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妈妈坐在门前,哼着花儿与少年,虽已时隔多年,记得她泪水涟涟,那些幽暗的时光,那些坚持与慌张,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高晓松填词的这首歌一出现就以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歌词充满着理想主义者和浪漫氛围和部件烟火气息的血色悲情,并且一首歌的歌词来来回回就那几句,一定少不了六百,有些评论抓着歌词中语焉不详的表达,认为歌词鸡汤气质浓厚。俨然将精英主义定义为了“苟且”、“诗和远方”,歌词优越十足,里露出了令人厌烦的感觉。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信奉的是生活只有苟且,是因为这些人习惯了生活中的苟且,所以他们就算是到了远方生活中依然是苟且,没有诗和田野。
关键词:苟且;诗和远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作者简介:严晓涵(2001.9-),女,汉,湖北武汉人,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高二(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最近在网络上红得发紫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攻陷”了朋友圈,将舆论从“小众的许巍一夜之间大众化”的任人物臧否,一下子就带入到了“苟且和远方”这两者的争论中,并且发展之快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什么是“苟且”、“诗和远方”想来这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前者略带有一些贬义,和后者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前者的丑陋于后者的没海来说,将生活撕裂成了两个极端,显然是破坏了大众的生活审美状态,因为“苟且”以此太过尖锐,但是在歌词的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心中的定位。在歌唱“诗和远方”的时候,历来都是先觉者、理想主义家和思想家门的潜台词,虽然美丽的乌托邦已沉沦破碎,但是它的生存环境、生活的境界和审美境界也不是非要一并摒弃掉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谈论“诗和远方”演变成为了个人和世界之间的窃窃私语了,好像变得肮脏不堪了。在这首歌中有高晓松的影子,也有这个时代的缩影。有很多的人将高晓松的这句歌词当成了成状行语,有些人辞职出游,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旅行日志,装点自己的生活。略显浮夸和比较空洞的做法,被塞到了概念里面,占据了原来的文学意象之美,让其变了味道。经营注意和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柔和等等,常常被制造出了一种滑稽的油墨,严重的会变成不伦不类,另一方面带来的会审美的扁平和单一,长期过度的消费情怀和理想就像是注了水的猪肉一样,将理想者积极向上的热情全都浇灭了,而外界的看客一哄而上之后又一哄而散。
说“苟且”难听,但是“诗和远方”又美的不行,然是从没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像是耿更斯感叹的一样。俘获了人们内心的不满和哀怨,渴望远行,这也说明了歌词的是滴啊感很强,将人们内心的欲望牢牢的抓住了,至于那些不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道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拒绝精英自我莫名的优越感,又像是赶集一样不分好坏,将鸡汤和牛排一并撒出去了。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生活何以无辜,被生生撕裂为了两个极端。
有很多的人也说“生活不只是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下的苟且”,“生活不就是用庸碌无常对抗庸碌无常、以生活琐碎抵御生活琐碎吗”然后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表述一脚提到了“心灵鸡汤”中。对于那些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们来说,苟且也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买了房子,却还着银行高额的贷款利息、生了孩子,但是孩子的日常消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拿着银行卡消费但是还要还信用卡的利息等等,身为房奴、孩奴和卡奴,早早就被生活节奏带到了“心为形役”的疲倦状态中。对他们来说浪漫、情怀、理想、仰望星空应该是早就该被借调的奢侈,已经不再属于他们,有的只是生活中的茶米油盐和那些琐碎事件。
这些是也无可厚非,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只有一种主义,那就是英雄主义,在认清楚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会热爱着生活,憧憬着生活”,能够在疲惫的生活中和生活妥协、和解,着非常的不容易。当人们站在“现实”的墙角过着最为朴素平淡的真实生活,过着左手柴米右手油盐的生活这是务实。但是如果我们放弃务实回到“将理想视为鸡汤全部倒掉”当中,将周星驰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全部看成是生活的虚无主义,不免会现实的过了头。然而有些沾着鸡汤、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者的说辞,也确实非常惹人讨厌,但是却没有必要因为鸡汤腻口而将其全部倒掉,讲理想二字狠狠的踩在脚下,甚至是对理想主义者保持着“你真能装”的态度。生活当然可以有苟且,但是生活中只有苟且也就显得非常的无趣的;另一面,诗和远方,其实也没想象的那样的不堪,带上非鸡汤的理想包袱上路,也不是一件值得哂笑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道德经常被解构就去逃避崇高,甚至去追求一些鄙俗的东西,也不能因为“苟且都是生活所逼迫的”而觉得理想就是多余的。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虽然存在很多的雾霾和一些不好的事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雾霾的存在就学会了戴着口罩的沉默寡言,失去了挣脱雾霾的勇气和决心。
我能理解那些在互联网上“想不被群嘲先自黑,无节操最是显有格调”的规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太端着了,可是我不却不这样觉得,生活有点是和远方就一定是在装,是鸡汤。我坚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信奉生活只有苟且,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苟且,不愿意走到远方,即使走到了远方还是一样的苟且,一成不变。
参考文献:
[1]赵兰军.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J].决策探索(上),2018(03):49.
[2]滕圣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姑妈”和一地鸡毛[J].音乐生活,2016(08):30-31.
[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J].初中生写作,2016(Z2):79 98.
[4]少远.为何不在生活之地寻诗?[J].中国三峡,2016(06):114.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信奉的是生活只有苟且,是因为这些人习惯了生活中的苟且,所以他们就算是到了远方生活中依然是苟且,没有诗和田野。
关键词:苟且;诗和远方;《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作者简介:严晓涵(2001.9-),女,汉,湖北武汉人,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高二(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最近在网络上红得发紫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攻陷”了朋友圈,将舆论从“小众的许巍一夜之间大众化”的任人物臧否,一下子就带入到了“苟且和远方”这两者的争论中,并且发展之快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什么是“苟且”、“诗和远方”想来这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前者略带有一些贬义,和后者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前者的丑陋于后者的没海来说,将生活撕裂成了两个极端,显然是破坏了大众的生活审美状态,因为“苟且”以此太过尖锐,但是在歌词的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心中的定位。在歌唱“诗和远方”的时候,历来都是先觉者、理想主义家和思想家门的潜台词,虽然美丽的乌托邦已沉沦破碎,但是它的生存环境、生活的境界和审美境界也不是非要一并摒弃掉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谈论“诗和远方”演变成为了个人和世界之间的窃窃私语了,好像变得肮脏不堪了。在这首歌中有高晓松的影子,也有这个时代的缩影。有很多的人将高晓松的这句歌词当成了成状行语,有些人辞职出游,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旅行日志,装点自己的生活。略显浮夸和比较空洞的做法,被塞到了概念里面,占据了原来的文学意象之美,让其变了味道。经营注意和商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柔和等等,常常被制造出了一种滑稽的油墨,严重的会变成不伦不类,另一方面带来的会审美的扁平和单一,长期过度的消费情怀和理想就像是注了水的猪肉一样,将理想者积极向上的热情全都浇灭了,而外界的看客一哄而上之后又一哄而散。
说“苟且”难听,但是“诗和远方”又美的不行,然是从没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像是耿更斯感叹的一样。俘获了人们内心的不满和哀怨,渴望远行,这也说明了歌词的是滴啊感很强,将人们内心的欲望牢牢的抓住了,至于那些不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道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拒绝精英自我莫名的优越感,又像是赶集一样不分好坏,将鸡汤和牛排一并撒出去了。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生活何以无辜,被生生撕裂为了两个极端。
有很多的人也说“生活不只是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下的苟且”,“生活不就是用庸碌无常对抗庸碌无常、以生活琐碎抵御生活琐碎吗”然后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表述一脚提到了“心灵鸡汤”中。对于那些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们来说,苟且也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买了房子,却还着银行高额的贷款利息、生了孩子,但是孩子的日常消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拿着银行卡消费但是还要还信用卡的利息等等,身为房奴、孩奴和卡奴,早早就被生活节奏带到了“心为形役”的疲倦状态中。对他们来说浪漫、情怀、理想、仰望星空应该是早就该被借调的奢侈,已经不再属于他们,有的只是生活中的茶米油盐和那些琐碎事件。
这些是也无可厚非,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只有一种主义,那就是英雄主义,在认清楚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会热爱着生活,憧憬着生活”,能够在疲惫的生活中和生活妥协、和解,着非常的不容易。当人们站在“现实”的墙角过着最为朴素平淡的真实生活,过着左手柴米右手油盐的生活这是务实。但是如果我们放弃务实回到“将理想视为鸡汤全部倒掉”当中,将周星驰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全部看成是生活的虚无主义,不免会现实的过了头。然而有些沾着鸡汤、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主义者的说辞,也确实非常惹人讨厌,但是却没有必要因为鸡汤腻口而将其全部倒掉,讲理想二字狠狠的踩在脚下,甚至是对理想主义者保持着“你真能装”的态度。生活当然可以有苟且,但是生活中只有苟且也就显得非常的无趣的;另一面,诗和远方,其实也没想象的那样的不堪,带上非鸡汤的理想包袱上路,也不是一件值得哂笑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道德经常被解构就去逃避崇高,甚至去追求一些鄙俗的东西,也不能因为“苟且都是生活所逼迫的”而觉得理想就是多余的。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虽然存在很多的雾霾和一些不好的事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雾霾的存在就学会了戴着口罩的沉默寡言,失去了挣脱雾霾的勇气和决心。
我能理解那些在互联网上“想不被群嘲先自黑,无节操最是显有格调”的规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太端着了,可是我不却不这样觉得,生活有点是和远方就一定是在装,是鸡汤。我坚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信奉生活只有苟且,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苟且,不愿意走到远方,即使走到了远方还是一样的苟且,一成不变。
参考文献:
[1]赵兰军.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J].决策探索(上),2018(03):49.
[2]滕圣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姑妈”和一地鸡毛[J].音乐生活,2016(08):30-31.
[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J].初中生写作,2016(Z2):79 98.
[4]少远.为何不在生活之地寻诗?[J].中国三峡,2016(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