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狄更斯生活的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蓄势待发,维多利亚时代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此时政治上的动荡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经济中的资本强权与穷苦社会底层人士的矛盾逐渐凸显。众所周知,狄更斯的作品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弊病,与很多同时期作家一样,文字如刀锋般充斥着批判的光影,但我认为,在维多利亚这样一个特殊又辉煌的时代,狄更斯却用喜剧收尾,反而将人性的光辉描绘的更淋漓精致。
关键词:雾都;悲剧;维多利亚时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一、悲情人物的喜剧收尾
狄更斯这样写道:“我们热爱的人的生命在天上晃个不停的时候,我们却在一旁无能为力;这种提心吊胆的状态委实可怕,令人不寒而栗……”如同狄翁说的这样,不论哪个年代,直面现实是很残酷的。谁何尝不想设计自己的命运呢?有些东西,需要用另一种方式观看,并非观看者本身决定着他所看到的世界面貌,双眼所见并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时至今日,文中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描述和揭示资本主义弊端等此类落脚点,在社会学领域和历史学家的眼里颇有研究价值。然而作者也在用孤儿悲惨的身世和遭遇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不得不承受的无可奈何,暗暗隐示着并非凡事都能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我们因此而释怀,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接受。狄更斯将维多利亚时代描述的太过于灰暗,以至于伦敦在我的概念里从来都是冰冷污秽又阴暗虚荣。纵观奥利弗这一生,承受其实是个漫长的瞬间,每个关键的瞬间都将他愈磨愈坚。
但作者给了读者一个温情喜剧的大结局,这个遭受了艰难困苦的男孩同现代肥皂剧的剧情一样,最终回到了上层社会,孤儿的身世也被重新洗牌。奥列弗很幸运不是吗?现实中可没有那么多像他一样能收获幸运的人。可能因为过去的路太难熬了,周遭看不见光明,所以狄翁是不忍心吧,姑且在最后安排个戏剧性的反转聊以慰藉。
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却在他身上生长出爱来,这正是雾都迷茫却又充满了希望的写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困境,狄更斯的這部小说困在自己童年的经历中,奥利弗或许就是他的内心独白。而伦敦,历经两次工业革命,从大雾弥漫到重见天日,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命运如出一辙,肯定不是巧合。
二、一个时代的缩影
狄更斯和奥列弗所生活的时期,是英国作为世界的领头羊成为超级大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该书正写于历史上争议颇多的《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着一场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化的转变。法案的通过使中产阶级有了话语权,《济贫法》虽然允许了穷人接受公共援助,却也设定了条件,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脱贫的中产阶级为了阻止底层阶级依赖他们缴税的公共援助,逼迫穷人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障碍重重,暗无天日。正如狄更斯在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一样,贫民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人宁死都不愿寻求援助,社会矛盾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历史上的《济贫法》并没有起到济贫的作用,伦敦依旧笼罩在漫漫迷雾之中,这座城市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腐蚀,待雾散尽又是什么模样。
英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伦敦大雾事件”中痛下决心,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来治理因污染变成的雾都。当社会的迷雾变成了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从《济贫法》到《清洁空气法》的过渡,绝非单纯法律横向的延伸,而是整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散与剥离。雾霾有系统的治理方案,矛盾暂且平息了些时日,而狄翁往日笔下的伦敦依旧不慌不忙。
三、现代雾都迷雾依旧
经过战争的英国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直到历史的长河缓缓进入二十一世纪。“雾都”和“孤儿”一直存在着,并没有因为自然规律的消失常态而被湮没。而这世界上又多了些“雾都”、“霾都”,问题的产生似乎都有彼此的影子,从而无法认同个体的藩篱。
2011年伦敦的骚乱,冰冻非一日之寒,迷雾散尽后的伦敦休生养息多年终究爆发。在英国这样一个被国际普遍认同公正民主的国家,首府为何会突然失控?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几百年前存在的问题,从最原始的角度分析现在仍然存在。骚乱发生后,英国政府给世界的印象极为铁腕,以暴制暴。而这些参与暴动的青年多数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边缘群体。
由此回顾《雾都孤儿》中以奥列弗和南希为代表的社会边缘孤儿及上层统治阶级对待底层民众的种种,很多场面似曾相识。由行政执法问题引发的全民恐慌,隐藏在这座城市背后的不只是环境污染、政治制度、种族歧视和经济危机的问题,道德缺失不受控,犯罪率上升与狄翁生活的时代罪犯横行不相上下。隐藏伦敦的背后的根源究竟只是官方主流媒体所谓的新媒体的普及给了社会底层民众更多话语权导致,还是这座古老的城市沿袭下来的根本政治疾病所致?现代社会,却依旧上演着十九世纪的悲剧。伦敦迷雾仍未散去,这城市纷繁美丽,却始终不可避免的孤独。
四、结语
马克思说:“现代英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通过自己描写的生动杰作向世界揭示政治和社会真理,比所有职业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不敢绝对的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以及奥斯汀、布朗特等人的经典作品有多么大的功绩,但却为人们展示了这藏污纳垢却又永葆光明的世界。良善为道,告诫世人善良是立足社会最重要的前提,坚决地在黑暗中走出光亮来。
参考文献:
[1]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2]谭宗燕.小说雾都孤儿中南茜性格分析[J].时代文学,2010(08).
[3]何顺莉.挖掘雾都孤儿中人性的闪光点[J].考试周刊,2011(38).
关键词:雾都;悲剧;维多利亚时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一、悲情人物的喜剧收尾
狄更斯这样写道:“我们热爱的人的生命在天上晃个不停的时候,我们却在一旁无能为力;这种提心吊胆的状态委实可怕,令人不寒而栗……”如同狄翁说的这样,不论哪个年代,直面现实是很残酷的。谁何尝不想设计自己的命运呢?有些东西,需要用另一种方式观看,并非观看者本身决定着他所看到的世界面貌,双眼所见并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时至今日,文中对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描述和揭示资本主义弊端等此类落脚点,在社会学领域和历史学家的眼里颇有研究价值。然而作者也在用孤儿悲惨的身世和遭遇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不得不承受的无可奈何,暗暗隐示着并非凡事都能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我们因此而释怀,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接受。狄更斯将维多利亚时代描述的太过于灰暗,以至于伦敦在我的概念里从来都是冰冷污秽又阴暗虚荣。纵观奥利弗这一生,承受其实是个漫长的瞬间,每个关键的瞬间都将他愈磨愈坚。
但作者给了读者一个温情喜剧的大结局,这个遭受了艰难困苦的男孩同现代肥皂剧的剧情一样,最终回到了上层社会,孤儿的身世也被重新洗牌。奥列弗很幸运不是吗?现实中可没有那么多像他一样能收获幸运的人。可能因为过去的路太难熬了,周遭看不见光明,所以狄翁是不忍心吧,姑且在最后安排个戏剧性的反转聊以慰藉。
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却在他身上生长出爱来,这正是雾都迷茫却又充满了希望的写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困境,狄更斯的這部小说困在自己童年的经历中,奥利弗或许就是他的内心独白。而伦敦,历经两次工业革命,从大雾弥漫到重见天日,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命运如出一辙,肯定不是巧合。
二、一个时代的缩影
狄更斯和奥列弗所生活的时期,是英国作为世界的领头羊成为超级大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该书正写于历史上争议颇多的《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着一场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化的转变。法案的通过使中产阶级有了话语权,《济贫法》虽然允许了穷人接受公共援助,却也设定了条件,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脱贫的中产阶级为了阻止底层阶级依赖他们缴税的公共援助,逼迫穷人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障碍重重,暗无天日。正如狄更斯在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一样,贫民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人宁死都不愿寻求援助,社会矛盾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历史上的《济贫法》并没有起到济贫的作用,伦敦依旧笼罩在漫漫迷雾之中,这座城市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腐蚀,待雾散尽又是什么模样。
英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伦敦大雾事件”中痛下决心,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来治理因污染变成的雾都。当社会的迷雾变成了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从《济贫法》到《清洁空气法》的过渡,绝非单纯法律横向的延伸,而是整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散与剥离。雾霾有系统的治理方案,矛盾暂且平息了些时日,而狄翁往日笔下的伦敦依旧不慌不忙。
三、现代雾都迷雾依旧
经过战争的英国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直到历史的长河缓缓进入二十一世纪。“雾都”和“孤儿”一直存在着,并没有因为自然规律的消失常态而被湮没。而这世界上又多了些“雾都”、“霾都”,问题的产生似乎都有彼此的影子,从而无法认同个体的藩篱。
2011年伦敦的骚乱,冰冻非一日之寒,迷雾散尽后的伦敦休生养息多年终究爆发。在英国这样一个被国际普遍认同公正民主的国家,首府为何会突然失控?名著的魅力就在于,几百年前存在的问题,从最原始的角度分析现在仍然存在。骚乱发生后,英国政府给世界的印象极为铁腕,以暴制暴。而这些参与暴动的青年多数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边缘群体。
由此回顾《雾都孤儿》中以奥列弗和南希为代表的社会边缘孤儿及上层统治阶级对待底层民众的种种,很多场面似曾相识。由行政执法问题引发的全民恐慌,隐藏在这座城市背后的不只是环境污染、政治制度、种族歧视和经济危机的问题,道德缺失不受控,犯罪率上升与狄翁生活的时代罪犯横行不相上下。隐藏伦敦的背后的根源究竟只是官方主流媒体所谓的新媒体的普及给了社会底层民众更多话语权导致,还是这座古老的城市沿袭下来的根本政治疾病所致?现代社会,却依旧上演着十九世纪的悲剧。伦敦迷雾仍未散去,这城市纷繁美丽,却始终不可避免的孤独。
四、结语
马克思说:“现代英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通过自己描写的生动杰作向世界揭示政治和社会真理,比所有职业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不敢绝对的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双城记》以及奥斯汀、布朗特等人的经典作品有多么大的功绩,但却为人们展示了这藏污纳垢却又永葆光明的世界。良善为道,告诫世人善良是立足社会最重要的前提,坚决地在黑暗中走出光亮来。
参考文献:
[1]罗经国.狄更斯的创作[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2]谭宗燕.小说雾都孤儿中南茜性格分析[J].时代文学,2010(08).
[3]何顺莉.挖掘雾都孤儿中人性的闪光点[J].考试周刊,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