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七十的高大爷,得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十多年了。十多年前,他发生了一次脑卒中,经过抢救好不容易脱离了危险,但从此留下了话说不清楚,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等后遗症。医生提醒他,心房纤颤已很久了,需要进行系统的抗凝治疗。但是高大爷嫌定期抽血化验太麻烦,就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今年,不幸的事发生了,高大爷再次发生脑卒中,经抢救无效去世。医生认为,高大爷的根本问题在于房颤,这是导致他发生脑卒中并最终死亡的“元凶”。
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房颤患者的心跳速率可达120—150次/分,而正常的心跳则在60—100次/分。
在“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中风危机》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中国目前的房颤患病率约为770人/10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病等诱发疾病存活率的提高,由房颤引发的中风逐渐成为普遍的健康问题。”胡大一教授如是说。
房颤离你并不远
房颤的发生,主要与年龄、疾病有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据统计,在中国有房颤患者约800万左右,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60岁以下,房颤发生率低于1%;65岁的发生率为4%左右;75岁以上,则高达15%。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0%。
“房颤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必须引起重视的严重疾病。”胡大一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房颤病人仍可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没有症状。但实际上,它已对人体产生了危害。房颤出现时,或多或少地会损害心脏功能。若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则会加重这些心脏病的风险。房颤也可以产生严重并发症如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缺血性中风,从而使患者致残、致死。
房颤患者的症状可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往往是房颤患者最先发现的异常情况,体力明显下降、轻微活动就会气喘,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胡大一说,在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极快,而且不规整,轻者病人会感到心慌、气短,重者将诱发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和心力衰竭。
易引发脑卒中
房颤从初发时的轻微症状到严重发病可能会持续十年的时间,在症状轻时,如果患者抱着忍忍就过去的态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虽然偶尔发生房颤并不会致命,但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能引起血栓。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引发脑卒中。
目前,中国有超过150万人死于中风,死亡率达138.4人/10万,已经超过癌症的死亡率。据胡大一教授介绍,“房颤将卒中风险提高了5倍,在缺血性中风中,有15%到20%是源于房颤。而且房颤引发的中风相比其他原因引发的中风,后果更严重,不仅会导致更严重的残疾,住院时间更久,而且首次发作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约为非房颤患者的2倍”。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胡大一教授介绍说,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肠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等。
房颤日趋年轻化
“到医院做心电图,房颤很容易被识别,准确率99%。”胡大一建议,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犯病时做的心电图更容易判断,而慢性房颤患者则可以判断出持续的时间。
胡大一强调,对于已经发生了房颤的人,病人这时候一定要和专业医生商量,根据身体状况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不要过度焦虑紧张,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基本没有危险性。二是不能太不当回事,因为房颤最大的危险是卒中,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
近年来房颤有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年轻人心脏的负担,提早诱发房颤的发生。另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也是房颤的高危发生因素。
胡大一建议房颤患者在生活中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食物、药物,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一些止咳药或感冒药含有刺激物,可能引发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
有效使用抗凝疗法
对于大多数已经罹患房颤的患者而言,需要有效使用抗凝疗法,从而防止循环系统血凝块引起的并发症。
胡大一认为,目前,研究最前沿的抗凝剂是靶向抑制凝血途径中的某个单一凝血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华法林、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的发生风险,而出血发生率相近。”
但胡大一也指出,房颤抗凝治疗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尤其在初始治疗阶段,个体差异极大,抗凝药药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更加需要严格的监测和科学的用药指导。
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房颤患者的心跳速率可达120—150次/分,而正常的心跳则在60—100次/分。
在“全球预防中风行动”专家组发布的《如何避免亚太地区中风危机》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目前约有800万人罹患房颤。“中国目前的房颤患病率约为770人/10万,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病等诱发疾病存活率的提高,由房颤引发的中风逐渐成为普遍的健康问题。”胡大一教授如是说。
房颤离你并不远
房颤的发生,主要与年龄、疾病有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据统计,在中国有房颤患者约800万左右,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60岁以下,房颤发生率低于1%;65岁的发生率为4%左右;75岁以上,则高达15%。80岁以上人口发病率为10%。
“房颤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必须引起重视的严重疾病。”胡大一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房颤病人仍可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没有症状。但实际上,它已对人体产生了危害。房颤出现时,或多或少地会损害心脏功能。若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则会加重这些心脏病的风险。房颤也可以产生严重并发症如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缺血性中风,从而使患者致残、致死。
房颤患者的症状可能会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往往是房颤患者最先发现的异常情况,体力明显下降、轻微活动就会气喘,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胡大一说,在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极快,而且不规整,轻者病人会感到心慌、气短,重者将诱发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和心力衰竭。
易引发脑卒中
房颤从初发时的轻微症状到严重发病可能会持续十年的时间,在症状轻时,如果患者抱着忍忍就过去的态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虽然偶尔发生房颤并不会致命,但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能引起血栓。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引发脑卒中。
目前,中国有超过150万人死于中风,死亡率达138.4人/10万,已经超过癌症的死亡率。据胡大一教授介绍,“房颤将卒中风险提高了5倍,在缺血性中风中,有15%到20%是源于房颤。而且房颤引发的中风相比其他原因引发的中风,后果更严重,不仅会导致更严重的残疾,住院时间更久,而且首次发作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约为非房颤患者的2倍”。
“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导致血栓形成和栓塞。”胡大一教授介绍说,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处,从而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肠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等。
房颤日趋年轻化
“到医院做心电图,房颤很容易被识别,准确率99%。”胡大一建议,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犯病时做的心电图更容易判断,而慢性房颤患者则可以判断出持续的时间。
胡大一强调,对于已经发生了房颤的人,病人这时候一定要和专业医生商量,根据身体状况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不要过度焦虑紧张,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基本没有危险性。二是不能太不当回事,因为房颤最大的危险是卒中,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
近年来房颤有向年轻人转移的趋势。抽烟、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年轻人心脏的负担,提早诱发房颤的发生。另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也是房颤的高危发生因素。
胡大一建议房颤患者在生活中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食物、药物,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一些止咳药或感冒药含有刺激物,可能引发不规则心律,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
有效使用抗凝疗法
对于大多数已经罹患房颤的患者而言,需要有效使用抗凝疗法,从而防止循环系统血凝块引起的并发症。
胡大一认为,目前,研究最前沿的抗凝剂是靶向抑制凝血途径中的某个单一凝血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华法林、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的发生风险,而出血发生率相近。”
但胡大一也指出,房颤抗凝治疗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尤其在初始治疗阶段,个体差异极大,抗凝药药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更加需要严格的监测和科学的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