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与服饰类别初探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由于阅读量少、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原因,许多学生感到“做作文头疼”,甚至害怕写作。笔者曾统计了一篇当堂完成的学生作文,只有15%的学生作文是优秀的,至少有50%的学生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评语、批改根本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自主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不妨千次磨,教育专家叶圣陶认为“评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写作的本人”。
初中语文教师最头疼的,恐怕就是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枯燥无味、胡编乱造了。即使是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往往只有“浓墨重彩”而无真情实感、只有流畅语言而无深刻见识。单纯的基本功、写作技巧训练,只是练了“外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而创作的源泉一个来自生活,一个来自心灵。因此,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其内心丰富的感情,塑造独立的个性、宽阔的胸襟、广博的知识面、开拓的视野,才是提
学生阅读和教学的实施都要有审问意识。“审问”一词,最早见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慎重地进行质疑问难,然后逐一解决之。反映到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审问,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走入文本、深入文本,获得心灵感悟。  一、审问要切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鉴赏文本以激探究  在语文学科中,什么样的问题最接近学生的“发展区”?毫无疑问,是以文本语句鉴赏为
摘要: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文化的必修课,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学习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是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思想观念过于落后,更要及时作出改善,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方案;学生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职语文作为特定的基础文化课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让同学们能具有很强的语言功底,更能加强自己的人文
在史铁生的写作中,有一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宿命,如《原罪·宿命》。这一关键词也出现在《我与地坛》中,在第一部分第二段,作者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第四段“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什么是宿命?史铁生在一次访谈中谈道:“命运的力量相当大,人很根本地有一种宿命。所谓命运它不是人可以改变的,人只能在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往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标,从而把它们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只充当一个毫无发言权的,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他们的主观感受、思想情感根本无法得到真实的表达。而新课程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以人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师生在教学中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过程,教师不但要给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语文教学“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现代社会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要孩子开口说话
[摘 要:当代民营图书工作室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从刚刚萌芽几乎是“盗版书商”代名词的窘迫时期,到后来迅速发展,市场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再到如今新媒体时代面对着巨大冲击,部分民营图书工作室依然坚守初心,出版纸质图书,守护“墨韵书香”。]  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更多的读者从看纸质图书演变为看电子书籍,各种阅读移动终端层出不穷,一批更便捷、更多元化的阅读APP接连涌现,这给纸质图书出版带来了
西方世界里一直有一个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头雄狮。20世纪的西方人嘲笑着说:“什么雄狮,明明是东亚病夫!”同样在20世纪,西方人又看到了雄狮的苏醒——黑枪和炮火攻克不了中国人的国土,鸦片和战争消磨不掉中国人的血性。  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呢?  北望珠三角,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政策的支持、人民的奋斗成
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传状”单元。  本文作于公元814年,此时作者贬居永州。虽然距段太尉被害(783)已有三十年,但朝中仍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柳宗元深知段为人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认为是其自身性格使然。出于对段秀实忠勇行为的深深敬仰,同时寄寓自己的满腔热情,经多方走访调查、反复核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