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的山林里隐藏的不仅是乌金,还有大批近乎停滞在过去的老村。在霍州西侧的黄土丘陵地带就有这么一座近年来逐渐为人所知的师家沟村。
前些年,去村里的路還很烂,如今霍州去汾西新修的公路就从村外经过。我在汾河边坐上去汾西的班车,约40分钟的山路后,抵达山窝里的师家沟。
师家沟,自然是和师姓人分不开。这在这里的师家人长期辛勤劳作、经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聚集财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师家第三代师法泽开始兴建宅院,其后第四五六代子孙继续营造,200多年间逐步形成了师家沟民居的格局。除去部分残损外,村里的古民居还有4万多平方米。
师家最兴旺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第五代师鸣凤。道光末年,他就任湖南省湘乡县知县期间,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国藩兄弟交往,还曾推荐曾国荃入仕途。后其长期沉浮官场,是师氏家族的显赫人物。据说光绪初年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的师鸣凤以极高礼遇报答旧情,曾国荃还亲书“大夫第”匾。这就是师家沟“大夫第”院落的由来。这块匾额已经找不到了。师家在清末衰落后,村民分师、要二族,直到现在。
来到村口,就看到半山腰上连片的窑洞层层叠叠,和碛口民居有些类似,占地之广,则又过之。村外就是师家沟的标志——一座砂石岩质地的精美石牌坊。山西的牌坊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但多数都是精品。比如眼前这件建造于咸丰七年(1857年),虽然因为砂石质地比较容易风化,但时代还不算太久,精美的仿木斗拱、脊兽、鸱吻、石狮、抱鼓石、精湛的纹饰都十分完好。石牌坊上的四只狮子雕刻的体量适中,器宇轩昂,很是神气。
牌坊上有晋锡崇封、龙章宠锡等歌颂师家的题字,石柱两侧有极尽美词的两副长联。以示其荣耀。
石牌坊四门三柱,重檐歇山顶,位置就在旧时进出村的大道上。据说是师家人师自省中年去世后,其年轻的妻室赵氏和张氏坚守妇道,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后人发达了,事迹得到皇帝嘉奖,特立此坊。牌坊正中的题记,除赵氏和张氏外,还有儒林郎师五音的妻室刘氏。看来,这是座为三人合立的贞节牌坊。
牌坊北面,是按照地势起伏建在坡上的老房。通过一长达二三十米的长门洞,进入村边的环道。门洞的两头石壁上均有巨大的方孔。想当年这两道大门一关,小村内外完全隔绝,是村落安全的保障。由于村民都是彼此熟悉的家庭,村里的院落之间曾都有偏门、密道相通,从外面看大门紧闭,但其内部则畅行无阻。村里曾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说法。按地势而就,村里的小道坡度都很大。在这里看是紧闭的院子,绕上去一个弯,脚下就是房顶。走进去,院里套院,院上有院,立体迷宫一般。当然,村民们是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在村子外围,则有油坊、酒坊、祠堂、墓冢等附属设施。当初的师家人在村里居住生活,日常所需基本都可以满足。这是一个深山中自给自足的山西古村典型。
从牌坊下向西侧走过去就是几座三合、四合院大宅。和平地的宅邸不同,这些院落均是沿土坡而建的二\三层建筑。从正房两侧耳房有砖梯上去,从外面看则好像是三个院子逐层后退的叠摞在一起,站在最低的院子里仰视,蔚为壮观。这个景观最明显的是在成均伟望院。也是目前很多介绍师家沟的图片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所有正房和偏房均为高大的石窑洞形式,坚固耐用而且冬暖夏凉。在正房外立面上、屋檐下等处多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保存完好,掉色后的原木基本呈现深褐色,更添沧桑。据统计村里还有木匾158处,砖牌40多处。如“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白家风”等等。透雕的“尚志”木门罩子上的蝙蝠、如意造型尤其精细。
师家沟现存比较完好的院落还有14个。在村东南和西北坡上相对集中,如大夫院、瑞气凝院、务本院、巩固院、妙善院等。院门均开在西南角处,也是一个特色。师家沟的大部分院落因为地处偏僻,大多房主已经搬迁,房屋得不到修缮而日渐破败。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住户稀少,有文物价值的房屋构件损失严重。一个大宅的门楼柱础被盗,只是靠红砖支撑着。房主要大哥也很无奈。目前,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施工单位是来自北京的一家公司。我在务本院里看到,他们的工作是严谨的,对每根卸下的木料都进行了标记。
出村,牌坊外遇到一位师大爷,正在给家养的几只山羊打水。老人说几个大院子政府征收后正在维修,未来开发旅游。我说,“等旅游搞起来,您家的条件就好了!”大爷听了很高兴。当然我也有担心,期待未来的师家沟古民居,能够保持原有的沧桑和古韵,不要被现代商业锈蚀了风骨。
我在村口等车,又和几位晒太阳老人聊了会。小村至今没有饭馆,也没有旅店。一切平静如水。这份宁静或许不久就会成为难得的回忆。
不久,从汾西县城方向开来一辆小轿车,我招手搭上车,绕过无数黄土沟壑,回到了国道上的岔口。
前些年,去村里的路還很烂,如今霍州去汾西新修的公路就从村外经过。我在汾河边坐上去汾西的班车,约40分钟的山路后,抵达山窝里的师家沟。
师家沟,自然是和师姓人分不开。这在这里的师家人长期辛勤劳作、经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聚集财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师家第三代师法泽开始兴建宅院,其后第四五六代子孙继续营造,200多年间逐步形成了师家沟民居的格局。除去部分残损外,村里的古民居还有4万多平方米。
师家最兴旺时期的关键人物是第五代师鸣凤。道光末年,他就任湖南省湘乡县知县期间,与当时尚未发迹的曾国藩兄弟交往,还曾推荐曾国荃入仕途。后其长期沉浮官场,是师氏家族的显赫人物。据说光绪初年曾国荃担任山西巡抚,对正告老还乡的师鸣凤以极高礼遇报答旧情,曾国荃还亲书“大夫第”匾。这就是师家沟“大夫第”院落的由来。这块匾额已经找不到了。师家在清末衰落后,村民分师、要二族,直到现在。
来到村口,就看到半山腰上连片的窑洞层层叠叠,和碛口民居有些类似,占地之广,则又过之。村外就是师家沟的标志——一座砂石岩质地的精美石牌坊。山西的牌坊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但多数都是精品。比如眼前这件建造于咸丰七年(1857年),虽然因为砂石质地比较容易风化,但时代还不算太久,精美的仿木斗拱、脊兽、鸱吻、石狮、抱鼓石、精湛的纹饰都十分完好。石牌坊上的四只狮子雕刻的体量适中,器宇轩昂,很是神气。
牌坊上有晋锡崇封、龙章宠锡等歌颂师家的题字,石柱两侧有极尽美词的两副长联。以示其荣耀。
石牌坊四门三柱,重檐歇山顶,位置就在旧时进出村的大道上。据说是师家人师自省中年去世后,其年轻的妻室赵氏和张氏坚守妇道,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后人发达了,事迹得到皇帝嘉奖,特立此坊。牌坊正中的题记,除赵氏和张氏外,还有儒林郎师五音的妻室刘氏。看来,这是座为三人合立的贞节牌坊。
牌坊北面,是按照地势起伏建在坡上的老房。通过一长达二三十米的长门洞,进入村边的环道。门洞的两头石壁上均有巨大的方孔。想当年这两道大门一关,小村内外完全隔绝,是村落安全的保障。由于村民都是彼此熟悉的家庭,村里的院落之间曾都有偏门、密道相通,从外面看大门紧闭,但其内部则畅行无阻。村里曾有“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行人难出村”的说法。按地势而就,村里的小道坡度都很大。在这里看是紧闭的院子,绕上去一个弯,脚下就是房顶。走进去,院里套院,院上有院,立体迷宫一般。当然,村民们是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在村子外围,则有油坊、酒坊、祠堂、墓冢等附属设施。当初的师家人在村里居住生活,日常所需基本都可以满足。这是一个深山中自给自足的山西古村典型。
从牌坊下向西侧走过去就是几座三合、四合院大宅。和平地的宅邸不同,这些院落均是沿土坡而建的二\三层建筑。从正房两侧耳房有砖梯上去,从外面看则好像是三个院子逐层后退的叠摞在一起,站在最低的院子里仰视,蔚为壮观。这个景观最明显的是在成均伟望院。也是目前很多介绍师家沟的图片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所有正房和偏房均为高大的石窑洞形式,坚固耐用而且冬暖夏凉。在正房外立面上、屋檐下等处多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保存完好,掉色后的原木基本呈现深褐色,更添沧桑。据统计村里还有木匾158处,砖牌40多处。如“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白家风”等等。透雕的“尚志”木门罩子上的蝙蝠、如意造型尤其精细。
师家沟现存比较完好的院落还有14个。在村东南和西北坡上相对集中,如大夫院、瑞气凝院、务本院、巩固院、妙善院等。院门均开在西南角处,也是一个特色。师家沟的大部分院落因为地处偏僻,大多房主已经搬迁,房屋得不到修缮而日渐破败。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住户稀少,有文物价值的房屋构件损失严重。一个大宅的门楼柱础被盗,只是靠红砖支撑着。房主要大哥也很无奈。目前,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施工单位是来自北京的一家公司。我在务本院里看到,他们的工作是严谨的,对每根卸下的木料都进行了标记。
出村,牌坊外遇到一位师大爷,正在给家养的几只山羊打水。老人说几个大院子政府征收后正在维修,未来开发旅游。我说,“等旅游搞起来,您家的条件就好了!”大爷听了很高兴。当然我也有担心,期待未来的师家沟古民居,能够保持原有的沧桑和古韵,不要被现代商业锈蚀了风骨。
我在村口等车,又和几位晒太阳老人聊了会。小村至今没有饭馆,也没有旅店。一切平静如水。这份宁静或许不久就会成为难得的回忆。
不久,从汾西县城方向开来一辆小轿车,我招手搭上车,绕过无数黄土沟壑,回到了国道上的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