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40年来,贵州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步明显。认真回顾贵州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对贵州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贵州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278-01
(一)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1)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
贵州关岭县顶云乡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乡。1978年3月,关岭自治县率先在顶云公社16个生产队试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拥护。顶云公社的顶云经验与安徽凤阳齐名,素有“北凤阳、南顶云”之称。到1981年底,全省98.2%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贵州的普遍推广比全国提前了1年多的时间。1984年以后,农村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村实行完善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雙层经营模式。
2、以搞活企业为工作重点,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以前,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重点是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在城市进行了企业扩权让利,商品流通体制、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物价管理体制和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试验探索。1985年前后,贵州省农村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经过几年的摸索,贵州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开始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60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5元提高到1990年的810元。[1]
(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面改革开放阶段(1992—2000)
1、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1)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仍然是这一阶段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大力实施和推进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完成。(3)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在乡镇企业普遍推行了股份合作制,促进乡镇企业进步发展。(5)推进县级综合改革试点。
2、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工作重点。1992年,全省选择了231户企业,作为全员劳动合同制、“五自主” (生产经营、价格、劳动用工、内部机构设置、分配)的改革试点,国企改革继续向纵深挺进。1995年,贵州省选择水城钢铁公司、贵州茅台酒厂等22户企业作为现代企业试点企业,大力实行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1998年改革试点扩大到45户,贵州国企在摸索中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内外开放步伐。
1992年7月,贵阳市获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省政府赋予贵阳市15个方面37项相当于省级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同年起,全省先后建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开发区。1996年到1999年,全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各种招商引资活动。199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7亿美元,进口总额1.9美元”。[2]
在这个阶段,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没,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200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29.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至112759元。[3]
(三)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守住两条底线阶段2001—2017)
1、凝聚共识系统谋划,改革开放不断创新。
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2015年,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又响亮提出,要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350亿元,2011年为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十二五”期间,贵州GDP年均增长为10.9%,增速连续保持在全国的前2位[4],“十二五”期间,贵州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些创新平台的不断涌现,2017年,贵州启动实施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在全国大数据领域探索推出十个首创之举,打响了大数据这场抢先机的突围战,引领了产业转型升级。
2、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
贵州的城乡统筹建设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诠释,主要目标是加强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17年,贵州的城镇化率提高到46%,城乡统筹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的快速推进。
3、坚定不移举全力打硬仗,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从2008年,贵州的扶贫工作以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2012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0万人,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2013年以后,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政策叠加效应不断释放,在扶贫工作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了落实“六个精准”,和狠抓“五个一批”的工作责任。截止到2017年,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指引下,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左右。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在守好“生态底线”的思想指引下,把“生态底线”分解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近年来,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实践来落实政策要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完成了营造林288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实行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100项生态文明改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作为两江上游,贵州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五级河长制,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年鉴编辑部编:《贵州年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张寒松等编:《贵州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4] 数据来源:谌贻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贵州日报》,2018年2月5日。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贵州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278-01
(一)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1)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
贵州关岭县顶云乡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乡。1978年3月,关岭自治县率先在顶云公社16个生产队试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拥护。顶云公社的顶云经验与安徽凤阳齐名,素有“北凤阳、南顶云”之称。到1981年底,全省98.2%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贵州的普遍推广比全国提前了1年多的时间。1984年以后,农村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村实行完善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雙层经营模式。
2、以搞活企业为工作重点,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以前,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重点是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在城市进行了企业扩权让利,商品流通体制、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物价管理体制和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试验探索。1985年前后,贵州省农村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经过几年的摸索,贵州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开始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60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5元提高到1990年的810元。[1]
(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面改革开放阶段(1992—2000)
1、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1)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仍然是这一阶段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大力实施和推进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完成。(3)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在乡镇企业普遍推行了股份合作制,促进乡镇企业进步发展。(5)推进县级综合改革试点。
2、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工作重点。1992年,全省选择了231户企业,作为全员劳动合同制、“五自主” (生产经营、价格、劳动用工、内部机构设置、分配)的改革试点,国企改革继续向纵深挺进。1995年,贵州省选择水城钢铁公司、贵州茅台酒厂等22户企业作为现代企业试点企业,大力实行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1998年改革试点扩大到45户,贵州国企在摸索中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内外开放步伐。
1992年7月,贵阳市获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省政府赋予贵阳市15个方面37项相当于省级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同年起,全省先后建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开发区。1996年到1999年,全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各种招商引资活动。199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7亿美元,进口总额1.9美元”。[2]
在这个阶段,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没,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200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29.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至112759元。[3]
(三)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守住两条底线阶段2001—2017)
1、凝聚共识系统谋划,改革开放不断创新。
201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2015年,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又响亮提出,要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350亿元,2011年为地区生产总值5600亿元。“十二五”期间,贵州GDP年均增长为10.9%,增速连续保持在全国的前2位[4],“十二五”期间,贵州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些创新平台的不断涌现,2017年,贵州启动实施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在全国大数据领域探索推出十个首创之举,打响了大数据这场抢先机的突围战,引领了产业转型升级。
2、城乡统筹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
贵州的城乡统筹建设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诠释,主要目标是加强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17年,贵州的城镇化率提高到46%,城乡统筹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的快速推进。
3、坚定不移举全力打硬仗,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从2008年,贵州的扶贫工作以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2012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40万人,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2013年以后,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政策叠加效应不断释放,在扶贫工作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了落实“六个精准”,和狠抓“五个一批”的工作责任。截止到2017年,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指引下,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左右。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好,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在守好“生态底线”的思想指引下,把“生态底线”分解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近年来,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以实践来落实政策要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完成了营造林288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实行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100项生态文明改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作为两江上游,贵州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五级河长制,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年鉴编辑部编:《贵州年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张寒松等编:《贵州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 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4] 数据来源:谌贻琴:《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贵州日报》,2018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