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冈齐大师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北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美国美声国际歌剧中心联合举办了卡罗·贝尔冈齐北京2005美声国际歌剧大师班。卡罗·贝尔冈齐是我国有史以来邀请讲学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声乐专家,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男高音的典范,被誉为“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解释者”、“世界意大利美声唱法大使”。在近二周的时间里,贝尔冈齐大师毕其55年的舞台演唱所积累的歌唱经验,从声音的运用、乐句的处理、作品人物的感情分析、歌唱语言咬字、吐字方法等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大师班学员。在大师谆谆教诲下,学员们对美声歌唱有了新的认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为此发出感慨:“贝尔冈齐大师是天使,引领我们走出误区,走向一条正确的路。今天我们领略了真正来自意大利的声音!它是唱出来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嗓音,它是音乐、语言、个人修养全面的综合艺术。我们平常受电声的影响太多,很少当面听到意大利真正的美声歌唱,这次当面听到大师的教诲,必定给我国声乐界在美声歌唱和教学上带来新的启示,新的认识和新的启发。”
  笔者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师在课堂上对我国学员在发声方法上和作品处理等方面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一些思考。這些意见和建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声音的概念、歌唱的语言、歌唱呼吸、音乐修养、歌唱心理问题等等,这些确实是我们声乐教学中需要正确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 关于歌唱的基本功问题
  
  参加这次大师班学习的学员,按照大师的话说——“从嗓音条件上讲,他们都是最好的,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唱得太重,缺乏流畅性。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歌唱呼吸基本功的问题。”大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每次都讲歌唱的基础“呼吸”基本功的问题。他告诉每一个学员:“歌唱‘呼吸’是歌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在歌唱时一定要注意运用好横膈膜呼吸法,它是歌唱的基础。也许今天许多学唱的人不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做发声练习时,一吸气就抬肩膀或有一些不协调的呼吸动作,这是歌唱中绝对不允许的。那样你的呼吸就会被阻碍,会变得很肤浅。可是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种现象,课堂上没有指出和纠正。歌唱的呼吸必须由横膈膜控制,声音要随气息而流动。”大师把歌唱的“呼吸”摆在了很高的位置,这是符合意大利美声歌唱要求的,它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学习歌唱和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很好掌握或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呼吸,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掌握的一个技术环节。
  这次大师班上的学员,都是受过长期歌唱学习和训练,有相当歌唱课的基础和歌唱能力的我国优秀青年歌手和学生,就是这样的学生,大师在课上还是指出要注意“呼吸”的问题,要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统一,“呼吸”是关键,强调“呼吸”在歌唱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在给学生纠正唱中低音区的错误时,首先提到的是呼吸问题,要求学生把气息吸得深,有明显的支持,注意用高的声音位置带出低音区。许多学员在中低音区不流畅的声音,经过大师的调教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这种音色发音自然,声音流畅,没有挤压的感觉,是符合意大利美声规范的音色,这种训练中低声区的气息和声音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改善嗓音的音色,获得美妙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声音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健康发声的基础,使声音更有持久性。大师指出,一切美好的音色都应该是建立在这种有很好气息支持的高位置的低音基础上。如果不细致地去感受这些学员以前的音色和经过大师调教后的音色的区别,就无法感觉到我们教授的美声唱法和真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声音上的差别。高质量的音色也就体现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而这些细小方面确是美声歌唱中很重要的基础。
  
  二、 关于学习演唱曲目的选择问题
  
  大师班上,贝尔冈齐大师在指导一些学员后,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声乐教师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在学习曲目的选择上,有些学员选用超越自己能力的作品,难以达到作品要求的声音表现。他建议年轻的学生对于演唱曲目的选择,应遵循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对于选择学习曲目的问题,笔者感到从这些大师班学员身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声乐教育存在的误区。从升学考试情况看,不少考生不管自己能力如何,都选择一些力所不及的“大歌”参加入学考试,期望能得到高分。在学校的学期考试中,也有这种以唱“大歌”为荣的怪现象,好像“大歌”就能显示自己的实力和水平,而一些教师也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种不切实际的拔苗助长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忽视了基本功的学习,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良的歌唱习惯,经常唱自己不能驾驭的曲目,结果容易造成“喊”,会使一些不该参与歌唱的肌群参与歌唱。这种不能加以控制的歌唱状态发出的是一种紧张、刺耳的声音,它不符合美声风格的唱法。长时间采用这种唱法,会使声音嘶哑,损害声带,造成嗓音器官的病变。
  大师班上大师指出很多学员都唱得太重,无论哪个声部的学员都存在这种不良的歌唱现象。在大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地要求学员注意音量音色的控制,通过调整呼吸和声音位置的控制来纠正这种不良的歌唱习惯。他警告这些学员“使劲唱”可能一时半刻能唱出大的音量,观众爱听,但这不是你自己的声音,长久这样唱会毁了你的嗓子。不要一味地唱自己能力未及的作品,它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
  贝尔冈齐大师指出:“真正的美声风格,对我来讲是意味着没有任何强迫因素的歌唱,我是指每一个字、每个乐句都要遵守这个法则。每唱一个字都应带有优美的色彩。比如你在说“爱”这个字时,你的吐字一定会带着优美的色彩。这时音量不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则更为重要。我们在演唱时要为每一个字、每一句进行着色,这种细微的丰富表现力的美声唱法源之于艺术歌曲和室内乐。”面对有些学员唱得太重的不良歌唱习惯,大师恳切地提出了忠告,“好的嗓子从来就不缺乏,问题是今天的歌手都急于求成。有的只经过短暂的学习就急于登台。技巧上都不够成熟。很早就试唱重量级的曲目,但这类曲目会让你喉咙使劲,声音错位,最终导致失败。”大师还举出他一生遇到这样的事例告诫学员,这些人一个个都在舞台上消失了。他认为现在的年轻歌手应当以抒情的曲目开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过渡到戏剧性的曲目。他说在他们那个时代,什么类型的歌手都有着严格的区分,不像现在只要有高音就去唱戏剧性的曲目,没有严格按照自己的类型去专攻适合自己嗓音的角色,所以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见到能称得起真正“威尔第男高音”的歌唱家。他指出,歌手虽然具备了天生好的嗓音条件,但基本功还需要长期的学习来解决。
  
  三、 关于教学的问题
  
  大师在授课期间,几乎对每个声部学员演唱的曲目,无论是歌词、旋律,还是曲式结构都了如指掌,驾轻就熟,能够全部记忆背诵,在指导学生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在指导一位学员演唱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他是我渴望见到的人》时,为了从人物内心规定情景出发,用声音塑造人物的内心情感,大师反复要求学员的声音要有控制,真正从内心去唱出人物情感,在歌唱中塑造人物。歌唱不仅仅只是一个声音,许多作曲家在旋律上都有明确的速度和表情提示,歌唱者应严格按照这些揭示去表现歌曲内容。为此他建议:“无论学生在哪个细节上唱错了,都要赶紧叫停,指出唱错的地方。如果学生随意唱,一次不正确可能会影响以后都唱错了,对每一个唱错的地方,教师要反复纠正,直到唱对为止。我在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决不放过一丝错误,这样对学生很有好处。”这些经验值得每一个从事声乐教学老师借鉴。
  这次大师班上贝尔冈齐作为“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大使”给我国声乐界传递的信息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无论在声音的理念、唱法上和风格掌握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笔者认为要让每一位学习歌唱的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子走下去,教师所起的是关键的作用,具有主导的地位。教师就像一个制造师,在制造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歌唱人才。贝尔冈齐大师在大师班上对学员们的建议和忠告,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教學引起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即如何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更加科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特色和内涵,克服唱得太重的问题,解决好歌唱语言和风格掌握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源头着手,关键是教师的问题。
  作为一名声乐工作者,特别是教美声唱法的教师,特别需要对一些国外的曲目和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只知一个大概,要掌握每一首布置给学生练习曲目的风格特点,要利用现代的一切手段获取信息,扩大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不断获取和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四、 关于我国培养美声歌手的体制问题
  
  贝尔冈齐大师在授课前后不止一次提出如何培养美声歌手的问题,首先,他提出一般音乐学院都应配备三种师资:①声乐教师,主要解决发声问题;②艺术指导教师,解决音乐风格与音乐处理的问题;③语言教师,主要解决咬字、吐字,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外国语言的语感和歌词大意。前两种师资在我国著名音乐院校相对解决得比较好,但和以前相比有些欠缺。现在很多声乐系的钢琴伴奏教师都是钢琴系毕业留校担任声乐钢琴伴奏,对歌唱知识了解比较少,大多数只能弹伴奏,很少能以声乐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或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歌唱处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分句、节奏、音准上的把握等,还包括音乐风格上的分析和掌握,作为一个称职的艺术指导应有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表现。而懂得声乐艺术的语言教师就更加缺乏了,很多院校没有配备专门的语言教师,我国歌手参加国际比赛,很多就是因为语言和音乐处理上的问题而没有获奖。从声音条件上来讲,我国的歌手在世界上并不弱,但在全面发展上比起国外歌手来就欠缺得很多。这一点,许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歌唱家都曾提出过。
  贝尔冈齐大师指出:培养一个优秀歌手,需要音乐学院多方投入和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为年轻的歌手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配备必要的师资,多为他们提供参与舞台表演和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笔者认为像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音乐学院,应该完全有能力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美声歌手培养与教学的体制,创造出贝尔冈齐大师所提出的培养优秀歌手的学习条件。通过这些优秀歌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再向其它的专业院校辐射和传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发展和进步,使我国的声乐事业更加兴旺繁荣。
  
  杨孜孜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为纪念国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和国立音乐院成立80周年,庆贺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十周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于10月24日在京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式暨《萧友梅编年纪事稿》、《萧友梅全集》(第二卷)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专程从意大利回国的萧友梅之子、著名画家萧勤先生与在京亲属,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及其子女,五家主办单
琴的故事”一题,乍看似乎平常,其中却有深意。所谓“故事”,其一是指“旧事”,其一是指“旧日的典章”,此外,“故事”作为一种体裁,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适于口头讲述,侧重于事件过程描述。《钢琴的故事》一书,正是围绕钢琴三百年来的旧事趣事、旧典章制度、尤其是着力于钢琴与钢琴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钢琴发展史、并以大量图片为故事的佐证,读来生动鲜活、令人耳目一新。纵观全著,虽文辞极简炼,却浓缩了广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把“教研”作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指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并对新时代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五级教研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制度、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等进行了整体部署。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方向,
草原上万马奔腾,天空中雄鹰翱翔,小溪里泉水淙淙,摇篮旁深情吟唱……伴着激动人心、震撼灵魂的琴声,高昂着那颗尊贵的“大头”,披散着一头马鬃似的长发,无比坚毅的神色以及随着音乐而紧张、松弛、喜悦、痛苦的面部表情,这就是音乐会上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齐宝力高创作的马头琴乐曲已有100多首,出版的马头琴演奏录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小时,他说:“反正从早到晚听不完。”他到过亚洲、欧洲
3月10日下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作品集、CD专辑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行。   广东音乐是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清新明快,优美流畅,雅俗共赏,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广东音乐在国内乃至海外被称作“国乐”。徐沛东表示,自己从1979年就开始积累广东音乐的原始素材,20多年来,他不但是从一些已故的广东民间老艺人口传心
[美]马克·邦兹/文 钟子林/译    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
(一) 胡琴之革沿  “胡琴”这个名称,在现代是所有民族拉弦乐器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都可归于胡琴之列。而传统的胡琴是指丝弦的二胡。它以木(竹)做成圆形的琴筒,插上琴杆和榫,在琴筒上蒙上蟒蛇皮。用幼竹拉上马尾为弓,再张上两根丝弦便可拉出声音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是这样记载胡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叙述了它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乐器)卷颈龙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着竹山教育工作者如何坚守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初心、怎样担负起推进贫困山区教育现代化的使命这两个问题,竹山县教育局党组带领54名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机关股室及内设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进清华大学,举办了为期5天的竹山县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本次研修活动旨在解放思想、
那是1998年的初冬。王品素先生的女儿瞿晓丹在电话那头传来了低沉的声音说:“我妈妈在12月11日8点30分去世了……”12月28日,我们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告别大厅送了王先生最后一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被哈达和菊花簇拥着的她的遗容、大厅的庄严和凝重仍历历在目。     王先生早年学习西洋美声唱法,多年从事传统美声唱法教学。遵照文化部指示,上海音乐学院在1958年开设了民族班,从此开始为少数民族培养声乐
我的一生似乎都与陶行知有某些缘分。  我的祖籍是浙江湖州,但出生地是安徽芜湖,与陶公的家乡同属于皖南美丽水乡,是为先天的乡谊。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非常仰慕这位乡贤,晓庄师范、小先生普及教育、山海工学团乃至孩子剧团,等等,都是我们谈兴甚浓的话题,堪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公是金陵大学20世纪10年代的高材生,我于1946年也就读于金大,虽然资质鲁钝而且相隔30多年,但多少已产生若干学谊情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