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旱一次性播种保全苗技术措施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玉米抗旱一次性播种保全苗技术是一项在特殊年份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玉米出苗质量,保证苗全、苗齐、苗壮,提高全田保苗率,达到玉米增产。从选种、种子处理、精细整地、适时播种、施肥技术、除草方法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玉米公顷保苗率,来实现增产。
  关键词:玉米 保全苗 抗旱 一次性播种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c)-146-01
  近几年,玉米价格形势好转,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提高玉米的产量也就成为技术探讨的重大课题。要想提高玉米产量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种植密度,保全苗就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据调查,每年玉米保苗株数都不全,最好的是九成半苗,就算是“全苗”,一般八成苗,有的不足八成苗,补的二茬苗与前茬苗有强弱竞争,形成大小株、三类苗,对产量影响很大。因此,要在一次性播种保全苗上下功夫。然而,去年冬季又是一个降雪少、干封冻的年份。因此,今年播种质量是决定保苗率的决定因素,播种技术是保证玉米苗齐、苗壮的关键。
  1 选择优质抗旱品种
  1.1 品种选择
  品种遗传因素决定品种本身活力、顶土力或苗期抗性,直接影响品种本身大田出苗情况。尤其在逆境(低温、干旱等)情况下的出苗率。所以,对品种的选择上至关重要,要选择耐旱、耐贫瘠,广适高抗、稳产高产的适区品种。耐旱品种具有发芽势强、根系发达、保绿性强的优势。
  1.2 播前精选
  将种子进行人工挑选。选出特大和特小粒及破损粒,留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健康度好、均匀一致的种子。确保种子活力高、纯度高,有较强的发芽势、成苗率高。
  2 种子处理
  2.1 晒种
  播种前要晒种2至3d,有利激活酶的活性,杀死种子表面的真菌。通过阳光晒后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提高种子抗旱能力。
  2.2 种子处理
  利用种衣剂来处理种子,他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苗期病害及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有预防老鼠的功效。种衣剂有含杀虫、杀菌两种成份,在挑选种衣剂时要选择“三证俱全”的,这样才能降低苗期病虫危害,提高保苗率。
  3 精细整地
  3.1 精心备墒
  土壤墒情是影响种子出苗质量的关键。春整地要以提高作业质量,保住土壤墒情为核心。尽早备耕,以土蓄水,整地要以抗旱保墒为前提,适时晚动土,尽量少动土,确保整地质量。墒情不好的地块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努力争取做到一次性完成作业(整地、播种、施肥等)。墒情好,土地平整,播种深浅容易一致,出苗整齐均匀。土壤水分的调整则是播前备墒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地确保土壤墒情,可采用大型农机具进行秋季深松整地,每2至3年轮翻一次,前作收获后,及时灭茬、追肥、秋翻,做到根茬翻埋良好,耕深18至25cm,耕后及时耙压,注意保墒,达到秋季可播种状态。或者顶浆三梨成垄,4月初土壤解冻时进行三犁成垄,同时深施底肥,起垄后及时镇压,注意保墒。达到土壤无坷垃,垄内充实无茬子的待播状态。
  3.2 选用适宜栽培方式
  在遇到干旱的特殊年份,针对不同地势、生产条件采取不同的选择。如耕作方式可以应用垄侧保墒栽培,覆膜栽培,山区、半山区应用少免耕栽培方式等。要尽早清理田块、准备生资、检修机械、筹备抗旱设备(井、渠、桶、管、膜等)、规划水源、最大限度蓄“桃花水”。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结合措施,因地制宜地采取喷灌、膜下滴灌和微灌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水利用率。
  4 播种质量
  4.1 播期适时
  无论是哪个品种在播期上的适时播种是极度重要的,一般采用抢积温抢墒播种。在地温与墒情均适宜播种时抢墒播种;在适宜播期内观注气象预报,雨前或雨后及时播种,缩短播期。把播种时间集中在最佳播期内,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化学调控技术(抗旱保水剂、蒸腾抑制剂和抗旱种衣剂等),减少植株水分散失,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季节性和阶段性干旱防御能力。
  4.2 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要因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密植。株型紧凑品种每公顷保苗5.5~6.0万株,株型半紧凑或平展叶品种,每公顷保苗5.0~5.5万株。播种时,足量下种(或略加量)。
  4.3 播种方法
  依据土壤墒情来确定播种方法,一般采用滚动式播种机或人工式手提式播种器进行播种。干旱地块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及设备,播种前浇灌或坐水种。
  4.4 播种深度
  播种过深,会导致出苗不齐。播深以镇压后3~4cm左右为宜。在墒情较好的粘土,可适当浅播;疏松的砂质壤土,可适当深播。过浅易“落干”;过深,延迟出苗期,苗弱。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芽干、死苗。
  4.5 播后镇压
  播后覆土以后,要适墒镇压。根据土壤湿度,确定镇压时间和强度。播种后表土“发白”时及时进行苗带镇压。这样可起到引墒、保墒、促根、壮秧、抓全苗、齐苗的作用。镇压方法可采用苗眼镇压器、人工踩格子等不同的方法。
  4.6 避免播种时漏播、多播
  整个播种过程掌握“少”与“快”的原则。“少”即是少动土,“快”即是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五项作业程序要连接,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5 合理施肥,适施种肥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化肥深施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优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肥调水;适量施种肥可以供给幼苗充足的养分,促进苗期的生长和增强对不良因素(干旱、低温、病害等)的抵抗能力。种肥以少量的氮肥、磷肥配合使用效果好。种肥不宜过多,种肥要分开,将种肥隔离5~7cm以上,以免烧苗。
  6 留壮齐苗,及时去蘖
  适时晚定苗,在幼苗3叶期间苗,4~5叶时定苗。留大苗、壮苗、齐苗,不要求等距离,但要按单位面积保苗密度留足苗。高肥水条件下玉米会长出分蘖,要及时去掉,在第二个蘖达到一叶一心时结合培土进行。减少分蘖与主茎争肥夺水,防止分蘖长高导致田间形成郁蔽,影响通风透光和病虫害的发生。
  7 化学除草,防止药害
  在播后苗前,使用土壤封闭型除草剂进行除草,可用“乙·阿”合剂或“乙·二·扑”合剂进行苗前封闭;播后无雨的地方可采用茎叶除草剂在苗后进行除草,如“玉农乐”。施药要均匀,按说明书确定合适药量,防止药害发生,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8 田间管理
  加强管理,节约用水,以肥调水。可采用地秸秆覆盖等保墒技术,做到少裸露、多覆盖、保底墒,这样才可确保苗齐苗壮。
  参考文献
  [1] 玉米一次性播种保全苗技术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4(7).
  [2] 玉米制种抗旱抓早一次播种保全苗措施[J].种子世界,1998(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UG编程加工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UG 典型實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a)-0159-01
摘 要:该文基于煤矿机电事故引发特征、具体成因,制定了有效的预防管理实践策略。对创建优质安全的煤矿生产环境,提升机电设备应用服务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创设安全生产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矿机电 事故 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T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01  1 煤矿机电事故特征  伴随煤矿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充,煤矿机电事故发生机率逐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的逐渐完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对当前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迎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现如今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也具有一定
自十八大提出“抓好党性教育者的核心”的观点以来,对党性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新时期党性教育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党校是党员提升党性教育最有效的平台,是党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本文从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全面分析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索有效方法,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
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七台河职业学院思政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师资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枕头坝水电工程唯一的弃渣场——江沟渣场地势狭长、常年积水。为了使出渣运输强度达到施工要求并且避免安全隐患,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调整了原来料场的分区规划。介绍了复杂情
【摘 要】 高中物理在高中的必修课中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各课程教学中也是一大难点,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要想突破这个困境,教师首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物理实验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高中物
语用迁移是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产生中介语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宏观语用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语用负迁移的主要特征:社交语用迁移和语用语言迁移。同时进一步分析了