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保证残疾少年儿童受到最好的教育,2013年永德县在县城德党创建了永德县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县域及周边镇康县的适龄少儿进行教育教学。目前学校有学生108名,其中听障学生25名,占在校学生的25%。
听障孩子由于听力受损,与他人交往十分困难,可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不良行为远比普通学生多得多,因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听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将劳动实践和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使他们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得到成长。
一、造成听障儿童比例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条件和水平日益提高,但听障儿童依然存在,成了成千上万家庭的甜蜜负担,是什么因素导致儿童听障频出?根据专家研究,导致儿童听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遗传、药物中毒、意外伤害、环境污染等,其中药物中毒是主要因素。永德县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普遍不高,保健医疗意识更是淡薄,生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是“放羊式”,许多孩子在高烧病危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经常是病急乱投医,导致孩子听力受损。另外,部分百姓不相信科学,依然使用迷信手段给孩子治病,結果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再者,一些山村依然存在近亲结婚的陋习,导致出生的孩子先天听障,痛苦终生。
二、听障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听障孩子的自身因素。听障孩子情绪起伏大,自控能力差,由于先天语言能力的缺失,直观感知的活动占有特殊的优势,极易出现焦躁﹑冲动﹑行为的转移等个性特征。所以听障孩子当感觉到愤怒﹑恐怖﹑嫉妒和怨恨情绪达到了极点,就会立即向引起其情绪的客体直接发泄才能使心理紧张感减轻。听障孩子在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听障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孩子更多,往往造成他们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不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形成自卑﹑自怨自艾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一个群体,听障孩子又具有孤独﹑空虚﹑抑郁﹑嫉妒﹑冷漠等防御心理。模仿和受暗示是听障孩子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由于他们思维逻辑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暗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由于孩子的生理缺陷,大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迁就孩子,会对孩子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帮助,不情愿冒着孩子可能发脾气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孩子一旦出现了情绪的波动,则很难用通常使用的言语安慰方法来抚平他们。所以,这些因素造成了听障儿童无法获得延迟满足的经验,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要求一旦指出就会得到满足,从而无需过多地考虑自己行为或要求的合理性,而这就进一步造成了他们行为的冲动性。父母所表现出的过分主动性、保护性以及主导性,则造成了听障孩子的不安全依恋。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则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听障孩子是负担,心情不好时,视听障孩子为出气筒进行辱骂(虽然他听不到,但他能通过你的表情知道你所表达的意思)或殴打,缺少了家庭温暖,这样情绪上被忽略或对立,往往导致听障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还有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迫于生计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使这些留守聋童的心灵更是受到很大的创伤,想说却说不出,无法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这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孤僻的心理。也有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因为文化层次不高,随着孩子的成长,沟通越来越难,满足不了孩子的种种需要,于是产生了放弃不管的现象。
(三)学校社会的因素。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障孩子入学前常年在校外游荡,一些歧视听障孩子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了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聋童少年,使听障孩子产生了盲目、悲观、不合群的心理,人际关系难协调,难以融入社会。还有教师对听障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师生之间的沟通还不是很顺利。基础教育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忽视,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职业心态等。
三、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保证边远山区听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劳动实践优势一。劳动实践是一种全身体验、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此办法通过听障孩子的亲自劳动实践参与,有效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同时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在劳动实践中增加和教师及其他正常儿童的交流,从而建立融洽的关系。这一过程教师要及时发现听障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而劳动实践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存在价值,通过劳动实践会使听障孩子的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充分释放,同时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
(二)劳动实践优势二。听障儿童先天丧失语言能力,但通过后天教育和治疗大部分都能表达。劳动实践教育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拔草、施肥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激发,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最后是他们在劳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互助能力,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能力,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从而迅速适应社会生活。当然,作为教师,要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劳动实践。首先要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分别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并诚实灵活的完成目标。到丰收时节,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收获劳动成果,让他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四、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把控和事项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实践范围。在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谐、安全的劳动环境。除了下地组织实践外,还可以开展洗衣服比赛、包饺子、手工制作等。劳动中避免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 等不良情绪。教师应重视实践的强度、安全度、学生的喜好,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
(二)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可以说劳动实践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在进行劳动实践教育中,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设计出每天的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折不扣的加以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没有固定方法,但注意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听障孩子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总结,鼓励孩子表达所想、所思,进而达到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提高的目的。
有爱就有一切,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了解听障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引导听障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听障孩子由于听力受损,与他人交往十分困难,可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不良行为远比普通学生多得多,因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听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将劳动实践和听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使他们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得到成长。
一、造成听障儿童比例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医疗条件和水平日益提高,但听障儿童依然存在,成了成千上万家庭的甜蜜负担,是什么因素导致儿童听障频出?根据专家研究,导致儿童听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遗传、药物中毒、意外伤害、环境污染等,其中药物中毒是主要因素。永德县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普遍不高,保健医疗意识更是淡薄,生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是“放羊式”,许多孩子在高烧病危时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经常是病急乱投医,导致孩子听力受损。另外,部分百姓不相信科学,依然使用迷信手段给孩子治病,結果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再者,一些山村依然存在近亲结婚的陋习,导致出生的孩子先天听障,痛苦终生。
二、听障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听障孩子的自身因素。听障孩子情绪起伏大,自控能力差,由于先天语言能力的缺失,直观感知的活动占有特殊的优势,极易出现焦躁﹑冲动﹑行为的转移等个性特征。所以听障孩子当感觉到愤怒﹑恐怖﹑嫉妒和怨恨情绪达到了极点,就会立即向引起其情绪的客体直接发泄才能使心理紧张感减轻。听障孩子在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听障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普通孩子更多,往往造成他们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不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形成自卑﹑自怨自艾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一个群体,听障孩子又具有孤独﹑空虚﹑抑郁﹑嫉妒﹑冷漠等防御心理。模仿和受暗示是听障孩子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由于他们思维逻辑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暗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由于孩子的生理缺陷,大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迁就孩子,会对孩子要求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帮助,不情愿冒着孩子可能发脾气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孩子一旦出现了情绪的波动,则很难用通常使用的言语安慰方法来抚平他们。所以,这些因素造成了听障儿童无法获得延迟满足的经验,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要求一旦指出就会得到满足,从而无需过多地考虑自己行为或要求的合理性,而这就进一步造成了他们行为的冲动性。父母所表现出的过分主动性、保护性以及主导性,则造成了听障孩子的不安全依恋。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则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听障孩子是负担,心情不好时,视听障孩子为出气筒进行辱骂(虽然他听不到,但他能通过你的表情知道你所表达的意思)或殴打,缺少了家庭温暖,这样情绪上被忽略或对立,往往导致听障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还有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迫于生计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使这些留守聋童的心灵更是受到很大的创伤,想说却说不出,无法表达对父母的思念,这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孤僻的心理。也有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因为文化层次不高,随着孩子的成长,沟通越来越难,满足不了孩子的种种需要,于是产生了放弃不管的现象。
(三)学校社会的因素。由于地处边远山区,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障孩子入学前常年在校外游荡,一些歧视听障孩子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了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聋童少年,使听障孩子产生了盲目、悲观、不合群的心理,人际关系难协调,难以融入社会。还有教师对听障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师生之间的沟通还不是很顺利。基础教育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忽视,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评价标准,教师的职业心态等。
三、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保证边远山区听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劳动实践优势一。劳动实践是一种全身体验、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此办法通过听障孩子的亲自劳动实践参与,有效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同时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在劳动实践中增加和教师及其他正常儿童的交流,从而建立融洽的关系。这一过程教师要及时发现听障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而劳动实践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存在价值,通过劳动实践会使听障孩子的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充分释放,同时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
(二)劳动实践优势二。听障儿童先天丧失语言能力,但通过后天教育和治疗大部分都能表达。劳动实践教育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拔草、施肥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得到激发,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最后是他们在劳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互助能力,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能力,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从而迅速适应社会生活。当然,作为教师,要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劳动实践。首先要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分别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并诚实灵活的完成目标。到丰收时节,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收获劳动成果,让他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四、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把控和事项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实践范围。在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谐、安全的劳动环境。除了下地组织实践外,还可以开展洗衣服比赛、包饺子、手工制作等。劳动中避免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 等不良情绪。教师应重视实践的强度、安全度、学生的喜好,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
(二)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可以说劳动实践教育无处不在。教师在进行劳动实践教育中,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设计出每天的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折不扣的加以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没有固定方法,但注意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听障孩子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定期总结,鼓励孩子表达所想、所思,进而达到劳动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提高的目的。
有爱就有一切,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了解听障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引导听障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