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讲述中国故事 端庄大气传播中国观点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网注重灵活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探索与实践,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显著增强。在此过程中,中国网尝试制作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微视频栏目,其中,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于2015年5月正式推出,英文名称为《China Mosaic》(中国马赛克),意为每个节目就像一块马赛克,积累到一定数量就能拼接并呈现给受众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积累,该节目在国内外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已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一些成绩。截至9月25日,《中国3分钟》已推出节目126期,在Facebook上的总阅读量已超过2.68亿,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876万,总互动量超过146万,网友留言质量趋高,成长非常明显。
  该节目还多次获得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了落实好批示精神,中宣部于2017年7月18日在中国网召开了《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成功经验研讨会。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出席并发表讲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主持会议。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相关负责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一、為什么要创作《中国3分钟》
  《中国3分钟》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不得不提及它的创作初衷。总的来讲,该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两大背景: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现实需求。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不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其他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二是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提供的机遇。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以最简捷、快速的方式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仅Facebook就在全球拥有20亿用户,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因此,中国网紧紧抓住新媒体提供的机遇,精心策划、着力打造,一档聚焦国内外热点事件、表达中国立场、讲述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的短视频节目——《中国3分钟》应运而生。
  二、怎样做好《中国3分钟》
  《中国3分钟》能够取得成功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是国新办的支持、外文局的指导和中国网全体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打造以总编辑为引领的专业外宣团队
  团队是推动工作开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本人作为中国网总编辑,带领由五名年轻同事组成的团队,全程策划并主持《中国3分钟》节目。在内容策划的过程中,坚持找准风格、选准话题、用准语言、瞄准受众、用好平台的原则。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运用海外、翻译、对外传播和互联网工作经验以及对新媒体的理解,力争深入浅出地表达观点。两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3分钟》评论内容和风格受到了海外受众的青睐,增加了节目吸引力和亲和力。每期评论切入点以小见大,避免空洞,不仅选择“中国成立火箭军”“9·3大阅兵”等硬性话题,开展“四两拨千斤”式的评论,还选取“京剧艺术”“中国围棋”“双十一”“共享单车”等文化和民生类软性话题,传播中华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与海外受众开展“良性共鸣式”交流。除了做好微视频、微传播等新媒体产品的创作研发工作,我作为总编辑还坚持撰写评论文章,近一年来累计撰写10余篇中英双语评论文章,内容涵盖“G20峰会”“一带一路”“南海仲裁”、金砖峰会和中印边境对峙等重大主题,并被编译成中、英、德、法、日、韩、俄、西、阿文等多语种稿件发布,获得了多家媒体的好评和转发。
  为了承担好外宣任务,高水平完成对外传播工作,一个协作高效的多语种采编制作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网持续补充和吸收包括节目制作、内容策划、海外推广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中国3分钟》节目制作团队,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外宣专家库。2017年6月,中国网还派出两名年轻编辑,参加了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讲好中国故事”培训班,系统学习选题策划、评论写作和演讲技巧。同时,中国网还加强整体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多语种采编团队不断加强原创评论稿件质量,近一年来原创稿件被全网转发、境外媒体摘编引用数量显著提升,不仅强化了一线员工新闻创新意识,推出更多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也为中国网自身培养和储备了一批评论员队伍,这些都为中国网对外传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 认真策划选题,做到“有话可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总书记这番关于内容建设的论述,对中国网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传播是一个大的课题,大的价值观、世界观,要用一个个小故事去讲,才更容易被接受。想得到良好的外宣效果,首先就要找准资源,选准话题,用准语言,瞄准受众。《中国3分钟》在实践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具体包括:一要直面敏感话题,表达中国立场观点。例如在“南海仲裁案”宣布结果之前和当天,《中国3分钟》陆续推出四期南海系列节目,从南海历史、美国在南海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南海仲裁案”法理的无效性与争议进行评论。二是主动设置议题,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球化和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更是《中国3分钟》节目的最佳素材。一年多来,在《中国3分钟》节目系列中,有七期是围绕“一带一路”或与“一带一路”话题相关的。总体上说,在重大舆论斗争和重大主题对外传播上,《中国3分钟》基本上做到了不缺位、不失语。三是润物移情,借题发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对外传播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题材。《中国3分钟》节目在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并非直白的展示、生硬的夸耀,而往往是借助一个新闻事件为切入点,在读者和观众兴趣正浓时,借题发挥,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美食。例如,AlphaGo横空出世,击败李世石和柯洁,中国网利用这一契机,以AlphaGo和李世石为故事背景介绍中国围棋:4000年的历史,古老的棋盘游戏,黑白代表阴阳,圆子方盘代表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哲人智者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形成的人生哲学。又如,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去世,海内外网民纷纷表达哀思和怀念,为此,《中国3分钟》迅速推出一期“大师远去的背影”,表达对梅葆玖先生的怀念,并通过讲述梅先生的生平故事,向外国网友介绍了中国的国粹京剧艺术:300年的历史,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丰富的脸谱和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四是用外语,成系列。《中国3分钟》是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量身定制的节目,因此,使用英语进行评论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而这对我本人和团队的同事们都是一个挑战。尽管我们都有一定的英文基础,但要在镜头前做到自如地表达和评论还是有力不从心之感。好在团队协作紧密,配合默契,又有英文部同事和专家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语言方面的不足。另一个体会就是节目要成系列,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形式、固定的发布时间和相对固定的主持人,都有利于增加受众的粘性,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   三、如何对外推广《中国3分钟》
  除了注重修炼内功,中国网还积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通过多种语言发声,将团队精心制作的节目推广出去,让全世界聆听中国故事。
  1. 积极开展对外推广活动,拓展传播渠道
  中国网近年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国外文局的支持下,迅速拓展海外微传播布局,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设立账户,建设对外传播新渠道。《中国3分钟》在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进行海外推广,海外影响力显著,已建立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外宣效果。
  同时,中国网致力于开展合作传播,加大海外推广力度,积极推进稿件的境外落地,目前已与道琼斯Factiva全球资讯数据库、NewsRepublic APP、美通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卫星新闻网、俄罗斯塔斯社、墨西哥热点网等境外媒体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并在与路透新闻网、英国天空卫视进行洽谈,开展合作传播,拓宽传播渠道。
  此外,中国网与中国外文局局属单位合作,陆续在墨西哥、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六个国家开设海外微传播工作站,负责开展海外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品牌推广等工作,并充分实施本土化战略,招募本地记者采集新闻,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海外工作站还积极开展与当地大V和机构的对接合作,拓展多种海外落地渠道,及时调研话题发布前后的动态化进展以及回复海外网友留言,增强节目的受众黏度和舆论引导效应,并与专业海外社交媒体调研及大数据分析机构合作,用数据形式了解国际互联网受众喜好和需求等,为节目内容策划提供方向,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2. 遵循传播规律,多语种展示中国风貌
  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是随时互动、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因此,中国网将《中国3分钟》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关注热点,把握议题,每周推出一期,在英文主持的同时,配以丰富生动的视频背景资料。由于目标用户群是使用英语的海外受众,因此该节目于每周五下午5点左右在海外社交媒体推出,以便东南亚英语国家和欧美国家的用户能够及时收看。两年来,中国网还逐步开发以《中国3分钟》为基础的多语种系列评论微视频节目移动客户端,根据对象国特点推送不同语种的视频评论节目,进一步提升多语种内容的落地率,积极发挥多语种优势,展示中国国情,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今后,中国网将以《中国3分钟》为引领,加大原创音视频栏目,如《Hi 中国人》《中国范儿》《碰词儿》,以及圖片视频故事《世相》和《帧像》的创作和推广力度,形成多语种产品迭代,扩大对外传播产品的阵容,以新闻和国情为依托,以中国观点和中国声音为导向,以多媒体形态为手段,立足“中国符号”,打造一批具有外宣角度并有影响力的节目,建成内容多样、具备国际传播特色与水平的新媒体视频数据库,同时,努力向专业化、全媒化、平台化的方向迈进。我们的目标是:一五一十讲事实,心平气和讲道理,娓娓道来讲故事,立场坚定讲观点,端庄大气做外宣,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张面向海外、以海外中文读者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日报,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创刊30多年来,海外版跨越千山、远渡重洋,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全球华人的“无价家书”。  作为海外版新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海外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如何顺应全球媒体融合的大潮流进行自我变革,更好地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
期刊
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今年我国主办的又一场重要主场外交活动,适逢金砖合作进入第二个10年。今年,中方还提出“金砖+”的合作理念,举行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世界关注中国、关注金砖合作机制。回应国际关切,讲好“金砖故事”,展示好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是我对外传播重要任务。  新华社国际部紧紧围绕会晤主题“深化金砖伙
期刊
“中外大学生对话”(From University to the World)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文简称国际台)精心打造的品牌媒体活动。自2011年以来已多次举办,近两年该活动更是走出国门,在美国和南非成功举办。抓住年轻群体,用年轻人的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该活动有别于传统外宣活动的独特亮点。  “我记得我刚到南非时,南非的朋友请我吃一种肉干,我以前从没有吃过,开始有点不敢吃,但尝
期刊
作为防控污染的最新举措,中国将任命“河长”保护水资源。  2016年12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说,水利部和环保部将联合出台详细方案,任命官员来监督河流污染治理。  周学文说:“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河湖治理、管理和保护,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奥地利共和国是永久中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国家,同德国、瑞士一起被称为“德语区三强”。奥地利与中国于1971年5月28日正式建交。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奥两国在双边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15年,奥地利作为域外创始国加入亚投行,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由于历史、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奥地利总是与德国被
期刊
进入21世纪,贫困仍是全球面临的艰巨挑战,全球贫困治理成为国际社会需着力应对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①脱贫攻坚是中国人权保障的重要标志,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中国引领全球贫困治理,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梳理
期刊
作者阿莱西亚·埃米赫尼(Alessia Amighini)是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副研究員、东皮埃蒙特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副教授。该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正式提出,现在已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核心。该倡议承诺通过改善和建立跨越中、西亚的互联互通网络来缓解欧亚贸易瓶颈。该倡议旨在充当中、西亚区域合作和一体化项目的纽带,并且在南亚已经取得进展。同
期刊
该书由玛蒂尔德·沙坦(Mathilde Chatin)和朱里奥·格拉瑞蒂(Giulio M. Gallarotti)合著。玛蒂尔德·沙坦是巴西里约热内卢金砖五国政策中心研究员,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巴西研究所在读博士;朱里奥·格拉瑞蒂是美国卫斯理大学社会研究学院教授。该书认为,随着一批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权力结构正在经历被重塑的过程。这些新兴大国中的领导者是被称作金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便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工作任务。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关人士指出,可把此理解为一种以“表述”牵引理念和实践变革的话语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念更新和战略转向的开
期刊
2017年4月18日-20日,2017“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活动年如期开幕,长沙以“国际视野、国家格局、湖湘特色、长沙标杆”为工作标准,举办了“东亚文都 快乐长沙”民族音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东亚文都 书香长沙”中国图书馆第11届全民阅读论坛、文化体验、“东亚文化之都”文献资源中心揭幕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中日韩三国更加紧密的文化交流网络,进一步加深了东亚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对于长沙积极创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