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策略”:绘本阅读教学妙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化策略”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信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绘本《一条大鱼向东游》中“视觉化策略”的运用加以分析,试图在绘本阅读教学方面给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绘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炙手可热之“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引得不少小语界名流为之“倾心”。同时,有关儿童阅读的探究也为当今小语人另辟蹊径,绘本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开辟“战场”的新型武器。那么。绘本教学究竟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突破?又能为阅读教学提供多大的能量?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乐芬的《一条大鱼向东游》这节绘本阅读课,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视觉化策略”,抓角色、情节、环境,从关注“写什么”到抓住要点“怎么写”。下面我结合王老师“视觉化策略”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些许思考。
  【片段1】
  (生自主阅读)
  师:有什么发现,谁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桥桩的孤独。
  师:也就是说,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是在讲大鱼,而是在写桥桩。你读出了这个故事一个最重要的角色。那还有哪些角色?
  生:还有老人,还有孩子。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个是白鹭。
  师:是白鹭吗?要不要改一下?
  生:鹭鸶。
  师:好,真好!那四个角色假如要你选个主角的话,那谁是主角啊?
  生:(齐)桥桩。
  师:桥桩是主角都同意?那主角就享受一点特殊的待遇吧。(调整板书的位置)
  师:你们已经读懂了故事的角色,还读懂了什么?
  生:桥桩很孤独。
  师:你读懂的是内容,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是从这个句子感受到的,天上的星星不只一颗,星星的周围都是星星,大河的中央却只有一根桥桩,通过对比的手法可以看出桥桩很孤独、无奈。
  师:哇,你真厉害,给他点掌声!他可以说出从哪里读出来的。大家都同意这个故事就是在讲桥桩非常孤独吗?
  生:(齐)同意。
  这一教学片段是“视觉化”的出场,解开其神秘的面纱。学生自主阅读后大概读出了绘本的主要内容,并聚焦到一个关键句。王老师第一步“视觉化”的处理不是在教学绘本,而是用“人”的情感去观照文本的情感,本着“立人”的教育思想去借助绘本来进行教学,学生在了解文本角色的过程中,感知了全文内容。
  【片段2】
  师:是的,这样一个长长的故事讲的是桥桩的孤单和无助。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大作家究竟是用了哪些情节,写出了桥桩的孤单和无助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桥桩的孤独和无助?给情节标上序号,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推选出一个同学来汇报你们小组的发现,其他人要做好补充的准备。给你们五分钟,开始吧!
  生:他梦到大河里长了一根又一根的桥桩,证明他心里想的是这样,他是孤单的。到了第9自然段,“它终于明白了:这大河上永远也不会有另一根桥桩了”,说明现实和他的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的孤单。
  生:我觉得这个梦就代表他的梦想,他想这样做。
  师:有句话说,日有——
  生:所思,
  师:夜有——
  生:所梦。
  生:他做的这个梦是他梦寐以求的。
  师:他梦寐以求什么事儿?
  生:大河中打了一根又一根的桥桩。
  师:那说明他更孤单了。把自己读到的事儿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搭建思维的墙。
  生:桥桩觉得孩子砸他是在跟他玩,他有玩伴了,就不会感到这么孤独。
  师:是啊,有玩伴了就可以做游戏啦,不孤单了,哪怕这游戏是痛并快乐着的。你继续谈。
  生:孩子打桥桩,自己快乐了,桥桩觉得自己有用了。
  师:原来,他挨打就是让孩子快乐,于是自己又有用了。我明白了。
  ……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样的板书就可以发现曹文轩老师编故事的一个重要秘密。
  生:起伏。
  生:跌宕起伏。
  生:主人公的故事十分曲折。
  师:好。这就是文字,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快乐是小浪花,但是浪花停了后,孤独却是永远的。同学们,像我刚才这样把故事变成画面的方法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作视觉化,以后读好书、好故事、好文章都可以试试。我们来读一读。
  生:视觉化。
  师:其实这个方法我们平时就用过。比如,老师会问你们,读了这个词,你们想到了哪些画面?或者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场景?老师问过吗?
  生:问过。
  师:只是我们今天把它做得更难了点,但是你们的表现告诉我,你们做到了。
  阅读教学的关键往往在于教师阅读策略的传递。“视觉化”概念的提出,让纷杂的言语现象开始统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绝非难事,但教师如何运用“视觉化”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难点。王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他们急于解决,想说又说不好,“视觉化策略”的出現巧妙地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转化为清晰的故事脉络,伴随文本的理解,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说要关注学生的生长点,但课堂教学却往往“无情”地将其忽视。王老师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关注了文本的言语现象,用自己的“视觉化”来提炼出文本的“视觉化”,应学生之需,生学生之长,全课教学围绕“视觉化”,为接下来学生 “体验视觉化”奠定了基础。
  【片段3】
  师:好,更大的挑战给你们,除了这个场景写出了桥桩的孤单和无助,故事中还有一自然段也写了,仔细看看。
  生:天上的星星不只是一颗,星星周围都是星星。空中的大雁不只是一只,长长的雁阵就像是谁用笔在天幕上画了长长的一笔。大地上的白杨不只是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直延伸到了遥远的天边。
  师:这是一段什么描写?
  生:环境。
  师:对的,我们把它叫作环境描写。这是奇怪的啊,你看,刚才这个故事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来了一段环境描写?有点难度了,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视觉化的策略来看看环境描写的作用。请拿出你们手中的阅读分享单,谁来帮我读读你们的阅读任务?
  [出示阅读任务:(1)读一读,想一想: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用简笔画完成分享单第一题。(2)再发现,图文对照着读,你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秘密?(3)愿意挑战自己的,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王老师对于“视觉化策略”在这一环节中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运用,根据文字设计视觉化画面,图文对读,发现文字的秘密,同时让学生通过习作体验,明白何为“视觉化”,让学生对该概念的认知提升到自我理解、感悟的层面,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这是一场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的鲜活场景,显然,学生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学生发现写风景中运用了对比,有学生发现描写风景有一定的顺序,甚至有学生发现时间的节奏、四季的轮回,原来,“视觉化策略”教学下的世界竟是如此美丽,魅力十足。
  王老师教学时,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另辟蹊径——“视觉化策略”教学。一股新颖之风扑面而来,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一条阅读小小说的“路”,供学生迁移使用。该课具有强烈的语文能力意识,阅读教学的终极主旨在于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多多去关注一个个的语文现象,扎扎实实地去落实一个个语言训练点,学生的语感能力或多或少会在创设的点中凸显和爆发,可能并不明显,但聊胜于无。
  只要我们在“视觉化策略”教学中多探索,坚守语用阵地,阅读教学定会有所进步;只要我们坚持追寻语文之根本,语文教学定会迎来更美的春天。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誰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
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學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  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各种写作知识灌输给学生,包括如何有序写作、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统编本教材要求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教师要设计有效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质疑,寻找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结点,这样能让学生展开高阶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南宋的叶绍翁,主要讲述了自己孤独在外,因秋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孤苦伶仃,后看到远处篱笆旁还有一丝灯光,猜想是孩子正在捕捉蟋蟀,进而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因而在具体讲解分析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理解注释并结合联想、同桌交流等方式说说诗句的意思。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能熟读这首诗,现在请用老师教给你们的方法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典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点,应充分落实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用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也是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用”的含义,同时也指出应结合有效的教学举措,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悟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以下误区:  1.不予评价。语文课上,有时教师叫学生单独朗读,当他读完,教师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位学生继续读。在理解文本,发表自己见解的环节,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或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教师也常常不做评价。  2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无尽的思考。教学中设计结束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探究文本的喜悦,树立自主阅读的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故而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概括式,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迫在眉睫。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传统节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是重
王俊/图  我的成长日记  妈妈生下蛋后,爸爸把蛋放在它的脚蹼上,用体温孵化。孵化的时候,爸爸不能工作,妈妈又回到海中补充生产时消耗的营养。  我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长着一身蓬松的绒毛,是灰色或淡灰褐色的。此后的3-5周内,我大部分时间是在父母脚背上度过的。要吃东西的时候,就把嘴巴伸进爸爸妈妈的嘴里去寻找。  我吃得很多,长得很快。一旦褪去了刚刚出生时的绒毛,就能到海里游泳了。  想了解我吗?  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