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杏鲍菇生物学特性
1.1营养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产量较高,菇蕾发生量较多。
1.2水分 杏鲍菇比较耐旱,水分的多少是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期,菇体不宜喷水,在调配料时适当高些,有利于提高产量。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即可,子实体阶段以90%~95%为宜。
1.3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功的关键,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2℃~27℃,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于30℃菌丝生长不良。杏鲍菇是恒温结实性菇类。除原基形成阶段温差刺激外,其子实体生长阶段应有较小温差。出菇温度范围为8℃~16℃。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1℃,最适温度10℃~18℃。
1.4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所需氧量相对较小,低浓度的CO2对菌丝生长还有刺激作用。原基生长期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子实体生长发育期,CO2浓度以小于0.02%为宜。
1.5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度为500~1000Lx。
1.6酸碱度 菌丝体生长的pH值范围为4~8,最适pH值为6.5~7.5,出菇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6.5。
2.栽培技术
2.1栽培季节 因冷库出菇成本较高,因此,必须与棚内菇错开时间,北方地区一般出菇选择在6~10月份为宜,来满足市场需求。
2.2栽培方式 利用冷库或冷房栽培,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多采用塑料袋,层架式出菇,用17cm×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100个菌袋/m3。
2.3菌种制作 母种:常用的培养基为PDA或PSA。按常规方法制作试管斜面,接种培养在25℃恒温下8~10天即可长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其原种培养基配方为:小麦种93%、米糠5%、糖1%、磷酸二氢钾0.3%、石膏1%。栽培种用棉籽皮最佳,防止在出菇期杂菌感染。其培养基配方为:棉籽皮78%、糖1%、麸皮18%、石膏1%、石灰1.5%、磷酸二氢钾0.3%。按配方称好料,拌均匀后装满罐头瓶或小袋(12cm×25cm的聚丙烯),然后高压灭菌2.5小时或4小时后出锅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放在25℃下培养30~35天即可长满使用。
2.4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37%、棉籽壳37%、麸皮18.5%、玉米粉5%、石膏1%、白糖1%、石灰粉0.5%,pH值9~11;棉籽壳78%、麸皮18%、糖1%、玉米粉2%、石膏1%、pH值9~11;杂木屑23%、棉籽壳23%、麸皮18%、白糖1%、石膏1%、玉米粉4%、豆杆粉30%、pH值9~11。
2.5栽培袋制作和培养 冷库出菇制袋一般在2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3月底前完成,视库容量大小而定。根据出菇特点,可选用不同的袋子,根据几年来的出菇情况,多选用17cm×33cm×0.05cm的聚乙烯袋制,生物学转化率较高。按配方称好料后,在烈日下曝晒2天,然后加入65%~68%的水分、拌匀,堆闷12小时,以利主料充分吸水,然后加入辅料拌匀,把料装入袋内。袋子长度为17~18cm,料湿重1~1.1kg为宜,常压蒸气灭菌达到100℃维持16小时以上,当料温降至60℃出锅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接种后进入培养室培养,采用高——低——高的发菌温度进行发菌培养,当菌丝长至1/4时要适当在袋的两端扎眼通气,以利生长。在发菌期间,注意检查污染菌袋,及时及早进行处理。
3.出菇管理
冷库进行出菇,由于是反季栽培,杂菌活动频繁,因此一定要注意杂菌的防治。菌袋进库前库层要做好消毒处理。按常规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48小时以上,出菇管理技术如下:
3.1菌袋处理 在菌袋进入冷库前,一定要进行挑选。对局部有污染的菌袋进行处理(用20%火碱涂抹),然后用黄斑消进行全袋清洗后入库。
3.2低温和温差刺激 当菌袋进入冷库后增湿降温,把菌袋降至8℃后(杜绝8℃以下),再让菌袋回温至18℃,持续3~5天后,菌丝复壮,开始解袋。
3.3适时开袋通气 菌丝复壮后,保持库内空气湿度90%以上。解开袋口通气,或用刀片切成3~5cm直径的圆孔通气,温差刺激8~15天时,原基出现,此时防止温度过高。
3.4现蕾期 当原基出现后,适当加大通气量,以利于菌盖的分化。同时,增加空气湿度。温度保持恒温12℃~14℃,可使菇体洁白,保持菇体硬度。
3.5疏蕾 原基出现菌盖时,选择2~3个好菇后去掉其他菇蕾。
3.6温、湿度控制 在冷库出菇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在前期,菌丝复壮时,菌袋自身会产生热量,要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烧菌,或温度降不下来而发生污染。同时,湿度维持在90%以上,利于菇体生长。
3.7适时采收 当菇体长至8cm以上或伞盖将平时进行采收,每个菇可分别采收。采收后,将菇体冷却至0℃~4℃进行包装。用真空袋、泡沫箱可保存5~7天,以利销售。摘自《广西农业科学》
1.1营养 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产量较高,菇蕾发生量较多。
1.2水分 杏鲍菇比较耐旱,水分的多少是产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期,菇体不宜喷水,在调配料时适当高些,有利于提高产量。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即可,子实体阶段以90%~95%为宜。
1.3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功的关键,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2℃~27℃,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于30℃菌丝生长不良。杏鲍菇是恒温结实性菇类。除原基形成阶段温差刺激外,其子实体生长阶段应有较小温差。出菇温度范围为8℃~16℃。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1℃,最适温度10℃~18℃。
1.4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所需氧量相对较小,低浓度的CO2对菌丝生长还有刺激作用。原基生长期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子实体生长发育期,CO2浓度以小于0.02%为宜。
1.5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度为500~1000Lx。
1.6酸碱度 菌丝体生长的pH值范围为4~8,最适pH值为6.5~7.5,出菇阶段的最适pH值为5.5~6.5。
2.栽培技术
2.1栽培季节 因冷库出菇成本较高,因此,必须与棚内菇错开时间,北方地区一般出菇选择在6~10月份为宜,来满足市场需求。
2.2栽培方式 利用冷库或冷房栽培,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多采用塑料袋,层架式出菇,用17cm×33cm的聚乙烯塑料袋,100个菌袋/m3。
2.3菌种制作 母种:常用的培养基为PDA或PSA。按常规方法制作试管斜面,接种培养在25℃恒温下8~10天即可长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其原种培养基配方为:小麦种93%、米糠5%、糖1%、磷酸二氢钾0.3%、石膏1%。栽培种用棉籽皮最佳,防止在出菇期杂菌感染。其培养基配方为:棉籽皮78%、糖1%、麸皮18%、石膏1%、石灰1.5%、磷酸二氢钾0.3%。按配方称好料,拌均匀后装满罐头瓶或小袋(12cm×25cm的聚丙烯),然后高压灭菌2.5小时或4小时后出锅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放在25℃下培养30~35天即可长满使用。
2.4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37%、棉籽壳37%、麸皮18.5%、玉米粉5%、石膏1%、白糖1%、石灰粉0.5%,pH值9~11;棉籽壳78%、麸皮18%、糖1%、玉米粉2%、石膏1%、pH值9~11;杂木屑23%、棉籽壳23%、麸皮18%、白糖1%、石膏1%、玉米粉4%、豆杆粉30%、pH值9~11。
2.5栽培袋制作和培养 冷库出菇制袋一般在2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3月底前完成,视库容量大小而定。根据出菇特点,可选用不同的袋子,根据几年来的出菇情况,多选用17cm×33cm×0.05cm的聚乙烯袋制,生物学转化率较高。按配方称好料后,在烈日下曝晒2天,然后加入65%~68%的水分、拌匀,堆闷12小时,以利主料充分吸水,然后加入辅料拌匀,把料装入袋内。袋子长度为17~18cm,料湿重1~1.1kg为宜,常压蒸气灭菌达到100℃维持16小时以上,当料温降至60℃出锅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接种后进入培养室培养,采用高——低——高的发菌温度进行发菌培养,当菌丝长至1/4时要适当在袋的两端扎眼通气,以利生长。在发菌期间,注意检查污染菌袋,及时及早进行处理。
3.出菇管理
冷库进行出菇,由于是反季栽培,杂菌活动频繁,因此一定要注意杂菌的防治。菌袋进库前库层要做好消毒处理。按常规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48小时以上,出菇管理技术如下:
3.1菌袋处理 在菌袋进入冷库前,一定要进行挑选。对局部有污染的菌袋进行处理(用20%火碱涂抹),然后用黄斑消进行全袋清洗后入库。
3.2低温和温差刺激 当菌袋进入冷库后增湿降温,把菌袋降至8℃后(杜绝8℃以下),再让菌袋回温至18℃,持续3~5天后,菌丝复壮,开始解袋。
3.3适时开袋通气 菌丝复壮后,保持库内空气湿度90%以上。解开袋口通气,或用刀片切成3~5cm直径的圆孔通气,温差刺激8~15天时,原基出现,此时防止温度过高。
3.4现蕾期 当原基出现后,适当加大通气量,以利于菌盖的分化。同时,增加空气湿度。温度保持恒温12℃~14℃,可使菇体洁白,保持菇体硬度。
3.5疏蕾 原基出现菌盖时,选择2~3个好菇后去掉其他菇蕾。
3.6温、湿度控制 在冷库出菇中,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在前期,菌丝复壮时,菌袋自身会产生热量,要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烧菌,或温度降不下来而发生污染。同时,湿度维持在90%以上,利于菇体生长。
3.7适时采收 当菇体长至8cm以上或伞盖将平时进行采收,每个菇可分别采收。采收后,将菇体冷却至0℃~4℃进行包装。用真空袋、泡沫箱可保存5~7天,以利销售。摘自《广西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