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逐渐辅助历史教学,为新时代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并受到了普遍欢迎。多媒体能较好地展现历史的过去,使历史现象再现,还原历史原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难点,陶冶情操,增大容量,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教学效率,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再现场景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有优势辅助教学,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尤其在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给教学注入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下面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适当运用多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将知识直观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活泼生动,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内容时,虽然课本有文字描述其精美,但光靠文字的描述、教师的讲述,学生还是无法想象其真实的内涵,无法感受艺术宝库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此时学生心驰神往,都想目睹为快,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全景并适当讲解,当洞窟的四壁和顶上都是满绘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美妙绝伦的壁画,以及当壁画上那些成千上万的身披飘拂长带、凌空起舞的飞天,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姿态各异的彩塑等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惊叹声不绝于耳。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这样学生不仅不感到厌烦,反而以浓厚的兴趣、轻松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二、巧用多媒体,化解难点
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各种人物、事物、现象、情景,且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再现历史情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它具有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涉及生产工具“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及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生产工具产生的年代久远,今天的孩子无法理解其工作原理,更弄不明白它们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尽管教师讲解得很详细,解释得很费力,结果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疑难问题,我播放了图片、视频片段,直观地演示了“珍妮机”模型及其纺纱的过程;展示了蒸汽机的图片,播放了以其作为动力带动工作机工作的情景,使其模样、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将它们形象直观、近距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了时空隔膜感,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使学生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史观有了直接深刻的认识,教学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再现场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历史教材蕴涵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如(有令中国人自豪且闻名世界的古代四大发明,体现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万里长城,热爱祖国的科学家詹天佑,孜孜不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孙中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却英年早逝的邓稼先,默默无闻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邓小平……)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比单靠文字、语言的描述,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感染效果。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出当年圆明园的秀丽辉煌。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圆明园原貌图,使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昔日的豪华壮观,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皇家园林之中,然后再播放录像再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的残迹片段。运用多媒体很容易就把圆明园前后景观进行比照,这样学生自然激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敬佩,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羞耻,同时对强盗贪婪、野蛮的行径无比憎恨,民族责任感得到增强,“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教材内容纷繁,头绪杂乱,涉及知识点多,信息容量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面临课时少、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学习难度大等问题。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提高时间利用率,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像等设计成课件或投影材料,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省时省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时,学生对“三角贸易”路线图容易搞混,如果以静态地图讲授,就会费时费力,学生也难以记得牢。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早已准备好的“三角贸易”路线图,用Flash将蓝、黑、绿三种颜色的动态线条分别代表起程、中程、归程的路线,将欧洲、非洲、美洲设计成“突出闪现”的效果,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动态地图,讲解“三角贸易”的经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讲解的时间,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三角贸易”的学习,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单元复习或全面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采用传统的方法板书,就会费时费力,效率低,但巧用多媒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再现场景
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有优势辅助教学,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尤其在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给教学注入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下面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动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适当运用多媒体,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将知识直观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活泼生动,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内容时,虽然课本有文字描述其精美,但光靠文字的描述、教师的讲述,学生还是无法想象其真实的内涵,无法感受艺术宝库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此时学生心驰神往,都想目睹为快,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全景并适当讲解,当洞窟的四壁和顶上都是满绘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美妙绝伦的壁画,以及当壁画上那些成千上万的身披飘拂长带、凌空起舞的飞天,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姿态各异的彩塑等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惊叹声不绝于耳。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这样学生不仅不感到厌烦,反而以浓厚的兴趣、轻松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二、巧用多媒体,化解难点
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各种人物、事物、现象、情景,且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再现历史情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它具有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涉及生产工具“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及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由于这些生产工具产生的年代久远,今天的孩子无法理解其工作原理,更弄不明白它们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尽管教师讲解得很详细,解释得很费力,结果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疑难问题,我播放了图片、视频片段,直观地演示了“珍妮机”模型及其纺纱的过程;展示了蒸汽机的图片,播放了以其作为动力带动工作机工作的情景,使其模样、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将它们形象直观、近距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消除了时空隔膜感,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使学生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史观有了直接深刻的认识,教学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再现场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历史教材蕴涵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如(有令中国人自豪且闻名世界的古代四大发明,体现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万里长城,热爱祖国的科学家詹天佑,孜孜不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孙中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却英年早逝的邓稼先,默默无闻培育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邓小平……)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比单靠文字、语言的描述,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对渗透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感染效果。
例如讲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出当年圆明园的秀丽辉煌。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圆明园原貌图,使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昔日的豪华壮观,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皇家园林之中,然后再播放录像再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的残迹片段。运用多媒体很容易就把圆明园前后景观进行比照,这样学生自然激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敬佩,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羞耻,同时对强盗贪婪、野蛮的行径无比憎恨,民族责任感得到增强,“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教材内容纷繁,头绪杂乱,涉及知识点多,信息容量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面临课时少、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学习难度大等问题。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提高时间利用率,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录像等设计成课件或投影材料,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大大节省板书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省时省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时,学生对“三角贸易”路线图容易搞混,如果以静态地图讲授,就会费时费力,学生也难以记得牢。于是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早已准备好的“三角贸易”路线图,用Flash将蓝、黑、绿三种颜色的动态线条分别代表起程、中程、归程的路线,将欧洲、非洲、美洲设计成“突出闪现”的效果,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动态地图,讲解“三角贸易”的经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讲解的时间,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三角贸易”的学习,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单元复习或全面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采用传统的方法板书,就会费时费力,效率低,但巧用多媒体,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