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随着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扩大,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照顾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把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进入城市求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校园学习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等与本地学生没有差异。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一些家长甚至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成为学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帮助和指导这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一、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南京市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指定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0.00%以上。根据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存压力较大,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
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大多数是钟点工、快递员、保安、搬运工、个体经营者等,为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不少家长打几份工挣钱,工作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查表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只有24.69%的家长能陪伴或辅导孩子,61.85%的家长忙于工作、家务或无力辅导,甚至还有12.71%的家长在打牌、看电视。
(二)亲子沟通欠缺,难以关注孩子的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缺乏对子女心理状态的关注,不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在沟通频率和沟通内容方面存在不足。不少家庭里,父亲早出晚归打工挣钱,较少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及所思所想,亲子沟通的频率较低;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母亲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主要围绕作业、学习、行为问题等,对于孩子的内心想法、未来规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交流较少。因此,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长期与父母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双方容易产生隔阂,导致情感破裂或对抗。有些孩子甚至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
(三)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多数为母亲,她们在教育上只能“充分信任”教师,习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教师;大多数父亲没有时间耐心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日积月累,家庭矛盾因此升级,引发孩子的抵触、仇视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期望差距较大,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
在社会上,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些人强烈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家庭的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因此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很高,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偏低,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一样可以挣钱,从而放松或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二、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能力的实践措施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缺失,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怀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通过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各方作用,建立指导家庭教育的组织机构
近几年来,学校努力构建和完善家长学校的组织结构模式,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团队,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学校组织,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学校以德育部门为核心,带领班主任队伍研究家庭教育的重点,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方案,同时带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2.家长参与,增强家长主体意识。
每班推选2名家长成立学校家委会,让这些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同时鼓励其他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在活动中加深沟通、增进互信,树立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意识。
3.利用资源,强化心理关注力量。
学校邀请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与社区高校协作,通过社区心理工作站的形式指导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协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家庭心育指导课堂,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有问题的家庭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二)培训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在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非常重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班主任沙龙上围绕“怎样召开家长会”“如何与家长交谈”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帮助班主任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提升实践能力;全体教师共同学习“怎样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如何与家长携手”“如何家访或接待家长来访”“摸清成绩背后的秘密”等内容,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三)强化沟通,在家访中具体指导家庭教育
家访是最传统的家校沟通手段,是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家访,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等,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开设的讲座对部分家长来说比较深奥,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家庭教育行为,他们更需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的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找出学生身上问题的根源,面对面地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为教师家访设定了一套规范的流程:家访前,班主任通过电话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的决定;家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谈什么、怎样谈等。家访中,班主任可以和任课教师一起参加,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指导家长,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访后,进行家访经验交流,从不同的家访案例中总结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四)拓展教育活动,助力亲子沟通
学校从创设活动入手,邀请家长参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既调动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亲子沟通,又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校将创建“书香家庭”作为建设“书香校园”的一部分,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营造“以书为伴”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还着力打造德育校本课程“我们的节日”,将传统节日活动与亲子互动融为一体,如:春节和父母一起回乡,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儿童节和父母一起参加学校亲子运动会;中秋节一家团圆,为父母送上一句祝福的话语……家庭成员在活动中加强了沟通,家庭教育更有成效。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机构、社区力量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开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互动共游等活动,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也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的扩大,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照顾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把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进入城市求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校园学习环境、学校师资力量等与本地学生没有差异。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一些家长甚至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成为学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帮助和指导这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一、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南京市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指定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学校学生总数的70.00%以上。根据调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存压力较大,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
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大多数是钟点工、快递员、保安、搬运工、个体经营者等,为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不少家长打几份工挣钱,工作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调查表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只有24.69%的家长能陪伴或辅导孩子,61.85%的家长忙于工作、家务或无力辅导,甚至还有12.71%的家长在打牌、看电视。
(二)亲子沟通欠缺,难以关注孩子的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缺乏对子女心理状态的关注,不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在沟通频率和沟通内容方面存在不足。不少家庭里,父亲早出晚归打工挣钱,较少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及所思所想,亲子沟通的频率较低;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母亲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主要围绕作业、学习、行为问题等,对于孩子的内心想法、未来规划等深层次的问题交流较少。因此,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长期与父母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双方容易产生隔阂,导致情感破裂或对抗。有些孩子甚至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
(三)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多数为母亲,她们在教育上只能“充分信任”教师,习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教师;大多数父亲没有时间耐心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日积月累,家庭矛盾因此升级,引发孩子的抵触、仇视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期望差距较大,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
在社会上,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些人强烈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对家庭的未来也充满憧憬。他们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扬眉吐气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因此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很高,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偏低,甚至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一样可以挣钱,从而放松或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二、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能力的实践措施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缺失,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怀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通过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各方作用,建立指导家庭教育的组织机构
近几年来,学校努力构建和完善家长学校的组织结构模式,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团队,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学校组织,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学校以德育部门为核心,带领班主任队伍研究家庭教育的重点,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方案,同时带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2.家长参与,增强家长主体意识。
每班推选2名家长成立学校家委会,让这些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同时鼓励其他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在活动中加深沟通、增进互信,树立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意识。
3.利用资源,强化心理关注力量。
学校邀请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与社区高校协作,通过社区心理工作站的形式指导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协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开设家庭心育指导课堂,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有问题的家庭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二)培训教师,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在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非常重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在班主任沙龙上围绕“怎样召开家长会”“如何与家长交谈”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帮助班主任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提升实践能力;全体教师共同学习“怎样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如何与家长携手”“如何家访或接待家长来访”“摸清成绩背后的秘密”等内容,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三)强化沟通,在家访中具体指导家庭教育
家访是最传统的家校沟通手段,是家校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家访,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等,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学校开设的讲座对部分家长来说比较深奥,难以转化为有效的家庭教育行为,他们更需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具体的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找出学生身上问题的根源,面对面地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为教师家访设定了一套规范的流程:家访前,班主任通过电话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的决定;家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谈什么、怎样谈等。家访中,班主任可以和任课教师一起参加,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指导家长,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访后,进行家访经验交流,从不同的家访案例中总结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四)拓展教育活动,助力亲子沟通
学校从创设活动入手,邀请家长参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既调动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亲子沟通,又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校将创建“书香家庭”作为建设“书香校园”的一部分,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营造“以书为伴”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还着力打造德育校本课程“我们的节日”,将传统节日活动与亲子互动融为一体,如:春节和父母一起回乡,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儿童节和父母一起参加学校亲子运动会;中秋节一家团圆,为父母送上一句祝福的话语……家庭成员在活动中加强了沟通,家庭教育更有成效。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机构、社区力量利用各类社会资源,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开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互动共游等活动,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也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