化窑产品;绘于元代或明代的《卢沟运筏图》画轴,描绘的是北京永定河卢沟桥附近水运繁忙的场景……在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之后建立的“现代世界体系”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多个世界体系,而在这些世界体系中,尤其是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各国联系之密切、交流之广泛,远超我们今天认知的程度。
李军表示,本次展览首次从一个特殊视角审视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本次展览呈现了极为丰富和充分的证据链条,构成了全球学术界新思潮中的最新一波浪潮。“观众将会亲眼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既是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是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从而开启了现代世界的新纪元。”
展览缘起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以博物馆和学者自主策展的方式,用全球38家博物馆征集的2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讲述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文化艺术之间不绝于缕的交流故事。
展览包括“大漠之舟”“跨越七海”“帝国剪影”“凤凰西行”“丝绸之梦”“世界交融”六个单元。整个展览以一种物质分类和主题故事的方式,将近两千年间发生在亚欧大陆上中西文明的交流进行对比式呈现。很多中西器物是第一次面对面、近距离“坐”在一起,但从文明彼此影响的视角来看,它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国内外38家博物馆的文物珍品,通过独特的展陈设计,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的穿越之旅。
据介绍,为完整呈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影响,展览对参展文物进行了精心挑选。其中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和船只模型;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览也通过意大利早期的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通商指南》《世界地图》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传教士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展览还包括了中意两国众多博物馆的珍宝,有庞贝遗址发掘的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乔托的名作《圣史蒂芬》、15世纪的《圣母加冕图》和《三王来拜》等;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倪瓒《水竹居图》、任仁发《饮饲图》等;还有国内16家重要博物馆的顶级文物,包括故宫博物院的《宋人耕获图》、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任贤佐《三骏图》,首都博物馆的“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新会博物馆的《新会木美人》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地见证了历史上东西方之间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人民意愿和时代发展主流。
展览旨在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呈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千年史诗,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李军表示:“我们更多是让文物说话,但由于它们并不能真的说话,我们要帮助大家找到一些由头或线索,并列在一起。”而对于此次展览,他用“全球博物馆最精美的展品,揭示世界历史最深刻的变革,一部用文物和艺术品讲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一次无问西东、只问真理的探求”来形容本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